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与考核评分标准.docx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与考核评分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与考核评分标准.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与考核评分标准1拔罐(气罐、火罐)技术操作规程1.1 拔罐(气罐、火罐)技术操作流程1.2 拔罐(气罐、火罐)技术操作评分表13拔罐(气罐、火罐)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烫伤2艾灸(艾箱灸)技术操作规程2.1 艾灸(艾箱灸)技术操作流程2.2 艾灸(艾箱灸)技术操作评分表23艾灸(艾箱灸)技术常见并发症一烫伤3艾灸(随身灸)技术操作规程3.1 艾灸(随身灸)技术操作流程3.2 艾灸(随身灸)技术操作评分表33艾灸(随身灸)技术常见并发症烫伤4穴位按摩技术操作规程4.1 穴位按摩技术操作流程4.2 穴位按摩技术操作评分表4.3 穴位按摩技术常见并发症皮肤损伤5耳穴贴压技术操作规程5
2、.1 耳穴贴压技术操作流程5.2 耳穴贴压技术操作评分表5.3 耳穴贴压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疼痛6药物罐技术操作规程6.1 药物解技术操作流程6.2 药物罐技术操作评分表63药物罐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烫伤7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技术操作程7.1 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技术操作流程7.2 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技术操作评分表7.3 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肠道黏膜损伤8小儿中药灌肠技术操作规程8.1 小儿中药灌肠技术操作流程8.2 小儿中药灌肠技术操作评分表8.3 小儿中药灌肠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肠道黏膜损伤9便秘推拿技术操作规程9.1 便秘推拿技术操作流程9.2 便秘推拿技术操作评分
3、表10中药外敷技术操作规程10.1 中药外敷技术操作流程10.2 中药外敷技术操作评分表10.3 中药外敷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过敏11经络拍打技术操作规程11.1 经络拍打技术操作流程11.2 经络拍打技术操作评分表12腕踝针技术操作规程12.1 腕踝针技术操作流程12.2 腕踝针技术操作评分表12.3 腕踝针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晕针13中药氯气雾化技术操作规程13.1 中药氧气雾化技术操作流程13.2 中药氧气雾化技术操作评分表14中药熏蒸仪技术操作规程14.1 中药熏蒸仪技术操作流程14.2 中药熏蒸仪技术操作评分表14.3 中药熏蒸仪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烫伤15中药吹药技术操作规程15.1 中
4、药吹药技术操作流程15.2 中药吹药技术操作评分表16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规程16.1 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流程16.2 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评分表16.3 中药热熨敷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烫伤17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程17.1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流程17.2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评分表17.3 穴位贴敷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过敏18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操作规程18.1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操作流程18.2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操作评分表19中药泡洗技术操作规程19.1 中药泡洗技术操作流程19.2 中药泡洗技术操作评分表19.3 中药泡洗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烫伤20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规程20.1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2
