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9计量标准考核B5 080530.doc
《[信息与通信]9计量标准考核B5 08053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与通信]9计量标准考核B5 080530.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9 计量标准考核9.1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1033一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以下简称“原规范”)于2001年3月2日发布,2001年6月1日开始实施。原规范实施至今己有6年多,在此期间,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发现原规范还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如: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一的检定方式难以适应计量标准器具量值溯源的需要,计量标准器具的校准亟待要求完善;部分比较简单且准确度较低的计量标准按原规范考核太繁琐等。同时,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于2004年修订了国际文件D8,对计量标准的批准、使用、保存、文件集、管理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要求各级
2、行政机关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质量,原规范中的部分管理要求已不能完全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原规范的要求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计量标准考核办法(2005年质检总局72号令)中对于计量标准的考核及管理中的部分内容和要求不相一致。为了进一步提高计量标准的考核质量和管理水平并适应发展的需要,解决计量标准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文件国质检量函2006303号关于做好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制(修)订工作及计量器具比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将原规范的修订工作列入了2006年度国家计量技术法规修订计划。修订后的JJF10332008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己于2008年1月31日由国家
3、质检总局正式发布,并将于2008年9月1日起实施。 为了保证计量标准考核工作的延续性,此次规范修订以基本不改变原规范构架为原则,补充完善了以下内容: (1)对计量标准考核的工作程序和考评时间进行了调整,实现数据采集电子化,使计量标准考核工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 (2)完善计量标准的考核内容和方法,使计量标准考核工作更加规范化。 (3)对部分低准确度等级的计量标准实行分类考核管理,进一步提高了考核的可操作性和质量。 (4)为了适应校准的需要,提出了计量标准器具以校准方式进行溯源时的相关要求。对建立计量标准所需要进行的技术工作,如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重复性试验和稳定性考核、检定或校
4、准能力的确认等要求进行了完善,使之与国际通用要求相一致。 (5)将计量标准考核办法的规定以及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对计量标准的要求贯彻到本规范中。按OIML国际文件D8:2004的要求,引人了计量标准文件集的理念,赋予计量标准技术档案新的内涵。本节详细介绍本规范条文及部分理解要点*。* 以下内容中的楷体部分照录本规范原文。为便于学习对照,行文体例依本规范不变,只作少量编辑性改动。4 计量标准的考核要求4.1 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4.1.1 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配置4.1.1.1 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包括计算机及软件,下同)的配置应当科学合理,完整齐全,并能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
5、。4.1.1.2 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计量特性必须符合相应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规定。4.1.2 计量标准的溯源性 为了保证计量标准的溯源性,计量标准的量值应当定期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当不能采用检定或校准方式溯源时,应当通过比对的方式,确保计量标准量值的一致性;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均应有连续、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包括符合要求的溯源性证明文件,下同)。 计量标准的溯源性应当符合如下要求: 1)计量标准器应当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检定合格或校准来保证其溯源性;主要配套设备应当经检定合格或校准来保证其溯源性。 2)有计量检定规程的计量标
6、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应当按照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进行检定。 3)没有计量检定规程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应当依据国家计量校准规范进行校准。如无国家计量校准规范,可以依据有效的校准方法进行校准。校准的项目和主要技术指标应当满足其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并参照JJF11392005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确定原则和方法的要求,确定合理的复校时间间隔。 4)计量标准中的标准物质应当是处于有效期内的有证标准物质。 5)当国家计量基准无法满足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量值溯源需要时,申请考核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同意后,方可溯源至国际计量组织或其他国家具备相应
7、能力的计量标准。4.2 计量标准的主要计量特性4.2.1 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 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用该计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或量值范围来表示,对于可以测量多种参数的计量标准,应当分别给出每种参数的测量范围。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应当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的需要。4.2.2 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应当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的需要。应当根据计量标准的具体情况,按本专业规定或约定俗成用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进行表述。对于可以测量多种参数的计量标准,应当分别给出每种参数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4.2.3 计量标准的重复性 计
8、量标准的重复性通常用测量结果的分散性来定量表示,即用单次测量结果yi的实验标准差s(yi)来表示。计量标准的重复性通常是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一个不确定度来源。 新建计量标准应当进行重复性试验,并提供试验的数据;已建计量标准,至少每年进行一次重复性试验,测得的重复性应满足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4.2.4 计量标准的稳定性 若计量标准在使用中采用标称值或示值,则稳定性应当小于计量标准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若计量标准需要加修正值使用,则稳定性应当小于修正值的扩展不确定度。新建计量标准一般应当经过半年以上的稳定性考核,证明其所复现的量值稳定可靠后,方能申请计量标准考核;己建计量标准应当保存
9、历年的稳定性考核记录,以证明其计量特性的持续稳定。 稳定性考核的前提是存在量值稳定的核查标准。4.2.5 计量标准的其他计量特性 计量标准的其他计量特性,如灵敏度、鉴别力、分辨力、漂移、滞后、响应特性、动态特性等也应当满足相应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要求。4.3 环境条件及设施4.3.1 温度、湿度、洁净度、振动、电磁干扰、辐射、照明、供电等环境条件应当满足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要求。4.3.2 应当根据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配置必要的设施和监控设备,并对温度、湿度等参数进行监测和记录。4.3.3 应当对检定或校准工作场所内互不相容的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防止相互影响。4.
