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第七册教案.doc
《语文S版第七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第七册教案.doc(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文S版第七册教案1 绿叶的梦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1、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文字);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2、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
2、都玩些什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交流体会:汇报“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听读思考,交流感受: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4、学习本课生字词: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
3、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5、按要求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A、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B、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学生按要求自学。组织班内交流:6、设计作业:抄写本课生字词。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板书课题,齐读;2、回忆、
4、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1、出示默读要求: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2、学生自读课文。三、深入学习课文:1、回答问题,梳理内容: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2、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演示图片,提出质疑: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3、
5、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浏览课文。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出示词语练习:*(密密)的树林 (杂草丛生)的河边 (广阔)的田野*(爬)大树 (钻)丛林 (串)项链 (做)戒指和手镯*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的快乐。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指导练习感情朗读。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
6、后一句。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随机板书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
7、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出示一些叶子的图片(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再补充课外的)学生边看图片便说出这些叶子的药用(课内的);教师说出其它(课外补充部分)叶子的用途。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四、总结全文:五、作业设计: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2、预习第2课。3、组织一次小组活动:内容: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板书设计: 1 绿叶的梦 增添乐趣 收集标本绿叶 谱写乐章 童年的梦想 丰富知识教学反思: 2 芦叶船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2、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
8、词汇。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3、小组合作学习。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1、学生默读课文
9、,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2、小组互相交流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1、交流认字方法。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五.、作业设计:1、抄写字词。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4、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二
10、、熟读课文,整体感悟。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3、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三、理解句子。A、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B、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A、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B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1、第一组句子的第二句比第一句多加了“像蜘蛛网一样”就把那里的河道不仅多而且纵横交错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了。2、第二组中第二句不仅把芦叶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走的交代清楚了,还说明了“我”那“又惊
11、又喜”的心情。四、拓展延伸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五、作业设计:1、理解句子。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3、预习第3课。板书设计: 我们在放学路上采芦叶做小船玩。2 芦叶船 把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长江 我和表哥到长江边去放芦叶船。 我的遐想和对未来的向往 教学反思:3 一只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的可怜与可敬。2、认读相关词语,正确书写四会字。3加强领悟能力。4、发展联想思维的逻辑性。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情朗读,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1、展示展示贝壳和
12、珍珠2、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一只贝。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2、学生互动学习,老师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检验自学效果。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记下课文中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2、说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想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3、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四、汇报交流。五、作业设计: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1、个人朗读课文,达到准确、流利。2
13、、默读思考:“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二、指导朗读。1、结合课后3题进行:2、引导学生题解、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入手,结合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标点的内涵来读:“多漂亮的孩子,多漂亮的贝壳!”强调的是“多”“贝壳”应重读。“这是珍珠!嘿,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三、质疑1、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2、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3、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四、
14、反复朗读仔细体会五、作业设计:熟记字词。预习第4课。六、板书设计 可怜 受尽折磨 3 一只贝 可敬 默默奉献 教学反思:4 快乐的暑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3、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1、板书课题。齐读:2、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3、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
15、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2、交流学习成果: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解释难理解的词语。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2、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3、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4、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五、总结:1、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
16、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2、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3、总结六、作业设计:1、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2、*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板书设计:4* 快乐的暑假学校生活 暑假生活紧张 无拘无束严肃 自由成长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 一教学目标:1. 读准字音,丰富词汇。2. 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3. 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 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5. 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重点难点:1、能说会道2、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教具准备:课件及图片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1
17、、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3、学生讨论。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二、 语海畅游词语搭配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5、老师小结。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
18、的特点。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4.、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5、老师小结。四、背诵古诗,积少成多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五、 阅读平台一只小鸟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
19、么?(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三课时一、学习“能说会道”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2、明确交流要求。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5、评出“故事大王”。二、学习“笔下生辉”1、激发习作兴趣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第七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6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