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课后答案.docx
《公共管理学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学课后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章答案一、关键术语1公共管理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具有三重含义: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公共管理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管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的管理。2行政管理答:行政管理是指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1)行政管理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
2、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影响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2)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和方式方法的行政管理从来没有间断过。原因在于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之中,是涉及面最广和最具有权威性的管理。(3)行政管理的实践需要和改革需要也呼唤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创新。3公共组织答: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其内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而言,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公共组织的特
3、征在于: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取向;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其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政治因素的考虑;公共组织目标不易衡量;公共组织的独占性;公共组织行为的强制性等。4公共行政答:由国家行政机构为主的公共部门,依据宪法和法律,凭借一定的工具和手段,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机构自身内部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维护公共利益的、体现公共精神的活动和过程。其含义包括:公共行政的主体是以国家行政机构为主的公共部门;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即政府在管理公共社会事务上是权威,在私人事务上不是权威;公共行政活动必须依法而行并且有效率。5统治行政答:统治行政,是
4、从属于统治的需要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的,而且,这种行政在治理体系的自我管理和对社会的管理方面是没有得到分化的,治理体系自身的管理是权力发挥作用的过程,而对社会的管理也同样是权力发挥作用的过程。6管理行政答:管理行政指的是工业社会的治理模式,工业社会的治理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的,特别是政治与管理的分化,使具体的社会治理更多地具有管理的特征。管理行政在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前提下事实上是把社会公正的问题交由政治部门去解决,而行政自身所突出的是“效率中心主义”的理念,以效率作为衡量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效果的唯一标尺。在管理行政中,政府是唯一的治理主体,政府处于治理体系的中心,一切治理活动都以政府的方便和政
5、府权威得到维护为出发点。7服务行政答:服务行政属于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服务行政是一种以服务公正为导向,遵循客体本位,开放式的行政。一切公共管理主体都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其基本目标,都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它们的管理行为是从属于服务的,具有服务的性质。服务行政成为公共行政发展的新阶段。其特点具体有:服务行政是服务导向的而非控制导向的。一切社会治理主体都是以服务者的面目出现的,它们的社会治理活动无非是相互提供服务,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上,也无非是服务的提供与接受。服务行政是公正导向的而非效率导向的。服务行政是客体本位的而非主体本位的。服务行政作为多元治理主体所承载和开展的行政活动,是把服务的接受者
6、即行政客体放在中心位置上的,而服务的提供者作为行政主体则是在提供服务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证明自身存在的必要性的。服务行政是开放式的行政而非封闭式的行政。8官僚制答:官僚制是建立在“合理一合法”权威基础上的,是从属于技术理性原则的,拥有工具理性,作为官僚制组织的政府应当是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科层制组织系统。官僚制度是指政府为完成其任务,由所需的权力、人员、职位以及工作程序所建立的一种层次节制的人事组织体制。官僚制度的基本观点如下:1)官僚制度是用法规制度支持的一种组织形态,它有确定的目标,并靠法规制度去组织、规范官员的行为,以达到组织确定的目标。(2)官僚制度是一种按等级排列的权贵体系
7、,体系内每一官员的职位,都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每一等级都领导着它以下一级的官员,每一级官员仅有一位上司。3)体系内每一层次的职位,都按官员的专长作合理分配,每一官员的职权范围,都有法规明文规定。4)在体系内,官员及官员间任何工作行为,均须遵守法规的规定,不得逾越规定的限制。(5)体系内每一官员的任用,根据每一职位的要求实行公开考选。(6)明文规定人员的薪俸、奖惩、升迁制度,以激励工作热情、培养事业心。(7)体系内实行非个人化关系,全体官员服从同一规章,对官员的评价只看其专门知识技能和绩效,不考虑个人感情与个性因素。韦伯及其官僚制度组织理论为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9政治与行政二分
8、原则答: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是指政府的职能可以分为政治职能和行政职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也就是“政治和行政政治与政策和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存在于政府表达国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存在于政府执行国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政治”是国家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活动;“行政”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政治没有必要干涉行政。由于政府体制的不同,这两种功能的区分程度及其关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一般而言,政府的民主程度越低,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与表达功能之间的区别也就越小。但是,即使在君主制政府中,分工的需要也都使区分这两种功能成为不可避免。10行为主义