10、4 人员4.4.1 有能够履行职责的计量标准负责人 计量标准负责人应当对计量标准的使用、维护、溯源、文件集的维护等负责。4.4.2 有持证的检定或校准人员 每项计量标准应当配备至少两名与开展检定或校准项目相一致的,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检定或校准人员: 1)持有本项目计量检定员证; 2)持有相应等级的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相应项目注册计量师注册证。4.5 文件集4.5.1 文件集的管理 每项计量标准应当建立一个文件集,在文件集目录中应当注明各种文件保存的地点和方式。所有文件均应现行有效,并规定合理的保存期限。申请考核单位应当保证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正确性。 文件集应当包含以
11、下文件: 1)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如果适用); 2)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如果适用); 3)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 4)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5)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记录; 6)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记录; 7)计量标准更换申报表(如果适用); 8)计量标准封存(或撤销)申报表(如果适用); 9)计量标准履历书; 10)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如果适用); 11)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 12)计量标准操作程序; 13)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使用说明书(如果适用); 14)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检定或校准证书; 15)检定或校准人员的资格证明; 16)实验室的相关管理制度; 17)开展检定或
12、校准工作的原始记录及相应的检定或校准证书副本; 18)可以证明计量标准具有相应测量能力的其他技术资料。4.5.2 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 申请考核单位应当备有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所依据的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 如无计量检定规程或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申请考核单位可以根据国际、区域、国家或行业标准编制满足校准要求的校准方法作为校准的依据,经申请考核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审定,连同所依据的技术规范和实验验证结果,报主持考核单位申请考核。4.5.3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新建计量标准,应当撰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报告内容应当完整、正确;已建计量标准,如果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环境条件及设施等发生重大变化,引起计
13、量标准主要计量特性发生变化时,应当重新修订计量标准技术报告。4.5.3.1 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表述清晰。4.5.3.2 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名称、型号、测量范围、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制造厂及出厂编号、检定或校准机构及检定周期或复校间隔等栏目填写完整、准确。4.5.3.3 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等主要技术指标及环境条件填写准确。4.5.3.4 计量标准溯源到上一级和传递到下一级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正确。4.5.3.5 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合理。4.5.3.6 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方法正确,验证结
14、果符合要求。4.5.4 检定或校准的原始记录4.5.4.1 检定或校准的原始记录格式规范、信息量齐全,填写、更改、签名及保存等符合相应规定。4.5.4.2 原始数据真实,数据处理正确。4.5.5 检定或校准证书4.5.5.1 检定或校准证书的格式、签名、印章及副本保存等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4.5.5.2 检定或校准证书结论准确,内容符合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要求。4.5.6 管理制度 申请考核单位应当建立并执行下列管理制度,以保持计量标准的正常运行。 1)实验室岗位管理制度; 2)计量标准使用维护管理制度; 3)量值溯源管理制度; 4)环境条件及设施管理制度; 5)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管理
15、制度; 6)原始记录及证书管理制度; 7)事故报告管理制度; 8)计量标准文件集管理制度。 上述各管理文件可以单独制订,也可以包含在申请考核单位的管理体系文件中。4.6 计量标准测量能力的确认4.6.1 通过现场实验确认计量标准测量能力 通过观察检定或校准人员实际的操作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判断计量标准测量能力是否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现场实验应当满足如下要求:4.6.1.1 检定或校准方法正确,操作过程规范:每一个检定或校准项目所采用的检定或校准方法、操作过程符合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要求。4.6.1.2 检定或校准结果正确:数据处理正确,检定或校准的结果与已知的参考值之差符合有关要求
16、。4.6.1.3 回答问题正确:能够正确回答有关本专业基本理论方面的问题、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中有关问题、操作技能方面的问题以及考评中发现的问题。4.6.2 通过对技术资料的审查确认计量标准测量能力 通过申请考核单位提供的测量能力的验证、稳定性考核、重复性试验等技术资料,综合判断计量标准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和测量能力是否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 申请考核单位应该积极参加由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或其认可的实验室之间的比对等测量能力的验证活动。获得满意结果的,在该计量标准复查考核时可以不进行现场考评;未获得满意结果的,申请考核单位应当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
17、门。 注:对于准确度等级较高且重要的计量标准,如果有可能,建议申请考核单位尽可能采用测量过程的统计控制,即采用常规控制图的方法对计量标准进行连续和长期的统计控制。对于已经有效建立测量过程统计控制的计量标准,可以不必再单独进行重复性试验和稳定性考核。5 计量标准考核的程序5.1 计量标准考核的申请5.1.1 申请考核单位申请考核前的准备5.1.1.1 申请新建计量标准考核的单位应当按本规范第4条的要求进行准备,并完成以下工作: 1)科学合理配置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 2)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进行有效溯源,并取得有效检定或校准证书; 3)计量标准应当经过试运行,并考察计量标准的重复性及稳定性;
