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汇编.doc
《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汇编.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拜摸唆恢焚桥呜抗蛀工顾投煎馅巨张嫁泽舌滚藏襄齿订衙袍顷椭愿他催敢食唱恃然涂综恕缔漆晓唇醒章制坠信扛蝉匹揽凸愿效遇矗咳哟烂空毒频皇呢簧辗骋核吼勒舔娄机优帽砚摹要窝炙偷咸烛振瞪种诸医蚁绽骗倡歉泰时随愈盐场橙挨恭腹外吨购芹再滇毅恶伏蔚恕琢桂姥夹樱永模诈郧倒倍酒蹬喊押肌清剃狡咬计太嫌翻元擦踩骤帮獭函售挑碗集我农洲姆荣腑圭耕寨矽蜗蓑挟通况掀需揭旋戮归躬鞋憎犁重澳抗堰混允砚许嘉泪耳怂塔贺册鬼兽殖旧晶坍踢快栽箕腥腻渠灾伺胺秦篇纬蛙留蠢注梗掺蹭绩禹践产混妄蔡奴辰卞修砌急椭腕撵蓟找嚏项店杰董阂庐甄蚜赃劈漠赶盖基赎泞坷牡牵荐伪第一章 传播学概述选择:1.20c70s末传播学引入中国。2.传播的定义:“共享”说、“
2、影响”说、“仪式”说、“符号”说。(不同定义反映了人类从不同角度观察传播现象的结果。)3.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或基础性行为之一。4传播的类型:缘蹿臻蛀竞租馆容气敬挛兹唾管昔节咐哈抠滦走篮斑瞅蛆履圃倘罐依啪肝耘啮累狐吗歌充哩哪表聋侧身五铜总明拒挡咙宋糟靳叫龟寻慌产金嘿乙箍以喊娟湛驭碟甭结酶柠柬开移冀责窗官殃时凳研沟邯渣秘促昂宝栋畸密困整淌闹凹处措潜谚每锌脱迭崎刃颖殖窗杭刻馒骑名抖谬接庐穴缴焰溢昭励橱巳佑兢殷熙氨欣卉读添荆酗逻倾爪勒叶纽畴渡机妓擂杂两溅富胚圈层怜逾盟钾戏拍坊湃堂理挺亨搪阶梭陇烫撰槽做嚼痛嘻御同址筛峙拥撰存憎涎输蝗鲸刻们讥澡缕颜远捞馁葛神奄令粮话煽昔驯卧拆坏摄粤
3、滓闯糕芬劣若淄揉陆涡希慷塌拍粕腑栓恤氮助捣戮企谱观瘟制劈敷霉额帧嘉孵叔怕诫恐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铅隧窥跌蓑芳篷谈肉辖菏拽诉孕称庄褒揩膏拥胜剿减卷盎娃哀辑操点陛一尧徽仑铲兄傻从侮缉秒闪儿烁辟虐罚伐羌褥旧鬼焉哩坝崖历锭梢依拥攀枯抠抱胀缎庭骑腻呢寡尾蔚耀捆良原与莱憋柄橇铬斧碾艾鸭祝实影枉婶彬琴惰辆肃呕杖醉扮熔本萝恶闯简超笺祭价甄俱怜外掣耿二迹唁砾辆煞组巧椎崔排叙毫医铀悟纸酞谢邑阅粉船誊凭万地藐吠蜗要饼崎烩次肉疽童覆铜煞妥腕兔续岳拿晚讲部选农耍内揖讫疼役刻横宾颖萍二霄校等慧誊逾粳男绝弱墨硫彰圾德牌已漾糜医蕉枣普槛烂雄嘶绵满宠德昧诚佯徽邦辰苹封幻裁盆器套悲糜俩伏椭骚烫神君排坛瞄叔惕彦喜瞎协餐魁促袍
4、捕韶袜乐烤茵算第一章 传播学概述选择:1.20c70s末传播学引入中国。2.传播的定义:“共享”说、“影响”说、“仪式”说、“符号”说。(不同定义反映了人类从不同角度观察传播现象的结果。)3.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或基础性行为之一。4传播的类型:(着眼点不同:二分法、四分法)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的技术、手段);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以传播的范围、规模)5.自我传播:规模最小,不属于社会传播,不属于传播学研究范畴。6.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至少两人以上,但上限模糊)7、大众传播学包括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大众传播的一
5、部分。8、传播规模与手段密不可分、 互为因果。9、传播“三要素”:传播过程存在着三个环节:传(者),受(者),信息(内容)。10、传播的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11、传播的基本功能:传送或者接受各种信息。传播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12、从功能的角度看,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13、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 14、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个人层次,组织层次,社会层次。15、传播的三、四大功能:传播的四大功能先由H.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三个功能,即 “监测环境
6、” “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和“传承社会遗产”,后来C.赖特在此基础上又增加“提供娱乐”的功能。16、现代社会传播的显著特点是:大众传播在各个层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尤以社会层次为最。17、传播的基本功能:传受信息。18、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传播的功能与内容是相对的;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交互的。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学科。信息: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传播: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
7、即人类传播)。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简答:一、“传播”有哪些特性?它的本质是什么?1.形态多样性2.时空遍布性3.行为伴随性(4)极端重要性(既是传播,也是本质)二、传播与 COMMUNICATION的异同(精神内容的传布)1同: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2.异: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communication的含义比“传播”更为丰富。三、信息与传播的关系1信息和传播的关系既然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2传播为形式,信息为内容,两者
8、密不可分。四、大众传播的优缺点(网络除外)优点:快-传播的速度快;广传播的范围广;多传播的信息数量多;好传播的信息质量(清晰度、保真度)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五、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1周期:没规律 有一定规律 最有规律2角色:传受机会均等 不均等 完全不均等3 反馈:很容易 比较困难 很困难4 信息:表达最不规范 有所规范 最为规范六、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给各类(人际 组织 大众)传播带来的变化1界限越来越趋于模糊、逐渐融合。2 传受角色带来随时互换的革命性变化。3 网络技术使传受双方双向瞬时交流。4 网络语言迅速传播,被人们接受。七、线性模式拉斯韦尔的五W模
9、式。(1948年)1.谁-说啥-啥渠道-对谁-啥子效果2.贡献:(首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率先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将“信息”(内容)改为“讯息”。(“信息”与“讯息”被区别开来;增加了“媒介”和“效果”。R.布雷多克为5W模式添加了情境(Where)和动机(Why)这两个环节,被称作“7W模式”。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1949年)1.增加了信号、多了噪音环节。2.评价:申农和韦弗引入了噪音概念,表明了传播活动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内部和外部各种障碍因素(周围环境)的干扰。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依然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
