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ppt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0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和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服饰的变革对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2)民国期间,政府颁布了的形制。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3)和 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官定服饰,男女礼服,中山装 旗袍,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结辫陋习至此革除。,剪辫通令,(2)不缠足
2、运动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维新派人士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康有为,不缠足会,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馆创办了,开新闻画报之先河。(2)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 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3)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点石斋画报,政治纲领,2电影(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2)谭鑫培的京剧短片,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3)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
3、演的 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定军山,难夫难妻,三、移风易俗1礼仪:民国之初,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婚姻(1)原因:新文化运动与国民革命的洪流,推动了的变革进程。(2)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以及,广大内地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近代婚姻,官宦人家,3丧礼: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引起了国人注目。,丧葬礼仪,归纳综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2)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
4、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4)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理解掌握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风气为之一变。(2)推动了国内社会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式和壮大。(3)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4)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1(2009年高考广东卷)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
5、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解析】A、B、D三项都是对民国初年新式社会风尚的描述,A项为新式婚俗,B项是新式穿戴,D项是民国姑娘的新式打扮,只有C项是蓄留长辫、埋头苦读、一心准备科举考试的读书者的形象描述。【答案】C,2(2009年淄博市高三调研检测)“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A明末清初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开始于”。鸦片战争后,西方的东西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答案】C,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6、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表现1铁路的发展(1)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至胥各庄铁路。(2)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3)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4)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5)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始终未入正轨。,唐山开平,2水运与航空(1)1872年,成立,标志新式航运业诞生。(2)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发展较快。3通讯的变迁(1)清朝后期: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后设邮传部;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2)民国时期:
7、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轮船招商局,领事邮政代办所,二、影响1经济和观念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社会和生活上:大大增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理解掌握近代中国轮船航运的发展(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轮船逐渐挤占中国航运业。(2)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民用工业兴起,水运交通的近代化才开始起步。(3)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4)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
8、挤中艰难求生。民国以后,这种局面还是没有多少改观。,理解掌握近代中国交通的近代化的影响(1)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2)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1(2009年高考江苏卷)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解析】解答时要注意将选项与题干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逐一对照。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民主政治,首先排除D项。近代主流思想是向西方学习,它开始于鸦片
9、战争以后而不是洋务运动,由此排除C项。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维新运动中形成办报高潮,因此排除B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甲午战争以后得到初步发展,民国初年进一步发展,它与题干所提供的阶段性特征相符。【答案】A,2(2009年山东省潍坊市统考)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解析】解答本题有两个提示,一是这些期刊的名字,如曙
10、光、进步青年、救国、自由等,这体现了五四运动时期刊物的爱国精神;第二个提示是“精神的主旋律”,由此判断为爱国主义。【答案】A,一、以近代史观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1传统服装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2不缠足体现了对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追求。3礼仪的革新反映了效率、平等等观念。,4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本质上体现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5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变化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体现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冲击。6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也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之最1申报
11、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2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3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4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51881年,中国自建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解题指导】注意试题的角度限制是“反清革命色彩”,B项体现的是“断发”,而断发具有明显的反清色彩。【答案提示】B,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着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12、。从历史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不断出现,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等,图片资料丰富,更适合这种命题形式。本题要求判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图片更具时代性。,下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解题指导】维新变法时中国人已经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政论性报刊,因此首先排除A项。新申报采用白话文形式报道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以及一些社团组织的爱国行为,如冲击曹宅、痛打章宗祥、露天演说等,由五月五日时间可知,工人阶级还未登上历史舞台,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版新学案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 新学 2011 历史 一轮 复习 20 新潮 冲击 社会生活 交通 通讯 变化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57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