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专题以及说明文常识.doc
《气象物候专题以及说明文常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物候专题以及说明文常识.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房县实验中学“四案合一”教学案设计年级:九 学科: 语文 设计:杨 斌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时间:2011、9、15课题:气象物候专题学习目标: 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 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3. 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学习重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及答题规范计划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
2、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一文中会得到了解。二、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一层(3-5):第二层(6):第三部分(7):4研讨主体部分,具体说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请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云的种类云 的 形 状、特 点位 置天 气 情 况卷 云卷积云积 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5、讨论: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
3、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三、 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四 、探究写作特点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明。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3、语言通俗、准确。五、总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
4、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六、积累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气象物候。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二、初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5、提示:课文可分为4个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5):第三部分(6-10):第四部分(11-12):三、研读课文1、阅读第一部分,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2、为了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四、写作特点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第三课时学习内容:诗词部分一、 阅读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1、了解诗文大意: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虽
6、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2、简要分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一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也是高低气温差异。问题: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明确: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春花;高下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7、。3、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明确: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二、阅读王之涣的凉州词 1、了解诗文大意: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
8、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2、简要分析:王之涣凉州词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应作“黄沙”。“黄河”与“黄沙”,你觉得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说说你的理由。明确: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富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的。三、阅读卢纶的塞下曲 1、了解诗文大意: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逃。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将士们的弓箭刀枪。2、简要分析:华罗庚教授 “月
9、黑雁高飞”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四、阅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1、了解诗文大意:竹林之外,有三两技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2、需要了解的几点: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苏轼看到画中有鸭,故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要比水中鱼敏感。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自然就“先知”了。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宋
10、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因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河豚欲上”也可以理解为“春江水发,河豚向上游”。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这是从物候学角度作的解释。根据3、4两点,诗意可以理解为:看到了蒌蒿满地、芦芽发出短芽,就想到(可以和这两种菜一同煮的)河豚正在溯江而上。五、背诵这几首诗词六、积累背诵: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一)诗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词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谚语或俗语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四)成语: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附:说明文相关知识一、知识点梳理:(一)常
12、见考点:1、理解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或者说明的事理及原因)2、说明顺序。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语言特点;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作用。5、说明文语段的作用。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或段意。7、联系实际谈感受。(二)各点击破:1、说明文的分类: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常用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规范化答题格式)举例子:通过举 (概述事例)的实例对 (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及原因)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分类别:对 (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及原因)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作比较:把 和 加以比较,突出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象 物候 专题 以及 说明文 常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6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