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考试]新版采油初级工.doc
《[其它考试]新版采油初级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它考试]新版采油初级工.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版初级工(C)1石油在化学上是以( )为主体的复杂混合物。(A)氮氢化合物(B)氢氧化物(C)碳氢化合物(D)氧化物(D)2石油中除碳、氢外,还有氧、( )、硫等元素,一般它们总量不超过1,个别油田可达57。(A)钙(B)镁(C)铀(D)氮(D)3石油主要是由三种烃类组成,即烷烃、( )和芳香烃。(A)烯族烃(B)芳烃(C)碳烃(D)环烷烃(C)4充足的油气来源是形成油气藏的( )基础。(A)储量(B)物性(C)物质(D)规模5石油中碳含量一般占( )。(A)8485(B)8486(C)8487(D)8488C6石油是以液态烃为主要化学组分的可燃( )矿产。(A)无机(B)有机(C)化学(D
2、)固体B7石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两种,一般占含量的( )。(A)9091(B)9293(C)9495(D)96D8地层原油在压力降低到开始脱气时的压力称为( )。(A)脱气压力(B)地层压力(C)饱和压力(D)流动压力C9石油在流动时,其内部分子间产生的摩擦阻力称为原油( )。(A)粘度(B)阻力(C)毛细管力(D)表面张力A10地层条件下单位体积原油与在地面条件下脱气后的体积之比值称为( )。(A)收缩率(B)溶解系数(C)体积变化率(D)体积系数D11原油冷却到失去流动性时的温度称为( )。(A)结蜡点(B)凝固点(C)溶蜡点(D)凝析点B12石油的组分主要以( )为主。(A)油质(B)碳
3、质(C)胶质(D)沥青质A13原油中烷烃的碳原子个数为( )时呈固态的碳氢化合物称为蜡。(A)530(B)517(C)1642(D)3256C14石油主要由( )等元素组成。(A)碳、氧(B)氧、氢(C)碳、氢(D)硫、氢C15原油压缩系数的单位是( )。(A)kg/m3(B)MPa(C)MPa-1(D)MPasC16原油密度单位是( )。(A)kg/m3(B)MPa(C)MPa-1(D)MPasA17原油粘度单位是( )。(A)kg/m3(B)MPa(C)MPa-1(D)MPasD18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原始物质是( )。(A)细菌(B)有机物质(C)轻质烃(D)干酪根B19高等生物含脂肪,蛋
4、白质量多,在油、气( )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A)储集(B)生成(C)运移(D)开发B20一般认为( )物质主要是水生低等生物,如浮游生物、珊瑚、藻类、各种微生物、介形虫、有孔虫等。(A)生油(B)有机(C)无机(D)干酪根A21随着埋藏的深度不断加大,长期保持还原环境,压力、温度也逐渐增高,是促使( )快速向石油转化的有利条件。(A)氨基酸(B)脂肪(C)蛋白质(D)有机质D22前三角洲地区,河流带来大量( ),为生物提供了大量的养料,使生物更加繁盛,所以这种地理环境中的沉积物具有丰富的有机物。(A)有机物(B)无机物(C)脂肪(D)氨基酸A23一些有利生油的地理环境能否出现并长期保持,是受
5、( )运动所控制的。(A)地壳(B)地核(C)地心(D)地幔A24压力( )可以促进有机质向石油转化。(A)升高(B)降低(C)变化(D)稳定A25油气生成所需要的( ),随生油母质不同而有差异。(A)温度(B)湿度(C)细菌(D)氨基酸A26在还原环境里,( )能分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而产生沥青质。(A)低等生物(B)氨基酸(C)蛋白质(D)细菌D27天然气是以气态( )化合物为主的气体组成的气体混合物。(A)氧硫(B)氢氧(C)氮碳(D)碳氢D28含重烃多的天然气密度也大,密度大的天然气中甲烷含量相对( )。(A)较少(B)较多(C)较大(D)较好A29在一定压力下,单位体积的石油所溶解的
6、天然气量,称为该气体的石油( )。(A)粘度(B)密度(C)可溶性(D)溶解度D30天然气的可燃成分是( )。(A)CH4(B)CO2(C)N2(D)H2A31天然气的化学组成以甲烷为主,甲烷含量为( ),乙烷与乙烷以上的重烃超过1020,这样的气体称为湿气。(A)6070(B)7080(C)4298(D)8090D32一般情况下( )常与石油相伴生,而干气多与纯气藏有关。(A)湿气(B)天然气(C)油田气(D)煤田气A33天然气是以( )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A)碳氧(B)碳氢(C)氮氧(D)硫氮B34天然气在接近常压条件下,粘度与压力无关,随温度增加而( )。(A)上升(B