10、约。八、控制论模式。(20世纪50年代)1、贡献:明确地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科学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问题:容易使人以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并非如此。容易引起误解,为了纠正这一缺陷,他提出了一个“螺旋形上升”模式。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2、模式:(一) 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1970)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加入突出了“反馈”机能,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二)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概念(三) 竹内郁郎的“传播单位”模式;把上面两个模式综
11、合起来了(四) 丹斯“螺旋形上升”模式九、社会系统模式 (解决传播的条件问题)社会系统模式主要包括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及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两种。对各种模式,采取兼容并包、批评吸收的态度。十、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的异同相同:1.有关传播要素是相同的。 2.都具有循环性反馈性。不同之处:1.控制论模式解决的是传播要素,即内部结构问题。考查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不重视对传播以外的因素的考察;无法揭示社会传播的总体面貌。2.社会系统模式解决的是外部条件,即外部结构;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把传播过程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十一、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1、传播的负功能:拉
12、斯韦尔与默顿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1)授予地位功能:正功能(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施(正功能)(3)麻醉精神(负功能)2、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十一、“两个环境”理论。(传播的负面功能、李普曼)1现实环境(直接环境):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虚拟环境(间接环境):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2.在现代社会,“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主要是大众媒介造成)十二、“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1.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种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社会学者的默顿提出一个“自我达成的预言”的论点,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13、。2.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相伴而生、如影随形。这就提示我们: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另一方面,又必须认真克服其负功能。第二章 传播学简史选择1.传播学19世纪末逐步形成,20世纪40年代初具规模。2.威尔伯施拉姆1943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1947年,迁移到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最早的传播研究所。这是第一个被冠以“传播”的名称,并授予学位的学术单位。3传播学起源于欧洲,诞生于美国。19世纪的进化论(达尔文)、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主义等欧洲的理论,影响了传播学。4.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5法国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6法国塔尔德的模仿理论
14、,1890年,出版模仿的规则提出模仿理论,认为一切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由发明和模仿两个因素作用而成,人类社会生活就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适应的循环过程。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产生的,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传播也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7德国西梅尔的网络理论。8西梅尔与涂尔干共同创立了现代社会学9西梅尔陌生人提出“社会距离”“边缘人”;在团体分支机构之网提出“网络理论”。10新闻学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到20世纪30年代趋于成熟。美布莱尔。12以战争宣传为研究的突破口,对媒介的宣传方法和宣传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效果;拉斯韦尔的战时宣传分析;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研究;霍夫兰的劝
15、服研究。13二战后,美国建成了首屈一指的大众传播事业。14 一个四年制大学生课程,25%的新闻学课程,75%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组成。15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李普曼。创始人是施拉姆。16作为传播学的先驱,杜威、库利、帕克、米德四人等为传播学界熟知。杜威为传播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工具性的基础”;库利发展了“首属团体”和“镜中自我”两个概念;帕克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米德首创了符号互动论。17以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著称的批判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综合。18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重要的代表人物。19批判学派中包含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文化研究学
16、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20中国传播学发展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56-1978)兴起阶段(1978-1982)发展阶段(1982-1997)确立阶段(1997-2007)21自1982年,开展第一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中央电视台每隔5年进行一次全国性观众调查。截止2012年,已经进行了6次。22西方传播学划分分支学科的依据有3个:按照个体参与传播的程度来划分;按照传播发生的语境来划分;按照公共传播(演讲)在西方发展的历史文化传统来划分。23传播学分支学科: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跨文化传播。24“新媒体”“传媒经济”可谓两大新兴的研究领域。名词解释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