5、0.2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评分表2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21.1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流程21.2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评分表21.3 穴位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神经损伤22中药超导药物导入技术操作规程22.1 中药超导药物导入技术操作流程22.2 中药超导药物导入技术操作评分表22.3 中药超声药物导入技术常见并发症一皮肤损伤23中药涂药技术操作规程23.1 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23.2 中药涂药技术操作评分表23.3 中药涂药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过敏24中药封包技术操作规程24.1 中药封包技术操作流程24.2 中药封包技术操作评分表24.3 中药封包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药物过敏25手法通乳技术操作规
6、程25.1 手法通乳技术操作流程25.2 手法通乳技术操作评分表25.3 手法通乳技术常见并发症皮肤损伤26平衡火罐技术操作规程26.1 平衡火罐技术操作流程26.2 平衡火罐技术操作评分表26.3 平衡火罐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烫伤27撒针技术操作规程27.1 揪针技术操作流程27.2 揪针技术操作评分表27.3 撤针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晕针28失眠推拿技术操作规程28.1 失眠推拿技术操作流程28.2 失眠推拿技术操作评分表29火龙灸技术操作规程29.1 火龙灸技术操作流程29.2 火龙灸技术操作评分表29.3 火龙灸技术常见并发症皮肤烫伤30刮箱技术操作规程30.1 刮痛技术操作流程30.2
7、刮痛技术操作评分表30.3 刮痛技术常见并发症皮肤损伤31放血疗法技术操作规程31.1 放血疗法技术操作流程31.2 放血疗法技术操作评分表32杵针技术操作规程32.1 杵针技术操作流程32.2 杵针技术操作评分表题目:拔罐(气罐、火罐)技术操作流程编号:ABCD-GC-B-OOi.1版次:2制订日期:2009.7.28修订日期:2022.12.31页数:共页题目:拔罐(气罐、火罐)技术操作评分表修订日期:2022.12.31编号:ABCD-GC-B-OOi.2制订日期:2009.7.28操作步骤内容备注操作前核对医嘱: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临床症状、既往史、操作部位5物品准备:治疗盘(1)、纱
8、布(1)。必要时备毛毯、屏风(0.5)、垫枕(0.5)、凡士林(0.5)、棉签(0.5)、三棱针、梅花针(0.5)、皮肤消毒液(0.5)、无菌锻、干棉球、胶布(1)拔气罐:气罐(2)、抽气枪(D拔火罐:直血管钳、95%酒精棉球(1)、弯盘(0.5)、小药杯(0.5)检查罐口有无缺损、罐体有无裂缝,使用气罐者检查有无漏气(0.5),操作者洗手(0.5)10操作中评估:患者的舌苔(1)、全身状况(1)、治疗部位的皮肤状况(1),询问过敏史(1),排除禁忌症(1)5告知:拔罐的作用(5)、简单的操作方法(5)、局部感觉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措施取得患者合作(5)15核对:患者姓名(2)、住院号(1)
9、、部位(2)5患者准备:协助患者大小便,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安置.合适体位(1),注意保暖(1),保护患者隐私(1)5拔罐:再次核对身份(2),并确定治疗(拔罐)部位、穴位(2),再次检查罐口(1)拔火罐:左手持罐(1),右手持直血管钳夹95%酒精棉球点燃(4),伸入罐内中下端(不可碰及罐口)绕13周后迅速抽出(5),左手将螺口按扣在选定的部位(穴位)(2),待吸牢后松手(1),酒精棉球用小药杯倒扣灭火(2)拔气皤:左手持气罐将罐口按扣在选定的部位(穴位)上(5),右手持抽气枪抽气(5),达到适当负压待气罐吸牢后松手(5)20观察及询问:检查罐口吸附情况(2),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如疼痛、
