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综述.doc
《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综述.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文明史观”的运用初探J 徐明淡化阶级斗争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影响,推崇文明史观所折射出来的史学内涵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五种社会形态说 到 文明史教师应努力把握文明史观的内涵和观点,体现文明史观要求,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相关历史现象。一、 首先掌握文明史观的基本观点“文明”一词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指社会的一种进步过程和发展趋向;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成果,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二、 对文明史观的特点及运用的理解1.文明史观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
2、时代;工业文明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2.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3.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4.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5.正确处理好文明史观与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的关系,三种史观都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也是相互联系和包容的文明史观更具有宏观性,现代史观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
3、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三、在教学和高考复习中应渗透文明史观1.运用文明史观,审慎地看待新课标教材的变化。2.依据考纲,构建文明史观的通史体系。3.关注文明史观在高考中的体现。近年来的文明史观成为历史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文明史观”将成为新时期史学界研讨的主潮流。例说文明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J 宋佩娟所谓文明史观,就是用文明的态度去观照历史,把人类社会发展史看成是人类文明演进历史的一种历史观,文明史观研究的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文明的流动、发展和变化,所以属宏观的历史观。课例: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专题)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专题) 古代希腊
4、、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高中政治文明史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时代政治的多元性和不同国家政治发展的多样性,应予以充分的重视。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结合是时代发展催生的客观所为。师:转变观念,加强专业阅读。论文明史史观视野下教育理念的嬗变J 姚国平对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的认识和把握是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与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高度关注人类社会所取得文明成果的历史发展逻辑使之从文明史观的高度来审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脉络。一、缘何更新强调对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的认识和把握,是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转变师生的史学观念中学历史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依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部分,一些教师只
5、是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而笔者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演变史。通过了解几千年来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成就和失误,认识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与理解当今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什么是值得我们坚持的什么是需要我们唾弃的。笔者所理解的三大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1. 政治文明史学习的核心价值: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大基石;2. 物质文明史学习的核心价值是建立起以追求公平和效益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 精神文明史学习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历史教师旨在帮助学
6、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是如何一步步地由草创走到今天的成熟。二、如何更新关注人类社会所取得文明成果的历史发展逻辑,从文明史的高度审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脉络通史体系到文明史框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文明可视为人类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社会构造及文化特点的总和。就其本质而言文明即人类的生命体系与生产方式。人类有了文明,就有了文明史。历史研究(汤因比)是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文明史。文明史的特点是,它所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文明,它所关注的是长时段的历史变迁它所反映是历史长河中文明的流动、发展和变化。文明史观应该依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来构建学科体系在历史教学中对其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1. 文明史观以社会生
7、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又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青铜器和铁器成为其划分的标志;工业文明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两大阶段,工业文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和电力。2. 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3. 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4. 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和多样性。5. 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6. 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的视野中加以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
8、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和发展;同时还应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演进和发展。把握历史线索和阶段划分时,要改变以往按社会形态(由低向高)来划分,要改变以中国文明的发展演变为主导线索,并按照中国文明在某一时期最突出的时代特征进行历史分期的传统做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文明史观,多次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在政治文明方面新教科书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编写思路,摒弃了那些残酷的斗争和血腥的屠杀,而是突出了人类政
9、治智慧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的分量。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新课标在体现文明史观的同时,并未排斥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三、怎样更新通过对文明史观范例的阐释,站在经济形态演进的视野下,审视教育理念的嬗变文明发展的具体阶段可划分为:1.渔猎经济时代文明的曙光。2.农业经济时代文明的出现。伦理本位教育,重人文,轻科学。3.工业经济时代文明的发展。教育技术化、机械化、理性化,功利色彩浓厚。重理。4.知识经济时代文明的繁荣。倡导个性发展,文理并重,注重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知识经济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整个经济的基础知识化。二是经济开始柔性化,这是指它的文化氛围,从刚到柔,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因
10、素进行揉和,经济要依靠文化来支撑。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要求教育综合,强调素质全面,从强调专业到强调综合,从强调技术到强调知识,从着重智商到着重情商。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从重理轻文走向文理并重,注重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课程改革正是对知识经济的呼唤和挑战的初步回应和探索。浅谈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应用J 冷翠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
11、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课标)政治文明对制度文明加以浓笔重彩的反映。新课标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如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促进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轨的枢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这一划时代意义的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法令和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它实施的教育改革和移风易俗的改革有利于国民自由平等文明意识的养成和民主自由精神的塑造,