18、 4)完成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填写; 5)环境条件及设施应当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要求,并按要求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和控制; 6)每个项目配备至少两名持证的检定或校准人员; 7)建立计量标准的文件集。5.1.1.2 申请计量标准复查考核的单位应当使计量标准持续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完成以下工作: 1)保证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连续、有效溯源; 2)按规定进行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 3)按规定进行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4)及时更新计量标准文件集中的有关文件。5.1.2 申请考核单位依据计量标准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向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考核申请。 本条理解
19、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六、七、八条,计量法实施细则第八、九、十条以及计量标准考核办法对下述5类不同情况计量标准的考核申请作出了规定。 (1)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建立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以及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建立的本行政区域内最高等级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应当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考核。市(地)、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建立的本行政区域内各项最高等级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应当向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考核;各级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建立的其他等级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应当向组织建立计量标准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考核。 即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最高等级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20、应当向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考核;其他等级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应当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考核。 注1: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是指经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批准,在社会上实施计量监督具有公证作用的计量标准。 注2:最高等级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作为统一本地区量值的依据,必须经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合格才能使用。 注3:次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应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考核。 (2)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建立本部门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应当向同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考核。 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是指省厅(局)级及以上的有关部门。 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建立本部门的各项最
21、高计量标准应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考核; 省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建立本部门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应向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考核。 注1: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本部门的特殊需要建立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在本部门内使用,作为统一本部门量值的依据。 注2: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建立本部门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须经同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才能在本部门内部开展计量检定。 (3)企业、事业单位建立本单位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应当向与其主管部门同级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考核。 有主管部门的企业、事业单位的计量标准,无论是用于检定,还是校准,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都必须经与其主管部门同级的质量技术监督
22、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才能开展工作。 (4)无主管部门的单位建立本单位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应当向该单位工商注册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考核。 民营、私营和三资企、事业单位一般都属于无主管部门的单位,这些单位在建立计量标准时,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应当向该单位工商注册地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考核。 (5)承担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计量授权任务的单位建立相关计量标准,应当向授权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考核。 对社会开展强制检定、非强制检定或对内部执行强制检定应当按照国家计量授权管理办法的规定向有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计量授权。其计量标准应当向受理计量授权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考核。 注:计量授权是指县级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与通信 信息与通信9计量标准考核B5 080530 信息 通信 计量 标准 考核 B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63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