10、过紧,应及时起罐(3)。留罐10分钟(5)。留罐期间随时检查罐口吸附情况,局部皮肤以红紫色为度(2),询问患者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起罐(3)15起罐:一手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顺利起罐(2)。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有无烫伤、水泡等(1),再次核对(2)5操作后告知:嘱患者彳隅治疗部位清洁干燥,保暖,勿甥京,注意休息(1),饮温水20OmI,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电铃等使用)(1)5整理:协助患者穿衣(1),整理床单位(1),安置舒适体位(1),整理用物,使用过的物品及器具进行消毒(1),洗手(1)5记录:治疗部位(D、时间(1)、反应情况(1)、疗效(1),签名(1)
11、5题目:拔罐(气罐、火罐)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烫伤编号:ABCD-GC-B-OOi.3版次:2制订日期:2009.7.28修订日期:2022.12.31页数:共页【发生原因】1、操作不当,酒精棉球过湿,罐口与人体皮肤沾上酒精,导致局部皮肤烫伤;2、酒精棉球点燃后,未伸入罐内中下端,碰及罐口,导致玻璃罐的罐口被烧烫;3、应用闪火法时,燃烧的纸片不慎掉到皮肤上;4、患者配合不佳。【临床表现】1、患者感到局部疼痛;2、皮肤出现烫伤的红斑,甚至出现水泡。【预防处理】1、操作前,需要先评估患者的配合度;2、酒精棉球干湿适宜;3、操作时,酒精棉球燃烧后,应伸入罐内中下端(不可碰及罐口),玻璃罐罐口温度适宜;
12、4、避免使用闪火法;5、操作过程中及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局部皮肤,特别是感觉疼痛不适时;6、拔罐后,向患者宣教,保持治疗处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肤,勿用力揉搓,洗澡。7、如果出现皮肤有烫伤,不宜再在此处进行拔罐,予以烧伤湿润膏外涂,有水泡时用注射针筒抽吸。题目:艾灸(艾箱灸)技术操作流程编号:ABCD-GC-B-002.1版次:2制订日期:2009.7.28修订日期:2022.12.31页数:共页题目:艾灸(艾箱灸)技术操作流程编号:ABCD-GC-B-002.1版次:2制订日期:2009.7.28修订日期:2022.12.31页数:共页灸毕,取下艾灸箱,碱洁皮肤,整理床立、整理用物并规范处理用
13、物记录治疗部位、时间、反应情况、疗效,签名题目:艾灸(艾箱灸)技术操作评分表编号:ABCD-GC-B-002.2版次:2制订日期:2009.7.28修订日期:2022.12.31页数:共页内容分值备注操作前核对医嘱:患者基本信息(1)、诊断(1)、临床症状(1)、既往史(1)、施灸方法(1)5物品准备:治疗盘、清艾条、打火机、艾灸箱、干净纱布(1)、浴巾及烫伤膏(1)10核对:患者姓名(2)、住院号(1)、部位(2)5操评估:环境温度;主要症状、病史;舌质与舌苔;体质及对疼痛及热的耐受程度(2);是否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2);过敏史或哮喘病史及是否妊娠(2)施灸处皮肤情况(2)15作操作告知
14、:艾箱灸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2)、出现的任何不适,如灼痛感等及时告知(3)、施灸过程中治疗部位有灼痛感,立即停止操作,施灸一段时间后可将艾箱抬高数秒(5)10患者准备:协助病人大小便(1)、取合理体位(1)、暴露治疗部位(1)、保护隐私(1)、注意保暖(1)5步中施炎:核对身份及治疗部位(2)、2层纱布垫于治疗部位(3)、选用2*2cm艾条(5)、点燃一头放入灸盒中(5)、灸盒盖子打开约1/4(5)、固定灸盒(2)、治疗过程中以患者感到微热而不烫伤皮肤为宜(3)、治疗时间约1520分钟(3)、再次核对30观察及询问:观察病人的皮肤及病人变化(2),询问有无不适,防止烧伤、烫伤(3)5骤操
15、告知: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能吹冷风、不能用冷水洗手或洗澡,饮温水25Om1.,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2)5作整理:取下艾灸箱、观察并清洁皮肤(2),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2),整理用物并规范处理用物:倒尽艾灰,清洁灸盒(1)5后记录:艾箱灸治疗部位(1)、时间(1)、反应情况(1)、疗效(1),签名5【发生原因】1、施灸不当,可因局部温度过高引起局部烫伤;2、艾条燃烧过旺或灸盒盖子打开超过大;点燃的艾柱幢数过多;3、操作不当,施灸时未垫纱布;4、患者不配合,固定不妥导致灸盒倾倒。【临床表现】1、主诉局部有灼热发烫及疼痛感;2、局部皮肤发红,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或更严重的烫伤表现。【预防处理