7、)下降(C)不变(D)波动A35天然气在流动时其分子间产生的摩擦力叫( )。(A)阻力(B)流动压力(C)气压(D)天然气粘度D36天然气的颜色一般为( )。(A)白色(B)黄色(C)无色(D)蓝色C37干气多产自( )。(A)纯气藏(B)石油(C)伴生气(D)凝析气藏A38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按含量大小依次是( )。(A)丁烷、丙烷、乙烷、甲烷(B)甲烷、乙烷、丙烷、丁烷(C)丁烷、乙烷、丙烷、甲烷(D)甲烷、丙烷、乙烷、丁烷B39甲烷在天然气中含量超过( )时叫干气。(A)50(B)60(C)80(D)95D40天然气中乙烷以上的重烃含量超过( )时叫湿气。(A)5(B)10(C)80(D)9
8、5A4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A)甲烷(B)乙烷(C)丁烷(D)二氧化碳A42主要生油阶段是( )在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热催化降解和聚合加氢等作用生成烃类。(A)干酪根(B)岩石(C)轻质烃(D)细菌A43油气生成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生油阶段、( )阶段、热裂解生气阶段。(A)主要生油(B)生气(C)生烃(D)生成有机质A44在主要生油阶段,氧、硫、氮等杂元素减少,原油的密度、粘度降低,胶质、沥青质不断减少,轻质馏分增加,原油性质( )。(A)变差(B)变好(C)不变(D)不确定B45在沉积物压结成岩过程中,油气从生油层向临近储集层发生同期运移的过程中,( )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9、(A)重力(B)动压力(C)自然压力(D)地层静压力D46构造运动力能够造成各种通道为油气( )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A)生成(B)裂解(C)运移(D)形成C47由于地壳运动,在倾斜的地层里,更有利于( )发挥作用。(A)浮力(B)地静压力(C)水动力(D)毛管力A48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动压力、( )和浮力。(A)地静压力(B)动压力(C)水动力(D)间隙水C49油气进入储集层后,在储集层内的运移叫油气的( )运移。(A)初次(B)二次(C)三次(D)四次B50在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 )运移。(A)初次(B)二次(C)三次(D)多次A51目前认为
10、( )的岩石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暗色泥质岩,另一种是碳酸盐岩类。(A)生油层(B)储油层(C)地层(D)气层A52具有生油条件,并能生成一定数量石油的地层称为( )。(A)储油层(B)生油层(C)气层(D)盖层B53生油层是由( )物质堆积、保存,并转化成油、气的场所。(A)有机(B)化学(C)菌类(D)无机A54油气藏是( )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位。(A)油层(B)岩层(C)地壳(D)地质C55油气藏具有独立的( )系统。(A)岩性(B)压力(C)油气(D)储量B56油气藏内油、气、水的( )具有一定的规律。(A)性质(B)储量(C)分布(D)埋藏深度C57构造油气藏分为背斜油气藏和( )
11、油气藏两种。(A)不整合(B)岩性(C)地层(D)断层D58油气藏根据( )的成因可分为三类。(A)油层(B)圈闭(C)盖层(D)岩层B59地层油气藏按圈闭的形成条件可分为( )油气藏、不整合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A)背斜(B)裂缝(C)岩性(D)断层C60油气藏内的油水界面与油层顶界的交线称为( )。(A)外含油边界(B)含水边界(C)油藏高度(D)含气面积A61在油藏最低处四周衬托着油藏的水叫( )。(A)边水(B)底水(C)含水边界(D)油水界面A62油、气、水在储油( )中的分布规律是顶部是气,中部是油,底部是水。(A)圈闭(B)构造(C)储集层(D)盖层D63能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