9、运动答:行为主义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一场对公共行政的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运动。它可以追溯到20世纪2O3O年代的早期人际关系学派的思想。1927-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实验结果证明: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金钱不是唯一的激励因素,存在着社会的、心理方面的激励因素:除了正式组织之外,非正式组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型的领导者所具有的不是以工作为中心的技术技能,而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技能。梅奥以后,“行为科学一人际关系学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受其影响,管理理论领域相应地形成了一系列的新的理论观点。行为科学在公共行政领域中的理论建构工作是由西蒙完成的
10、,他不仅继承了早期人际关系学派关于人的行为研究的成果,而且从人的行为的角度对公共行政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1第三部门答:第三部门又称为志愿部门。联合国宪章第七十一条的定义是:第三部门即非政府组织,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其中包括各种慈善机构、援助组织、青少年团体、宗教团体、工会、合作协会、经营者协会等。普遍来说第三部门单位通常具有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不用缴税等特质。第三部门指在第一部门(PUbIiCSeCtor,或称为公部门)与第二部门(PrivateSector,或称为私部门)之外,既非政府单位、又非一般民营企业的事业单位之总称
11、。第三部门组织一般具有组织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12非政府组织答:非政府组织主要是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与政府相对应的一种公共组织形式。它又被称作第三部门”、“独立部门”、“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社会经济”、“公民社会组织它是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那块制度空间它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与其他非政治制度不断趋向分离过程中所衍生的社会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是一个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赢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发挥人道主
12、义作用,向政府反映公民关心的问题、监督政策和鼓励在社区水平上的政治参与。13P途径答:P途径,即政策研究途径。P途径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政府的项目上,将项目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机构方面的重要性不再由其自身所决定,而是由其与公共项目绩效的相关性所决定。这一途径强调在管理方面的差异性,主张用政策分析的方法去研究政府组织管理过程。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P途径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制定密切联系公共政策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那些处于高层次政策管理职位的人,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
13、理者,同时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比较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向度。14B途径答:B途径,即企业管理途径、商业研窕途径,是指在课程设计上依循商学院的传统,强调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差别,研究并企图与公共行政合流的研究方式。它重视策略与组织间的管理,是过程取向的,因而非常强调组织设计、人事与预算等问题,主张采用量化分析,如集群资料分析、实验设计。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B途径强调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管理的相似性: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
14、人管理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公共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15政府再造答: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且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制。16参与治理答:参与治理就是让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和管理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来,具体地说,就是参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这对于打破政府在治理上的垄断地位具有积极意义。以公众参与决策为例,其一,公众参与决策能够保证社会问题及时转化为政策问题;其二,公众参与决
15、策能够保证公众的意愿得到表达,并在决策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采纳。17合作治理答:合作治理,就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以服务为宗旨和以信任为纽带而进行的互动过程。在具体的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它们之间会展开竞争,而在公共利益实现的问题上,它们之间则是无条件的合作关系。在合作治理中,专业化的特征将会加强,政府统揽全局的地位没有改变,但是,它不再凌驾于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上,而是合作体系中的一个构成要素。政府对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活动提供引导,发挥着引导型职能。政府所扮演的是类似于“教练”和“导师”的角色。二、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概念?答:公共管
16、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公共管理的具体内涵包括:(I)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具有公共性的组织,或者说,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围绕着社会事务开展活动的组织都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范畴。比如,非政府组织和广泛的社会自治力量都是公共管理主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们与政府一道通过合作等方式开展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直接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的。(2)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具体表现则是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
17、会发展和保证全社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促进社会发展和增进公共利益是它的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切公共管理主体都需要在注重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不断地改善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注重绩效和服务品质。无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都需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完善公共服务的合作关系。(3)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概括地说,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过程由于专业化追求,往往把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手段隔离开来,由不同的部门突出运用其中某手段。公共管理的手段是在法治的
