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思政教育调研报告.docx
《农村思政教育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思政教育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思政教育调研报告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之一,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效果及人们思想与行为变化的外部空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含的因素多样而复杂,既有自然资源方面的物质环境,又有思想、道德、艺术、风俗、制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精神环境;既有经济、政治、文化、大众传播等方面的宏观环境,又有村镇社区、家庭、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微观环境。在乡土文化的现代性变迁中,农村思想、制度、经济、人际关系等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产生了实质的影响。一、乡土文化的现代性变迁“乡土”一词是费孝通构建“乡土中国”理论
2、时,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的基本性质”,基于20世纪乡村的社会主体的非流动性、社会空间的地方性、社会关系的熟悉性三个特征而提出的。乡土是指向农村社会的生产特点(依土而生)、村庄空间的孤立与隔膜、熟人社会这几个特征而独创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乡土、乡村、农村表达的基本意思是相近的。乡土文化生长于乡土社会中,乡土社会有经济基础的意味,而乡土文化是立于其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或可说“乡土社会决定乡土文化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基本方式息息相关。从定义来说,乡土文化是指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
3、总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乡土文化看作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因素,而应该注意到乡土文化和乡土社会本身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具有的“生于斯,长于斯”的内在性关联。也就是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乡土文化的延承是不间断的,乡土本色是通过社会遗传的方式,流淌在农民的血液之中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内容,比如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等就来自乡土文化,农民群众是创造这些优秀文化的主体。因此,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道德性内容应该融会于乡土文化之中,从乡土文化中汲取养分,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现代性”一词发端于西方启蒙运动,孕育于农耕文明,出现于工业时代,描述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现时代,变化是现代性的灵魂。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改变着人们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因而,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着巨大的社会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在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过渡。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乡土社会正在日益被现代城市文化解构、重建。相比于现代社会多元并立、异彩纷呈的情形,传统乡士社会是一个高度一元化的社会,传统乡土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空间特征,最为明显的便是人与空间关系的不流动;二是伦理特征,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以道德准则、伦理规范为主要特征的
5、“伦理本位的社会”,这和乡土社会家族聚居、封闭保守的形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三是人际特征,在传统乡土社会,农民群体在有限的土地上世代艰难刨食、靠天吃代,举全家之力耕耘土地,造就了农民与土地的深厚感情,同时也促成了小村庄内部以血缘、地缘为依托的“熟人社会”或者“人情社会”,并且在这两大基础关系中构建了他们交往与互动的“差序格局”。在乡土社会的现代性变迁中,农村的产业结构、家庭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变化,传统乡土文化特征随之出现了消解。比如传统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激活,因此出现大量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现象,“安土重迁”就有了新的意味
6、;由于农民的高流动性、村庄信息的开放性及现代性转变,原有在固定空间形成的互帮互助的“熟人社会”逐渐瓦解,渐变为理性利益主导的“半熟人社会”甚至是“陌生人社会农民从传统的小农意识中走出,现代的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心理在逐渐生成,传统乡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所能起到的作用日益薄弱,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经济因素。二、乡土社会变迁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一系列社会改造和变革之下,农村地区传统的乡土社会结构面临着现代化解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费孝
7、通书中所描摹的传统乡土中国,已然转变为富有现代特征的“新乡土中国”或“后乡土中国”。处在“乡土本色”变迁之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尤其体现在受教育者的高流动性和分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变更。由此所带来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变化、概念模糊和施教策略针对性不强,受教育者对主流意识形态有所淡化、对村庄事务相对淡漠等。第一,在乡土社会现代性变迁之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生了变化:农村年轻受教育者具有高流动性,由于外出务工或者求学的需要,无法长期居住在农村,一般只在中国传统的重大节庆日返乡;部分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坚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 政教 调研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49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