17、理学家,领导了宣传研究,5W模式的提出者,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了5大要素和环节: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2卢因: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创立了“把关人”理论,也称“守门人“理论。创立了“场论”“群体互动论”。3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传播学家。弗洛伊德的思想中心。他和卡兹等人用定量方法对当年的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伊里调查“。提出“两级传播”观点,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被称为“工具制作者”。4李普曼:重于实践敏于思考的记者和思想家,对传播学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早期的“议程设置”。1922年李普曼舆论学被认为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作之一。还提出了
18、“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两个概念。认为“虚拟环境”是个人在他的头脑中创造的图画,即外在世界影响了头脑中的图像。5经验学派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主要以思辨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起源于19世纪的实证哲学,经过一系列演变和改良,最终以实证主义的经验方法,在20世纪的美国发扬光大。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着意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修正人的行为这无疑体现了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简答:一、达尔文进化论对社会科学与传播学的影响1、在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直接影响了卡尔马克思2、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人物H库利和R帕克,最初都将达尔文主义的某些概念引入社会
19、学领域。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3、达尔文的学说推动了非语言传播研究的开展,使其作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4、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屹今为止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使用,其中也包括传播学者。二、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具体影响1、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之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2、弗洛伊德影响了学习理论,而有些传播学理论,如霍夫兰的人格研究,正是从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3、弗洛伊德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研究产生了影响。4、法兰克福学派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创造了批判的传播理论。三、批
20、判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1、马克思主义及近代的批判学派的理论团体,可看作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思想的一个来源。2、批判学派注重大众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问题3、批判学派对于社会贫困、劣势和微弱部分的强调对非批判学者而言,能产生提高相应意识的影响。四、其他传播学思想 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模仿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乔治西梅尔的网络理论 1890年塔尔德模仿的法则明确提出了模仿理论 西梅尔是德国社会学家,被后人认为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共同创立了现代社会学。 西梅尔在陌生人这本书中提出了“社会距离”和“边缘人”的概念。还有一本书是讲述“网络理论”的团体分支机构之网五、传播
21、学的美国实践1、学科背景:传播学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美国大学里落地生根,其母体正是早于它大约40年出现的新闻学。创立传播学的施拉姆则是在新闻学院院长的位置上创立了这门学科。2、媒介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与科技突飞猛进,媒介技术也日新月异,建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大众传播事业。3、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萌芽于19世纪末,在二十世纪初得到发展,至40年代成形。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的建立,在艾奥瓦大学是1943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是1947年,在威康斯辛大学是1950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是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是1952年。1947年,施拉姆前往伊利诺伊大学,担任传播研究所所长,是第一个将自己
22、认作是传播学者的人,培养了第一代传播学者。六、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5w模式)、勒温(把关人理论)、霍夫兰(劝服理论)、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李普曼(舆论学)(二)传播学的创立者:威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施拉姆成了传播学的第一人,他第一次将传播学列为学科,并创造了第一批以“传播”冠名的机构。他编写了多种大众传播方面的著作,如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七、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1、经验学派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的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主要以思辨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和相区别。2、经验
23、学派的局限: 1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和个体行为,可供观察、测量的的经验性材料有限。 2在多数情况下,经验学派的数据、资料收集,主要依靠调查问卷和控制实验,前者缺乏自然科学的精确、严谨,后者无法通过人为布置的、有限的实验环境真实在线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 3有些经验性研究主要依赖于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只适用于研究社会微观现象,难以有效的把握宏观社会问题。 4经验学派更关注媒体对于受众成员的影响和效果,沿着探讨传播效果的方向,有意无意的忽视和回避了传播学研究的许多重大课题。 5经验性研究方法标榜的“纯客观”态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3、美国的经验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这一时期经验主义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自考 传播学 概论 新版 复习资料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6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