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优秀名师资料.doc
《最新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优秀名师资料.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标题】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者】钟 铃 淋 【关键词】平昌县 音乐教学 审美能力 【指导老师】吴 扬 廷 【专业】小教艺体 【正文】 1. 前言 音乐教学,作为艺术传承与发扬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它通过学校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获得音乐愉悦的同时,培养起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鉴赏与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然而,目前音乐教学还存在着诸多弊端,音乐教学片面理解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学忽视了其内在和本质的审美价值。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
2、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半径,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音乐教育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缺乏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此,音乐教学必须以人文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审美性等为特征,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加强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活动、音乐与师生情感、音乐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领悟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1 选题依据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教育的核心确定为审美教育。本课题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特点,结合本专业特长和实习心得,探讨教师在
3、教学中怎样去通过音乐歌唱、欣赏、器乐等形式去挖掘审美因素。根据各年龄不同的心理特点,如何用文化及艺术手段去培养审美能力。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加以分析总结,对其发展情况进行理论研究。以平昌县为例。 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形象性。音乐课的美育也离不开美育的形象性,如果我们利用这一特性教学,它的魅力将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通过拜访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去挖掘、整理资料。以事实为依据,分析研究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出一条适合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艺术教育道路。同时,通过对该选题的研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学会运用文
4、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1.2 文献综述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是音乐科学研究领域当中的一个时代性课题,很多学术研究部门、专家学者对此领域进行了积极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思路。目前,对审美能力的研究和探讨主要集中在审美能力的概念、意识以及影响审美能力的因素等方面。 孙海燕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中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辅助的外在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音乐教学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的传授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大大忽略了音乐课程内在的和本质的审美价值。在这种传统模式的教学中,
5、不但没有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扼杀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屠阳在浅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中提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这一点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王红霞在走出素质教育误区,加强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中指出:“音乐审美能力,应该是衡量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领域的素质教育一定要重视美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其具备音乐审美素质。普通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
6、生认识一些音乐艺术规律和常识,也不是掌握一些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素质。 1.2.1 审美能力概念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新课标颁布以来,对音乐有了具体要求,其中第一条是以审美为核心。新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审美能力概念研究,
7、本文认为审美能力就是会用耳朵听到美的声音,用眼睛看到美的色彩,用手触摸到美的东西。 1.2.2 审美能力意识 审美意识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的综合,是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就是要培养儿童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通过歌唱、器乐等方式表现出美。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四川平昌县的部分小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对音乐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进行综合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审美能力方面文章,登陆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库,检索到近几年来国内音乐教学和审美能力有关的论文,
8、利用百度搜索网、google搜索网、雅虎搜索网以及部分音乐网站检索有关音乐教学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文章和信息,对检索到的重要文献和相关资料进行分类,分析、借鉴和利用。 2.2.2 访谈法 通过走访四川平昌县的部分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了解音乐教育实施情况获取对本文有参考价值的访谈信息。 3. 结果与分析 3.1 加强对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研究 一些学者们对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广大农村小学艺术教育这一方面研究颇少,没有形成理论专著见诸于报单。 目前,许多小学艺术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把全部课程分为三六九等,把艺术教育课作为可有可无的“副课”。通过走访得到结果:只有绝大多数从
9、事专职教学的教师和校长认为实施艺术教育非常必要;而很多的小学教师由于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艺术教育的实施还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所以还有很多农村小学连艺术课程都没有开设。并且还进一步了解到:他们所谓的艺术课基本上是唱歌课,图画课。而且大都是老师会什么,就教什么;美术教师只会画苹果就教孩子画一个苹果;音乐教师会一首歌就教一首歌。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小学艺术教育的组织与实施,本人认为:在日常的教
10、学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该树立艺术教育是为所有在校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学生,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音乐课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本地本校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的执行。 面对这些小学存在的这类问题,笔者认为: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小学艺术教育实施地位不高应该立即得到改善。新的教育观应该以审美教育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其次,要为学生创设均等的机会,快乐享受艺术之美;第三,
11、要充分认识到艺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不断的提高小学实施艺术教育的地位。 3.2 音乐审美教育和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音乐新课程标准写道:“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堂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演和创造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创造与艺术、艺术教育存在着密切关系,特别是音乐审美活动对于激发儿童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心理学家罗森伯格认为:创造力建筑在
12、两面观思维的基础之上,是能够同时想象并利用两种或更多的对立矛盾的思想、概念、或形象的能力。有创造力的人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他能从一般人眼里的不同之处知觉某种相似性的存在。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就是在通常看来是相反的事物之间找出联系,并使之结合起来。创造力就是调动人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或同一的能力;创造里又是一种忘却自我,摆脱私欲,超越于使用目的之上的自由的精神活动。由创造力生成的基本条件可以看出它和音乐的审美活动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审美活动和创造性活动都不是一种单一的逻辑推理活动或情感体验活动,而是感知、情感、想象、体验等多种心理成分共同
13、参与和作用的高级的、复杂的认知活动。艺术审美需要敏锐的感知、细腻的情感、自由的想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创造发明则是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找出其内在联系,并形成一个新的认知范式。这两种活动都是将丰富的、富有情感色彩的感知过程、自由的想象和冷静的、指向性明确的理性推理过程进行恰当的结合。如果没有极具个性的、丰富复杂的、极具情感色彩的感知活动,单凭逻辑的、理性的推理,只能产生单一的、相同的结论,而很难出现与众不同、意想不到的结果。创造的活力在于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认知,儿童在这一点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儿童对人和事以及对世界的认识与了解是依靠感觉器官,是通过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方式获
14、得的,他们感兴趣的是事物具体的、感性方面的特征,而不是它的功能和效能。例如,孩子听到一首悦耳的木琴演奏的乐曲,他们感兴趣的是音乐跳动的节奏、清新明亮的音色、高低起伏的旋律等感性特征,而不是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也正因为如此,一首短小的木琴演奏的乐曲,在孩子的想象中可以是描写潺潺的山间小溪,可以是蹦蹦跳跳的儿童游戏,可以是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狂欢等。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产生如此丰富的想象呢,这是由于音乐的本体特征所决定的。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它能激发欣赏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音乐是非语艺性和不确指性的艺术,它能积极调动欣赏者奇妙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原发动力。一幅画由于色彩、构图、具体形状
15、等因素,展现在儿童面前的是一种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画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想象的空间。音乐却可以给儿童最大的想象空间,它可以帮助儿童去发现成人利用逻辑思维所难于看到的新奇的事物。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心理学家则认为,想象是人类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因此在音乐欣赏时音乐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的游丝,让艺术的想象在审美的天空自由翱翔,从而化音乐的间接性为无限性,把音乐的不确定性转化为艺术的再创造,把音乐的音响化为自由的心绪,在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培养想象力,进而促进儿童的创造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浅谈 小学 音乐 教学 中学生 审美 能力 培养 毕业论文 优秀 名师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6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