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word.doc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word.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word.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
2、,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
3、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考纲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考点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
4、,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
5、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考法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荒漠化的含义、成因及防治措施。(重点)2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重点)3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和成因。(难点)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内生态问题类型、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常见)形式呈现。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5年2
6、考)1认识荒漠化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具体表现1.荒漠化不等同于沙漠化,为什么?提示: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次生盐渍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主要是由于干旱地区灌溉不当造成的;石质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2.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什么?提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3.次生盐渍化并非只分布在西北地区,为什么?提示: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
7、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4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4)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
8、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荒漠化问题的分析方法1我国荒漠化的地区分布(1)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2)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3)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2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例)(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2)物质条件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的变率大。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则会加速荒漠化进程
9、。3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荒漠化问题的分析方法(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解析:(1)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
10、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2)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3)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4)迁移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接触。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
11、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
12、大,坡面物质不稳定。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径流能力降低。土壤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低。(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原因)破坏植被历史上的人类活动,如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开挖地表土、破坏植被,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地矛盾尖锐,经济水平低,环境意识差。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3黄
13、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4)矿区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4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对黄河三角洲有何影响?提示: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放缓;海水对三角洲的侵蚀作用加强;影响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方法 1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
14、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2)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3从人类活动的技术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2)生物技术措施:
15、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方法(高考江苏卷)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 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解析:关注图2的比例尺,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图2的比例尺
16、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并且坡度变化不大,但是陡缓相间的特征明显。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大,不宜耕作,应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等高线稀疏处本身地势较平整,稍加整理即可耕种。综上分析,隔坡梯田最适宜。水平梯田和坡式梯田适合坡度较陡的地区,反坡梯田适合坡度更为和缓且缺水的地区,因此排除A、B、D三项。第2题,反坡梯田中的“反坡”坡向与整个斜坡的坡向相反,不利于水流顺坡而下,更有利于水土的保持,A项正确;“反坡”比顺坡工程量和难度都大,据此排除B项;对于机械化耕作和灌溉施肥而言,与其他形式的梯田没有大的区别,据此排除C、D两项。答案:1.C2.A土地利用图的判读土地利用图是指土地利用
17、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非农业用地和农业用地。非农业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等;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它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类型,各类土地的面积或比重大小等。图1某地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图2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1读图名、图例图名、图例是读懂图的基础和前提。明确图名,掌握图像的核心内容;明确图例,掌握图像的构成要素。2读纵横坐标的含义图1中右图横坐标表示、三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纵坐标表示三个区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幅度。图2中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分别表示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和水质污染综合指数。3看柱的长短和变化(以图1为例)(1)区域的灌木林、高草地、农居
18、地都减少,平原旱地增加,水浇地无变化。(2)区域的高草地、水浇地、农居地都减少,平原旱地增加,灌木林无变化。(3)区域的灌木林、高草地、水浇地都减少,平原旱地无变化,农居地增加。(4)进一步可以推断出、两区域以旱地为主的耕地面积增加,区域居民用地增加。4分析变化原因和影响如图2,从19892019年工业用地减少,居住用地、城市绿地和道路用地在增加,这说明苏州河沿岸的工业迁出,工业用地改为居住用地;水质污染综合指数下降,说明沿岸环境明显改善。下表为我国某区域201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20192019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
19、趋势。据此完成(1)(2)题。土地覆被类型面积/万 hm2沙地468.7草地58.8盐碱地32.1耕地16.6沼泽地10.7建设用地1.4(1)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2)()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标准答案(1)B(2)D(2019南京模拟)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下图是苏北某乡镇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该图将该区域划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1980年和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其中数字“1”“2”“3”“4”分别表示湖泊、居民点用地、耕地、经营用地(如农家乐等)。读下图完成(1)(2)题。(1)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三 26 荒漠化 防治 我国 西北地区 教师 word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47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