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与精炼:横亘在写作教学语言培育中的两大误区 论文.docx
《朴素与精炼:横亘在写作教学语言培育中的两大误区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朴素与精炼:横亘在写作教学语言培育中的两大误区 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朴素与精炼:横亘在写作教学语言培育中的两大误区摘要:关于写作,大多数人都极力推崇写作语言要朴素和精炼,然而写作对语言的追求是朴素和精炼吗?长久以来的朴素和精炼又给我们的写作教学带来怎样的后遗症呢?语言和写作是什么关系呢?如何评判一篇文章的优劣呢?关键词:朴素;精炼;语言;写作教学中关于语言的衡量和评价标准从来都是备受争议,在这里,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和一线的语文教师已经能够认识到语言对写作的意义,一篇好文章离不开他字里行间的语言,而评价一篇作文的成功与否与这篇作文的语言也是休戚相关。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语言,是值得推崇的语言?大多数专家学者和一线的语文教师也都是对朴素与精炼疼爱有加,把朴素和精炼奉为
2、写作语言的至高评价标准,而语文教师在写作课的指导中也会反复强调,写作的语言必须朴素、精炼。而朴素和精炼是不是写作教学语言培育所追求的目标呢?在弄清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写作,才能谈到什么样的写作教学是好的,才能谈到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一、什么是写作从写作的本质,写作哲学层面来说,写作是写者对精神秩序(情思理想、价值取向)与书面语言符号秩序(语流符号结构)的创建、缔造,即人对自由生命秩序的创生与建构。马正平先生的关于写作的定义开始让人们更深入和更全面的了解写作。我认为这是最好的一个关于写作的定义,因为它指出了写作的本质与价值追求方向。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写作能力养成的三个最基本的
3、价值追求,即:1、思想。2、语言。3、逻辑。“思想”是写作最本质的内容,“语言”是写作最本质的形式,而“逻辑”是表述思想调遣语言的粘合剂。这三种能力养成了,写作能力也随之养成。语言作为写作最本质的形式,是写作教学的重点。朴素和精炼是众多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盲目的推崇朴素和精炼会让写作形式呈现单一化,不仅如此,对于刚刚接触到写作的学生来说,朴素和精炼也是有害而无益。推崇朴素和精炼的人也是因为没有能准确的认识到语言与写作的关系,语言对于写作来说就是外衣,不是华丽的辞藻就没有品位,也不是只有朴素的语言才有气质,更非精炼的语言更有说服力,这些都是想当然的,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作为一名学者,奋战在写作
4、教学的一线的同时,也要尝尝驻足深思,客观的分析问题。那么语言与写作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语言对于写作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好文章的语言不是以朴素和精炼为标准,又该以什么样的语言为评价标准呢?二、语言与写作1、内语言和外语言朱光潜在艺文杂谈中说:“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要运用思想。”思想与语言的相互作用,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之中。好的主题和好素材并非意味着就会有好的文章,而对文章持朴素和精炼观点的人,就是重内容、轻形式的代表。正因为思想和语言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有人把思想称为“内语言”,把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称为“外语言”。2与内语言和外语言相对应的是言语的内容与言语
5、形式。乔姆斯基所说的“表层结构”就是言语作品外部的方面,表现为有形的线性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内语言就是所说的言语的内容,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本身无形无声,它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才会被理解、接受。引因此在内语言产生之后,内容就已经定下来了,而此时外语言就成为决定性的东西。外语言是内语言的存在形式,外语言的贫乏和单调,直接影响着内语言的准确的、完美的表达,读者也感受不到写作者的心境,读者与作者不能情感共鸣,如何能成为优秀的作文呢?而朴素和精炼已经成为外语言贫乏和枯竭的人们的借口推脱之词。内语言丰富、深刻的人不一定都能用完美外语言完整的展现,但是能用丰富的外语
6、言的人,内语言必定更加的细腻和丰富。2、外语言的重要性文心雕龙有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可见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工具。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老舍先生也说过:“我们既然搞写作,就必须掌握语言技巧。一个画家不会用颜色,一个木匠不会用刨子,都是不可想象的4古今往来,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善于运用语言的巨匠,流传甚远的作品,除了深刻的主题之外,也都是以其外语言的独特著称。如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春的灵动俏皮,或是荷塘月色袅娜的姿态都让人印象深刻。徐志摩的诗,也已经漂洋过海,优美的语言仍旧遗留在康桥。追溯到古代的李商隐时语言的大家了,他的诗辞藻曼妙却意境丰满,若非
