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听课手册word文档资料.doc
《第九章听课手册word文档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听课手册word文档资料.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
2、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第20讲农业的区位选择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考纲解读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
3、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
4、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知识导图1.掌握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案例,分析、评价农业生产条件,并对农业区位进行正确的选择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读图20-1,回答下列问题。图20-1(1)农业区位的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相对区位:农业与(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特点主要方面变化特点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水源等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变化较快(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2.农业地
5、域的形成读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带示意图(图20-2),回答下列问题。图20-2(1)分布:国土的和西南部。(2)特点:耕作业和相结合。(3)区位: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气候,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探究点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图20-3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图20-4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图20-54.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因素类型内容案例主导因素主导因素是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该种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
6、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没有这种低洼的地势,而是平坦的地势,当地的农业类型可能就是水稻种植业。因此,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水资源缺乏,因此,水资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当这个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时,农业生产才能持续进行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某地区的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图等信息,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
7、征,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农业类型或作物自然条件种植业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林业山地或丘陵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渔业湖泊、水库、沿海海域水稻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的地区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柑橘温暖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判断图20-62.我国几个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区域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气温低南疆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光热条件好水源不足青藏高原河谷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
8、大气温低,热量不足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充足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严重南方地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优越水旱灾害较为严重,丘陵地区土质较差命题点一农业区位因素1.2019江苏卷 河南淅川是我国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该地区柑橘因个大、质优、早熟,深受消费者喜爱。图20-7为汉中、淅川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图20-7(1)与同纬度汉中相比,淅川柑橘上市较早的优越自然条件是()A.北部山地阻挡南下冷空气,冬季气温高B.地处山间谷地,云雾多,气温日较差小C.位置偏东,受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D.临近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2)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是()A
9、.B.C.D.命题点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2.2019海南卷 图20-8所示区域中,秋明、汉特-曼西斯克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2019年起,这些城市以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据此完成(1)(3)题。 图20-8(1)该地区蔬菜种植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光照D.土壤(2)该地区利用温室种植蔬菜的优势条件是()A.劳动力成本低B.生产技术先进C.种植历史悠久D.能源供应充足(3)该地区扶持温室蔬菜培植基地建设的直接目的是()A.减少蔬菜对外依赖B.增加农业经济收入C.改善当地种植结构D.提
10、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究点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分类图20-92.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为例)(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土壤土壤肥沃水源灌溉条件较好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交通发达、便利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机械化水平高科技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政策政府鼓励、扶持(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牧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其生产特点如图20-10所示:图20-103.我国典型的混合农业基塘农业基塘农业是我国珠江三角
11、洲一种典型的混合农业类型。请结合图20-11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生产的优点。图20-11(1)形成原因: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将低洼且多洪涝灾害的地方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称为“基堤”,基堤上种植果树、甘蔗、桑树、花卉等,形成基塘农业。(2)优点:基塘农业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农作物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可投入池中作为饲料,因而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命题点一农业地域的形成3.图20-12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周围农业分布示意图,该城镇周围分布有种植业、花卉业、乳畜业和林果业。读图完成(1)(2)题。图20-12(1)有关图中a、b、c、d四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
12、.a地种植青稞B.b地种植花卉 C.c地饲养水牛D.d地发展林果(2)图中a地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A.商品谷物农业、地广人稀 B.大牧场放牧业、雨热同期C.乳畜业、市场广阔 D.季风水田农业、劳动力丰富命题点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4.18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图20-13(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判断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图20-13A. B. C. D.命题点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农业5.201
13、9全国卷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2)题。(1)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2)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1.农业生产对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涉
14、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循环,它对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要从整体上把握。具体列表如下:因素具体表现气候农业生产对气候的影响有利有弊,过度开垦土地会破坏大气的稳定性,引起气候变化;但合理耕作有利于气候保持稳定水文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促使人类建设了更多的水利工程,这往往对水文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农药、化肥的使用也会产生水污染,围湖造田等也会破坏水环境地形在地势起伏大的地区进行耕作,会减弱植被对水土的保持能力,导致水土流失,从而使地形更加崎岖不平,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形成。但在缓坡修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土壤不合理的耕作会导致土壤
15、肥力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灌溉,只灌不排,会提高土壤含水量,在蒸发量大、降水量小的情况下,土壤水中的盐分在土壤表层不断析出和积淀,导致土壤盐渍化;在半干旱、半湿润的农牧交错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用水,都会破坏天然植被,使风沙危害增多,导致土地荒漠化植被扩大耕地面积往往以破坏植被为前提,导致植被资源减少,甚至导致珍稀物种灭绝;使植被对环境的保护功能减弱;导致河流下游涝灾频发;等等2.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强度可以使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强度和生产方式过度放牧和垦殖,引起土地退化、沙化;不合理灌溉造成土
16、壤盐渍化农业技术改革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广泛喷洒农药导致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易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图Z4-1为沙特阿拉伯沙漠中的灌溉农业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图Z4-11.图示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易造成()A.地下水枯竭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 听课 手册 word 文档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5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