12、推动了中国精神文明的发展。在世界史方面关于英、法、美、德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也多是从近代国家政体、民主制度等角度来阐述的,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也都置于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加以论述。在新课程的高考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相关历史现象,还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第一, 依据文明史观整合教材。第二, 突出制度文明教学。第三, 关注文明史观对高考的指导作用。文明史观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理论。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也是按照文明史观,重新构建了学科体系和考试内容。试析文明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J 王立一、什么是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的风俗史开创
13、了文明史研究的先河。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英国学者汤因比对文明史观进一步发扬光大,倾其一生出版了巨著历史研究。世界文明史(马克垚)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明史著作。二、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首先,文明史观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研究,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其次,文明史观重感悟历史的时代特征,运用各种方法,比较!概括主要文明的重要特征和现实意义。第三,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三、在新课程教学中运用文明史观1.文明史观与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虽然没有突出“文明”的概
14、念,但是新课标已经渗透了文明史观的理念。必修课内容标准选择的专题比较侧重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制度层面的成果。专题的具体内容也向文明史倾斜。从文明史的角度解读课程标准,可以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好地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主题和主线知识。2.文明史观下历史学科需要把握的主要知识政治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3.课堂教学中对文明史观的把握首先,重新整合教材。其次,关注制度史的教学。在制度文明教学时,应结合我国的国情,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方面的有益成果,引导学生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努力。最后,吸纳新的历史学术观点,处理好各种史观的关系。人类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就要求历
15、史教学要与时俱进,文明史观的兴起反映了时代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时代的发展促成文明史观进入改革中的中学历史教育。文明史观视野下的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刍议J 吴苏苏、王晋一、文明史观的内涵和外延文明:辞海辞源文明乃是整体,它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 汤因比笔者:文明即是人类发展至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积极积淀。文明史观就是用文明的态度关照历史,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看成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改变了过去以阶级斗争看历史的方法,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研究历史长河中各文明的流动、发展、变化。“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去看历史,实际上是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总
16、纲。 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抱着这样的历史观去认识和研究历史,就把握了历史的真谛,有利于真正接受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有利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刘宗绪笔者认为文明史观的外延有以下几点:其一,以社会进化论的关键词“进步”关照历史,强调一种人类意义上的文明演进;其二,强调关注人类历史文明演进的同时,勿忘共时态意义上的各个文明形态的比较;其三,强调在历史治学中的整体意识,抓大放小,回归宏大叙事。二、 文明史观指导历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一)阶级斗争史观影响尚强,文明史观影响尚弱我们反对的是阶级斗争史观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不是否定阶级斗争史观本身。文明史观一方面要摆脱多元史观的无政府主义陷
17、阱,另一方面又要在和多元史观的其它史观和睦相处的同时保证自身不至于丧失自我。(二)文明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处于适应阶段1.历史教师的文明史观意识未健全。一方面与我们的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另一方面,与我国历史教师自身的素养有关。2.文明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科书编写比较零散。缺乏一种文明史观统领下的有说服力的清晰的历史体系。文明史观还不是其中的主旋律。3.文明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出路仍在摸索之中(三)历史教学论学术界给予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路指导还很薄弱三、文明史观视野下的历史教学何去何从(一)推崇文明史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是决定历史进程的各种力量反复博弈的结果,文明是人类必
18、然的选择。(二)将教改精神落实到各个教育环节1.历史教师转变观念,提升专业水平。2.历史教科书编写其一,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有一种体系的关照;其二,与历史教科书相配套的一系列诸如教师参考书、学生习题之类的资料也需要齐头并进,避免“木桶效应”这个工作需要教育理论者走出书斋,潜心与教学实践者沟通和合作,以求最佳效果;其三,编写者要克服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注重教材编写的远期效应,既要与国际接轨,体现人类的普世价值,也要体现本土特征,体现国人的特殊价值。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编写者一种宽松的环境。3.历史教学实践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基层教师大胆应用,教育考试部门要给予历史教学实践一种必要的价值引导。(三)历史
19、教学论界要提供可操作的方案一方面要及时的跟历史系科的研究者沟通交流,提高对文明史观的理解深度;另一方面也要深入一线的历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理论,从而更加有效的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出谋划策。文明史观与高考历史复习J 刘波以文明史观为试题的价值取向来命制高考历史试题成为一大流行趋势。一、文明史观的基本内涵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二、运用文明史观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确定复习重点复习物质文明史,
20、应突出生产力发展史,因为人类文明集中地体现为以科学技术、生产力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整体进步。以生产力的标准把握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走向。复习政治文明史一定要以政治制度文明史为首选重点,因为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三、探寻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掌握规律性认识文明史范式要求我们应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以文明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1. 人类文明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彼此作用,协调互补中发展。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产生了文明的整体效应。2. 人类文明在斗争中发展。3. 人类文明在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发展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创造了多种类型的文
21、明。多元文明不是互相灭绝,而是在交流碰撞中发展。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文明史观分析古今文明现实问题隐性介入,是高考出题的一大特色。关注与教材主干知识结合紧密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反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热点问题,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突破口,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文明史观与新课程教学J 袁兆桐 田家伟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西方的没落中抛弃了单一直线发展的历史模式,否定了当时流行的“古代中古近代”编排历史的方式,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阐释了世界上 9 种文明产生、发展
22、、鼎盛和衰亡的历史,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记忆”。历史研究通过对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创立的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西方学者撰写的世界文明史,多立足于西方人的视角,强调西方文明的地位,带有“西方中心论”的意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宿命论的痕迹。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代表了我国文明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文明史观依据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来构建学科体系,对其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其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明史 中学历史 教学 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66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