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3课时)教学设计.doc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3课时)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3课时)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三)宜昌市六中 彭同洲 一、学生起点分析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够综合运用有理数的意义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观察、抽象、计算等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有理数的意义和作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设置了一个丰富的现实情境一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并据此资料,提出相关问题,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
2、减法的有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对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一周中每天河流水位情况,继而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情况,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方法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合理判断,并学会用数学工具直观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它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加减运算,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具有重要作用.本节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动态观察、对比、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复习巩固加减运算,逐步把学生牵引到对较复杂数据的灵活处理
3、。使学生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确实可以直观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3)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有理数运算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一一收集资料;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 课前准备活动内容:对学生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与上课相关的资料(新闻与水文资料)。活动目的: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补充与完善,为新一次的挑战作好准备。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丰富学生对背景资料的学习,减少学习的障碍。
4、活动的实际效果: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普遍掌握得不错,并收集了丰富的新闻和水文资料。第二环节:情境引入引例1:大湖水库平均水位为62.6米,今年七月,由于久旱无雨,大湖水库水位降到了历史最低水位51.5米,而八月的连续降雨又使水位创历史新高75.3米,若取警戒水位73.4米记作0点,那么最高水位75.3米可记作 米,最低水位51.5米可以记作 米,平均水位62.6米可以记作 米。引例 2:小华是一个理财小能手,上周末他数了数自己的零花钱共有120元,下表是小华本周零花钱记录情况,+号表示当天的零花钱有节余,-号表示当天的零花钱超出预算: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零花钱+3-4+3+2+1
5、-5+5(1) 请你帮小华算一算,本周小华哪天的零花钱总数最多?哪天的零花钱总数最少?(2)本周末小华的零花钱总数比上周末多还是少?活动目的: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与交流组内的同学交流。然后全组内发表看法进行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与人合作的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第三环节:合作学习上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1.如果把流花河的警戒水位记为0点,那么其他数据可以分别记为什么?2.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理数 加减 混合 运算 课时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61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