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两步法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全文).docx
《2022两步法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两步法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全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两步法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全文)摘要目的探讨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应用两种示踪剂通过子宫颈、子宫体联合注射(即两步法双示踪)进行前哨淋巴结(S1.N)活检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术前诊断为早期(I期)子宫内膜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3例,其年龄为(54.23.3)岁;其中低危型56例,中高危型17例。按示踪剂注射部位不同随机(直接抽样法)分为3组:宫颈注射组(25例):纳米炭Im1.于子宫颈3点和9点注射;宫体注射组(21例):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定病灶部位,亚甲蓝4m1.于病灶所在的子宫体部位分2
2、点注射;联合注射组(27例):子宫颈注射纳米炭(1m1.)联合子宫体注射亚甲蓝(4m1.)。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若术后病理检查S1.N为阴性则进一步行病理超分期检查。比较3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S1.N检出率、S1.N分布部位及S1.N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并计算3组S1.N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结果(1)S1.N检出率: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1.N总检出率为88%(64/73),双侧盆腔S1.N检出率为67%(49/73),腹主动脉旁S1.N检出率为49%(36/73)。宫体注射组的S1.N总检出率(71%J5/21)、双侧盆腔S1.N检出率(43%,9/
3、21)均显著低于宫颈注射组分别为92%(23/25)、76%(19/25)、联合注射组分别为96%(26/27)、78%(21/27);P均0.05;宫颈注射组的腹主动脉旁S1.N检出率(28%,7/25)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联合注射组分别为52%11/21)、67%(18/27);P均0.05o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者9例,其中8例S1.N阳性、1例S1.N未检测出淋巴结转移,S1.N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为89%、阴性预测值为98%;其中宫颈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宫体注射组的敏感度为67%阴性预测值95%o56例
4、低危型患者中,仅1例S1.N阳性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56),S1.N检测诊断低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7例中高危型患者中,8例(8/17)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包括7例S1.N阳性和1例S1.N阴性患者,S1.N检测诊断中高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8%、阴性预测值90%o(2)S1.N分布部位: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共检出S1.N459枚,显影比例最高的部位为器外33.3%(153/459),其次为闭孔25.3%(116/459)、腹主动脉旁19.6%(90/459)、器总12.0%(55/459)和舱前9.8%(45/459)o宫颈注
5、射组腹主动脉旁S1.N占12.4%(21/169),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分别为27.4%(26/95)、22.1%(43/195);P均0.05o(3)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64例S1.N常规石蜡病理为阴性的患者中,检出4例淋巴结微小转移和1例孤立肿瘤细胞转移,S1.N低体积转移(包括微小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转移)率为8%(5/64),其中低危型患者2例,中高危型患者3例。结论S1.N示踪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低危型患者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的替代方案。两步法双示踪可以进一步提高S1.N的检出率,尤其可以有效避免腹主动脉旁阳性S1.N的漏检,对于中高危型或肿
6、瘤累及宫底部的患者推荐使用。讨论一、示踪剂注射部位对子宫内膜癌S1.N活检准确率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1.N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S1.N活检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患者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不受淋巴结手术类型的影响7-8。因此,美国NCCN指南目前已推荐采用子宫颈注射示踪剂进行子宫内膜癌S1.N活检。但也有研究发现,采用子宫颈注射进行S1.N活检,患者腹主动脉旁S1.N显影率明显低于子宫体和癌灶周围注射患者【9】,许多临床医师对子宫颈注射示踪剂显示S1.N的不确定性和有效性仍心存质疑【1】。尽管子宫内膜
7、癌中孤立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仅为1%3%,但对于病理类型较差、伴有深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可高达16%,若单纯依靠子宫颈注射可能会遗漏部分阳性的S1.N尤其是腹主动脉旁的S1.NtiOJo本研究对比了子宫颈注射、子宫体注射及联合注射3种示踪方法的S1.N检出率,发现联合注射组不仅具有较高的S1.N总检出率及双侧盆腔S1.N检出率,而且与宫颈注射组相比显著提高了腹主动脉旁S1.N的检出率(分别为67%、28%)o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联合注射组中有2例腹主动脉旁S1.N阳性的患者,术中通过子宫颈注射并未被识别,而通过子宫体注射亚甲蓝后才被发现,从而避免了漏检;宫体注射
8、组虽然也获得了较高的腹主动脉旁S1.N检出率(52%),但双侧盆腔S1.N检出率、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均低于宫颈注射组及联合注射组。本研究发现,56例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仅1例(2%)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发生,S1.N检测诊断低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达100%。因此,低危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低,可遵照指南采用子宫颈注射进行S1.N活检替代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通过对S1.N的病理检查为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及术后的辅助治疗提供信息、。而本研究在17例中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检测到5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转移率高达5/17o因此,对于病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步法 双示踪 前哨 淋巴结 活检 早期 子宫 内膜 中的 应用 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60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