12、能使油气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地质场所称为( )。(A)断层(B)储集层(C)盖层(D)圈闭D64生成的油气经过二次运移之后,必须保存于( )中方可形成油气藏。(A)盖层(B)圈闭(C)断层(D)裂缝B65地层水在油藏边水和底水呈( )状态。(A)油水(气)混合(B)油水(气)混合(C)自由(D)分层C66地层水的化学成分主要有( )等阳离子和Cl-、SO42-、CO32-、CHO3-等阴离子。(A)K+、Ca2+、Mg2+(B)Na+、Ca2+、Mg2+(C)Na+、K+、Mg2+(D)Na+、K+、Ca2+、Mg2+D67地层水相对密度一般较高,在( )不等。(A)0.1 0010.105
13、0(B)0.9001.00(C)1.0011.050(D)1.1 011.150C68地层水在岩石(油层)孔隙中呈( )状态。(A)油水分离(B)油水(气)混合(C)自由(D)分层B69油田水中最常见的( )为:Na+,K+,Ca2+,Mg2+。(A)阴离子(B)阳离子(C)等离子(D)化学离子B70根据油田水与油气分布的相对位置,分为( )、边水和夹层水。(A)油田水(B)气田水(C)地表水(D)底水D71在油田范围内发育的地下水称为( )。(A)地表水(B)油田水(C)夹层水(D)油层水B72油田开发就是依据详探成果和必要的( ),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进行开发。(A)生产
14、性开发试验(B)生产设施(C)经济条件(D)劳动力A73从油田实际情况和生产规律出发,制定出合理的( ),使其按预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实现长期稳产。(A)经济方案(B)建设方案(C)开发方案(D)布井方式C74一般油田的开发都包括( )个阶段。(A)二(B)三(C)四(D)五B75油田开发方式是指油田开发依靠哪种能量来( )原油,进行原油生产。(A)驱动(B)开采(C)增加(D)划分A76目前多数油田选择的主要开发方式是( )开发油田。(A)天然能量(B)人工注水(C)人工注聚合物(D)人工注汽B77油田开发方式分为( )驱油两种。(A)人工注水和化学注入剂(如聚合物)(B)人工注水和注汽(
15、C)依靠天然能量驱油和人工注水(D)依靠天然能量驱油和人工补充能量(如注水、气体、化学注入剂等)D78井网部署是指油气田的油、水、气井( ),井数的多少,井距及排距的大小等。(A)排列分布方式(B)井别确定(C)井号确定(D)管网确定A79油气田井网部署内容中不包括( )。(A)排列分布方式(B)井数的多少(C)井距排距的大小(D)井的深浅D80井网的分布方式分为面积井网和( )。(A)切割井网(B)行列井网(C)排距(D)井距B81油田注水方式有边缘注水、( )注水两种类型。(A)行列(B)面积(C)切割(D)边内D82在边缘注水方式中,注水井分布在含水边缘以内,这种注水方式是( )注水。(
16、A)缘内(B)缘上(C)切割(D)面积A83注水井布置在含油边界线上,这种注水方式称为( )注水。(A)切割(B)面积(C)边缘(D)四点法C84根据注水井的( )位置,边缘注水可分为缘外注水、缘上注水和缘内注水三种。(A)井别(B)井排(C)分布(D)井距C85在切割注水中,纵切割注水、横切割注水和环状切割注水是依据注水并排的( )进行划分的。(A)面积大小(B)布井方向(C)油水井数(D)注水井数B86切割注水就是利用( )排将油藏切割成为较小单元。(A)注水井(B)自喷井(C)抽油机井(D)油井A87切割注水就是利用注水井排将( )切割成为较小单元,每块面积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开发单元。
17、(A)油层(B)油藏(C)地层(D)面积B88面积注水方式中,生产井数与注水井数比值为2:1,这种注水方式是( )注水。(A)四点法(B)五点法(C)七点法(D)九点法A89注水井按一定井距布置在正六边形的顶点,生产井位于正六边形的中心,这种注水方式是( )注水。(A)九点法(B)七点法(C)反九点法(D)五点法B90注水井和生产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均匀地布置在整个开发面积上,这种注水方式称为( )注水。(A)切割(B)面积(C)边内(D)七点法B91油田面积大,地质构造不够完整,断层分布复杂是适用( )注水的油田条件。(A)边缘(B)切割(C)点状(D)面积D92采油速度较低时是适用( )注