7、如此,想来那蝴蝶也不至于穿越到现代To三、朴素与精炼朴素与精炼历来都是被绑在一起的,人们奉为真理的朴素和精炼到底是什么呢?究竟崇尚朴素和精炼有什么不对之处呢?1、对朴素与精炼的认识说起朴素与精炼,就让我们想起一些文章大家,比如周作人,他倡导平淡自然而又深刻泼辣的文章,“写文章没有别的诀窍,只有一字日简单。”比如汪曾祺,他在小说中挖掘并赞扬人性美,突显健康人性,和谐人性。汪曾祺自己曾一再强调“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汪曾祺的文字更多的是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流淌,实际语言的简单自然,不重修饰。但是无论是周作人还是汪曾祺,他们的作品成功之处都并是语言的出彩,而是语言背后所赋予的
8、附加值。于是,在中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对朴素的语言也激赏有加,认为是周氏、汪氏文风的发扬,是走向大家的正道,是作文教学价值追求的方向。我们认为这里存在着极大的认知误区。首先,朴素是一种人生境界,在文章里则是文章境界。我们津津乐道的这些大家的文章大多是其成熟期、老到期的文章,这个时期也大多是他们的晚年,人之晚年,繁华尽洗,不尚锦绣,以人生晚年之语言价值观作为中小学生青春时期的语言价值追求方向,合适否?小学以及初中的孩子也很难或说根本无此人生境界。况且未经过华丽的蜕变,这样的朴素又有什么滋味可言呢?真正的朴素是以华丽作为厚重的铺垫,是一种华丽的朴素。其次,大凡朴素如周氏、汪氏者,其文章也并不是一开始
9、就朴素的。年轻时逞才使气,追逐时尚,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们的文章也是“锦绣繁华”,甚至矫情、虚饰的。可以说,文章如做人,由少年而中年而老年,无视其语言的发展过程,直接企图接轨他们的高境界文字,于学理而言,成立吗?可见文字的朴素是华丽的积淀,是一种人生境界的积淀。第三,文字朴素与精炼的背后是他们思想的深邃,底蕴的深厚。平淡自然、一针见血的深刻对某些文体来说是必要的,比如新闻报道、议论文等。但在学生的作文中,周作人所倡导的平淡自然还能否适用呢?这种所谓的简单其实是穷神极化而归于平淡的最高境界,这种平淡自然是人生和岁月的积淀。然而一个中小学生,他的人生才处于启蒙阶段,没有所谓的人生和岁月积淀,人生观和
10、世界观都没有形成,他没有办法做到对某个问题分析的鞭辟入里。所以朴素和精炼对中小学生来说,完全不适用。2、朴素与精炼被推崇的历史背景历来对朴素的推崇何以会有如此广阔的市场,这与中国的政治、历史背景密不可分,朴素是历史的遗留问题。总方针的指向性决定了写作的方向和语言的表达方式,当唯美主义等被贴上资产阶级标签之后受到打压,这也就决定了其后语言走向的意识形态化。(1)整个时代背景5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由革命战争时期向和平建设时期的转变,新中国的成立而展开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召唤和吸引着大批作家去体验新的生活,讴歌新时代,表现新的人物。朴素、精炼、明朗、热烈、高昂、激情澎
11、湃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构成了本时期文学的基调和主导风格。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文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呈现出思想方面高度的统一性(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队伍方面高度的组织性(作家由自由职业者转变为中国作家及下属各级作协或各种文化机构的干部)、艺术方面高度的规范性(以革命现实主义为艺术规范)的特点。(2)时代在变,总方针的指向性本质未变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确定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以“普及第一”为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以工农兵生活
12、和工农兵形象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内容,以民族化和大众化为文艺创作的主导风格,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为文艺批评的标准,以作家深入工农兵、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为实现上述任务的保证。新的文学规范具体体现在创作上,包括主题的确定和选取必须是“新的人民的文艺“,使“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塑造的新人物必须是人民中的各种英雄模范人物;采用的语言、形式,要使“语言做到相当大众化的程度”,和“自己民族的、特别是民间的文艺传统保持密切的血肉关系”,语言必须要求民族化、大众化、通俗易懂,这里对与语言的明确要求就是简单、朴素。到后来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也只是局限于口号上,只是把服务对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朴素与精炼:横亘在写作教学语言培育中的两大误区 论文 朴素 精炼 横亘 写作 教学 语言 培育 中的 误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5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