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word文档.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
2、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第1课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知识点 1消化系统的组成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3、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图428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图428是消化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标号所示结构的名称。5_;6_;9_;11_。(2)图中标号1、5、9属于_(填“消化道”或“消化腺”)。(3)标号2、3、4、6、11、10、14合称为_。(4)胃能暂时_食物;小肠的起始部分是_;大肠的起
4、始部分是_。2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_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作消化。 读图,完成下列36题。3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是()A消化腺和消化酶 B消化道和消化液 C消化道和消化腺 D消化道和消化酶42019济宁“吃饱了”的感觉是因为下述哪个器官中有较多的食物()A胃 B小肠 C大肠 D肝脏5一位同学吃西瓜时,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下列哪项是它的旅行路线()A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B口腔胃食道小肠大肠肛门C口腔大肠胃食道小肠肛门 D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6下列结构中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A胃 B口腔 C小肠 D肝脏知识点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图429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1在上述试管中,分别加
5、入:试管A:馒头碎屑2 mL唾液搅拌;试管B:馒头碎屑2 mL清水搅拌;试管C:馒头块2 mL唾液不搅拌;其中馒头碎屑相当于_的作用;搅拌相当于_的作用。2_是馒头的主要成分。_遇碘变蓝,_遇碘不变蓝。3_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该温度时,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成_。 读图,完成下列46题。4下列关于“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可证明唾液能消化淀粉B馒头的消化与牙齿、舌的作用分不开C要让唾液发挥最佳作用,温度应保持在37 左右D试管内的混合液,如果加碘变蓝,则证明试管内淀粉已被唾液消化5人在发烧时食欲较差,其病理是()A胃不能及时排空 B摄入的食物未能被消化C消化酶活
6、性受影响 D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62018临沂某兴趣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关于此实验叙述正确的是()编号加入物质控制条件检验方法馒头碎屑2 mL唾液充分搅拌,37 水浴加热10分钟加2滴碘液馒头碎屑2 mL清水充分搅拌,37 水浴加热10分钟加2滴碘液A.此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 B37 改为50 后,实验现象为两试管均不变蓝C实验现象是号试管变蓝 D实验结论是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1图4210为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图4210A1是胆囊,贮存的胆汁能乳化脂肪B2是小肠,它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C3是肝脏,属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D5是胰腺,
7、分泌的胰液中含胰岛素22019岳阳下列消化腺中,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A唾液腺 B胃腺 C肠腺 D肝脏3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和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是()A胰腺、肝脏 B肠腺、胃 C肝脏、胃 D胃腺、胃4“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要求在一定温度进行,这是由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在高于和低于37 条件下催化作用都会逐渐降低。图4211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与温度关系的是()图42115如图4212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其中的A、B、C、D表示四个实验步骤。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图4212(1)描述D步骤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1号试管_;2号试管_。(2)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_号试管的变化
8、相似,即口腔中的_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淀粉最终在小肠中分解成_。(3)步骤中的“搅拌”相当于口腔中_的作用。实验装置为什么要放入37 温水中处理?_。(4)通过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_。(5)如要再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请完善下列需要更改的设计方案。将B步骤的两支试管滴加等量的_。将C步骤中的一支试管放在37 的温水中,另一支试管放在_中。6请将下列框架图内的空格补充完整。(1)消化系统的组成(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详解详析【基础双练】知识点 11(1)肝胃胰小肠(2)消化腺(3)消化道(4)贮存十二指肠盲肠2细胞3C4A解析 在消化道内,胃呈囊状,具有较大的伸展性,成
9、年人的胃能容纳2升左右的食物。胃内有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所以胃的功能有两个:贮存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吃饱了”一般是指人体消化道的胃中有较多的食物。5. D6D解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消化腺由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组成,其中肝脏位于消化道之外,分泌胆汁,由胆管把胆汁运输到胆囊中储存起来,再流到肠中参与脂肪的消化,因此肝脏不直接接触食物。知识点 21牙齿舌2淀粉淀粉麦芽糖337麦芽糖4. D解析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够将食物的体积变小,从而加大了食物与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接触
10、面积,利于食物的消化;淀粉的性质之一是遇碘能够变蓝,试管内的混合液,如果加碘变蓝,则说明该混合液中仍然有淀粉存在,并没有被唾液消化。5C解析 37 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如果发烧,温度太高,会影响消化酶的活性。6A解析 和的差异是加入了唾液,没有加入唾液,除此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变量是有无唾液;唾液淀粉酶在50 时失去活性,不能分解淀粉,因此,将37 改为50 后,两试管内都有淀粉,加入碘液后均变蓝;号试管内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加入碘液后,不变蓝,号试管内淀粉存在,加入碘液后变蓝;由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能力双测】1D2.D3.C4D解析 唾
11、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应该是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消化作用逐渐增强,达到一定温度后(37 ),随温度升高,消化作用又逐渐减弱,即呈一弧形曲线。5(1)变蓝不变蓝(2)2唾液淀粉酶葡萄糖(3)舌37 是唾液淀粉酶发挥消化作用的最适温度(4)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消化馒头中的淀粉(5)唾液0 的冰水或80 左右的热水(温度要过低或过高)解析 (1)1号试管与2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说明唾液淀粉酶能消化淀粉。唾液中含有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唾液淀粉酶,2号试管遇碘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1号试管遇碘变蓝,原因是淀粉遇碘变蓝色,说明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使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淀粉最终在小肠中分解成葡萄糖,与2号试管的变化相似。(3)实验中将馒头切成碎屑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进行充分搅拌模拟的是舌的搅拌作用。(4)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消化馒头中的淀粉。(5)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在B步骤的两个试管中滴加等量的唾液;将C步骤中的一支试管放在37 的温水中,另一支试管放在0 的冰水或80 左右的热水中,使1号试管和2号试管形成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探究低温或高温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6(1)消化道咽小肠唾液腺胰腺(2)不变蓝变蓝唾液的分泌舌的搅拌第 4 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47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