18、水的油田条件。(A)面积(B)切割(C)点状(D)边缘A93油层分布不规则,延伸性差,多呈透镜状分布,用切割式注水不能控制多数油层,注入水不能逐排影响生产井时,采用( )注水方式比较合适。(A)点状(B)切割(C)面积(D)边缘C94注水方式中( )注水是将采油井和注水井按一定几何形状和一定密度均匀布置在整个开发区上,同时进行注水和采油,是一种强化注水方式。(A)面积(B)行列(C)点状(D)边缘A95面积注水方式的采油速度,一般均( )行列注水。在一定工作制度下,其采油速度主要取决于布井系统和井距。(A)低于(B)高于(C)次于(D)不如B96采油井均处于注水受效第一线上,直接受( )影响,
19、为了均衡开发,各类井必须一次投注或投产。(A)采油井(B)注水井(C)电泵井(D)螺杆泵井B97针对非均质多油层油田注水开发的工艺技术,既可以加大差油层的注水量,也可以控制好油层注水量的注水方式称( )注水。(A)分层(B)正注(C)反注(D)笼统A98分层正注井的水进入油管后,经配水嘴注入油层。其注水压力除了受油管摩擦阻力的影响外,还受水嘴阻力的影响,因此各层的注水压差( )。(A)相同(B)不同(C)相等(D)下降B99在同一口注水井中,从油管与套管同时向不同层段注水的方法称( )。(A)正注(B)反注(C)合注(D)分层注水C100注水井不分层段,多层合在一起,在同一压力下的注水方式称为
20、( )。(A)笼统注水(B)正注(C)反注(D)分层注水A101笼统注水适用于( )的油层。(A)油层不单一、渗透率较高(B)油层单一、渗透率较高(C)油层不单一、渗透率较低(D)油层单一、渗透率变化较大B102笼统注水可分为正注和( )。(A)分层注水(B)笼统注水(C)反注(D)合注C103在面积注水井网中( )面积井网呈正方形,由8口注水井组成1个正方形,正方形的中心是1口采油井。(A)九点法(B)反九点法(C)七点法(D)反七点法A104九点法面积井网的注水井和采油井井数比例为( )。(A)4:1(B)1:3(C)1:2(D)3:1D105九点法面积井网的中心注水井距角井距离大于注水井
21、距边井距离,所以,在油层性质变化不大时,边井往往( )收到注水效果,角井在其后见效。(A)首先(B)拖后(C)提前(D)无法A106七点法面积井网呈等边三角形,注水井按一定的井距布置在正六边形的( ),呈正六边形,3口采油井分别布置在三角形的3个顶点上,采油井位于注水井所形成的正六边形的中心。(A)边线(B)腰线(C)中心(D)顶点D107七点法面积井网的注水井与每个采油井距离相等,注水井和采油井井数比例为( )。(A)2:1(B)2:3(C)1:2(D)1:1A108七点法面积井网注水,注水井是采油井井数的( )倍,所以注水强度较高,最终采收率也较高。(A)1(B)2(C)3(D)4B109
22、根据理论计算和室内模拟试验,在油层均质等厚条件下,油水粘度比或流度比为1时,五点法面积井网油井见水时的扫描系数为( ),随着注水强度的提高,面积波及系数逐渐增大。(A)0.32(B)0.52(C)0.27(D)0.72D110井网呈均匀的正方形,注水井和采油井都呈正方形,1口注水井给周围4口采油井注水,同样1口采油井受周围4个方向的注水井的影响,这样的注采方式为( )面积井网。(A)四点法(B)五点法(C)点状(D)切割B111五点法面积注水井网呈( )形。(A)直角三角(B)钝角三角(C)等边三角(D)正方D112井网等边三角形,将注水井按一定的井距布置在等边三角形的3个顶点上,采油井位于三
23、角形的中心,这样的注采方式为( )面积井网。(A)四点法(B)五点法(C)点状(D)切割A113四点法面积井网是1口注水井给周围6口采油井注水,1口采油井受周围( )个方向的注水井的影响。(A)6(B)3(C)4(D)2B114四点法面积井网注水井与每个采油井距离相等,注水井和采油井井数比例为( )。(A)1:3(B)1:1(C)1:02(D)1:4C115油田在开发以后,在某些井点,关井待压力恢复以后,所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称为( )。(A)原始地层压力(B)目前地层压力(C)流动压力(D)生产压差B116油井正常生产时所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是( )。(A)静压(B)流压(C)油压(D)压差B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其它考试 其它 考试 新版 采油 初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6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