18、基础上通过公众参与的途径高效地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科学方法。即依法治理、民主行政和科学管理是公共管理手段的三个最为基本的方面。(4)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20世纪后期,政府垄断社会治理的格局开始受到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合作治理的要求的冲击,因而,政府自身的组织系统开始融入一个更大的合作治理系统之中。这样一来,公共管理系统就会表现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自治力量之间间层次结构体系,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政府在这个体系中的中心地位都会保持下去,但是,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会不断地增强。2论述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
19、答:后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是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总的历史背景:(1) 20世纪80年代,政府的社会治理适应性不足引起了一场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危机事件的频发更说明,在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今天的社会问题。(2)后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是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总的历史背景。由于后工业化和全球化,公共管理突出地反映出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它使得由政府这一单治理主体承担的社会治理的状态变得难以为继。(3)由于行政改革以及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要求,出现了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自治力量,形成了与政府开展合作治理的局面。总的说来,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20、,这产生于工业社会的治理危机,表现为人类寻求“善治”的不断努力。现在,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在这个过渡时期中,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地涌现出来,以往的已经程式化的社会治理方式无法应对新的问题,因而人们必须寻求新的方式去解决新的问题。正是这些为了满足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而开展的具体活动,构成了公共管理这一新兴的社会治理模式。3公共行政是如何向公共管理转变的?答:(1)近代社会的早期,西方各国大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民族国家,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的政府近代早期的政府往往被界定为“消极政府”或“有限政府”。(2)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开始逐渐为资本垄断所取代,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对社
21、会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使政府职能迅速扩张,政府规模迅速膨胀。(3) 19世纪末,基本上形成了被学者们称为“行政国家”的局面。国家的行政部门迅速膨胀,行政权力迅速集中,行政管理活动的范围迅速扩大,政府对社会的直接管理活动迅速增加,对社会事务的介入越来越深。特别是在1929年的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开始出现并为政府的经济干预以及社会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4) 2()世纪中期,出现了可以被称作“行政国家”的局面,政府在国家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无孔不入地深深介入,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 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所承载的公共行政也达到了顶峰。(6) 20世纪70年代的新公共行政运动则试图突破公
22、共行政的经典框架,试图模糊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认为政府不仅仅是国家意志的执行部门,而且应当关注一些价值问题。新公共行政的许多主张特别是其民主行政的主张,在政治民主和行政效率的专业分化已经成为事实的情况下,很难得到理性思考的认同,尽管它后来以“新公共服务”理论重新出现的时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所以,新公共行政运动很快就被“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取代。4公共管理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公共行政的终结?答:公共管理的出现意味着作为工业社会治理模式典型代表的公共行政的终结,但是,并不意味着公共行政问题的完全消失。1)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治理的模式,使原先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分化和分离进程发生逆转,开始走
23、向融合和统一。它事实上潜含着“公共部门的管理与私人部门的管理的趋同”的主张,是富有启发意义的。2)多元公共管理主体都必然是首先以组织的形式出现的,而所有进入公共管理合作体系中的组织又都存在着一个内部的管理即行政的问题,而且,就它们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而言,其行政无一例外地都应当是“公共行政”,都具有公共性。公共行政不再是由政府所专属的了,而是所有公共管理组织都拥有的:这种公共行政不再是基于价值中立、不偏向于任何利益集团的公共性。即不仅仅具有形式上的公共性,而是一种具有实质上的公共性的行政,是切公共管理组织根据公共服务以及合作治理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公共行政,是公共服务以及合作治理的实现途径。(3)公
24、共管理范畴中的公共行政从属于合作治理的需要,以合作行政的形式出现。官僚制组织中的以及由官僚制组织所承担的公共行政是以分工一协作的形式出现的,在价值中立的前提下,它主要从属于科学的规定,不断通过技术刷新去提高行政效率和功能。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行政不仅继承了这种科学化、技术化追求的传统,而且更加注重合作行动中所需要的价值支持因素,特别是要求合作者之间确立起信任关系以及要求合作者进行自我道德建构,以此不断地提升和促进合作体系与行动结构的优化。(4)共管理中的公共行政在形式上是合作行政,而在实质上则是服务行政。公共管理在性质上则属于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它的公共行政也是一种服务行政。这不仅是因为一切公共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管理学 课后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48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