16、】1、施灸前与患者讲解灸法(艾箱灸)的方法及疗程,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保暖,防止受凉;2、唤醒治疗中容易入唾的患者;操作时垫双层小毛巾,以患者感到温热而不烫伤皮肤为宜,并随时询问患者对热的反应。3、向患者做好宣教:不可以自行调节艾灸盒打开的大小,有过热的感觉立即打电铃告知护士同时抬高艾灸箱数秒散热;4、发生烫伤后该部位禁止继续施灸,用冰袋冷敷降温;5、烫伤出现大水泡,用无菌针头抽吸后碘伏外涂,同时用烧伤湿润膏外涂并加强观察;6、烫伤出现小水泡,碘伏外涂同时用烧伤湿润膏外涂并加强观察。7、做好宣教。题目:艾灸(随身灸)技术操作流程编号:ABCD-GC-B-003.1版次:2制订日期:2009.7
17、.28修订日期:2022.12.31页数:共页患者基本信息、诊断、医嘱治疗盘、艾条、 随身灸 盒、艾 绒垫 四块、 界货车、 机、皮 温枪、 必要 时备 毛巾 或浴 巾等治疗盘、艾条、随随身灸的目的、部位、方法及配合的注意事项,如有灼痛感 及时告知患者姓名、 住院 号、施 灸穴 位灸盒出气孔边孔打开一半、顶部打开两格、艾条完全点 燃,以控制温度,隔热垫与 随身灸同时放置(灸盒塑 料 面靠近穴位)、施灸部位勿 上盖被服,以免烫伤、施灸 时间1020分钟施灸时卧床休息,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电铃等使用)协助取舒适体位,协助大小便、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题目:艾灸(随身灸)技术操作流程编号:ABC
18、D-GC-B-003.1版次:2制订日期:2009.7.28修订日期:2022.12.31页数:共页i保护观察病人皮肤及病情变化,7分钟测皮温,询问患者施灸皮肤情况,有无晕灸等,如发生烫伤立即停止艾灸,对症处理治疗车、治疗盘、艾条、随整理床单位、整理用物并规范处理用物记录治疗部位、时间、反应翩、疗效、签名题目:艾灸(随身灸)技术操作评分表编号:ABCD-GC-B-003.2版次:2制订日期:2009.7.28修订日期:2022.12.31页数:共页内容备注操作前核对医嘱:患者基本信息(1)、诊断(1)、临床症状(1)、既往史(1)、施灸方法(1)、填写热相关操作评估表)(1)5物品准备:治疗盘
19、(1)、艾条(1)、随身灸盒(2)、艾绒垫四块(2)、打火机(1)、皮温枪(2)、必要时备毛巾或浴巾10核对:核对姓名(1)、住院号(2)、治疗部位(2)5操评估:环境符合要求(关闭空调、屏风或床帘)(2)、患者主要症状(2)、施灸部位皮肤,Braden评分W12分,禁止随身灸(3)、评估患者舌苔(3)、体质及对疼痛及热的耐受程度(3)、出血病史、过敏史或哮喘病史及是否妊娠(2)15作操告知:随身灸的目的、部位、方法及配合的注意事项(5)、施灸过程中有灼痛感,立即停止施灸(3)施灸时卧床休息时卧床休息(2)10作患者准备: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协助大小便(2)、暴露治疗部位(2)、注意保暖(1)
20、5步中施灸:再次核对并确认穴位(2)、铺上治疗巾或大毛巾(3)、灸盒出气孔边孔打开一半(5)、顶部打开两格(5)、艾条完全点燃,以控制温度(5)隔热垫与随身灸同时放置(灸盒塑料面靠近穴位)(5)、施灸部位勿上盖被服,以免烫伤(2)、告知施灸时间20分钟(3)30骤观察及询问:观察病人皮肤及病情变化(2)、操作7分钟后,测皮温询问患者施灸皮肤情况,有无晕灸,如发生烫伤立即停止艾灸,对症处理(1)5操告知:灸后喝温水250m1.,4小时内不宜洗澡、不能吹冷风等)(3),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电铃等使用)(3)5作整理:整理床单位、整理用物并规范处理用物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2)、整理床单位(1)、处
21、理用物:隔热垫用泡腾片浸泡清洗(2)5后碗:记录治疗部位、时间、反应情况、疗效、签名5【发生原因】1、施灸不当,可因局部温度过高引起局部烫伤;2、施灸时,未垫隔热垫,使患者皮肤烫伤;3、施灸时,艾灸盒铁面贴于患者皮肤,使其皮肤烫伤;4、施灸时,操作中途未观察皮肤,未用皮温枪检测皮肤温度,使其皮肤烫伤;5、施灸时,未评估患者braden评分,使其皮肤烫伤。【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发红,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预防处理】1、施灸前与患者讲解灸法的方法及疗程,完善艾灸前评估工作,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保暖,防止受凉;2、施灸时要专心,有耐心,避免艾灸盒铁面直接接触皮肤,而使皮肤烫伤;3、施灸的中途需要使用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护理 技术 操作规程 考核 评分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60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