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试说明.ppt
《2017年考试说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考试说明.ppt(1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7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和试题样例,第一节 解读考试大纲说明,一、高考语文试题三大流派课标派(全国新课标一、二、三卷)独创派(上海卷、北京卷、江苏卷)传统派(天津卷、山东卷、浙江卷),二、试题规制样式的调整2016年全国课标卷考试说明一字未变;2015年2016年全国课标卷,有三处微调:第13题近义成语辨析成语正确使用,第15题语句之间连贯语词之间连贯,第17题图案图标转换结构框架转换。,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题目规制,红字为选择题,2017年全国考试大纲说明的主要增改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体裁限定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题型不变。,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体裁为小
2、说或散文。题型两种可能:A.一道单项选择题目,一道简答题目,一道探究题目;B.一道多项选择题目,两道简答题目。,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体裁为新闻或传记。题型为一道多项选择题目,两道简答题目。,取消选考模式共26分。“文学类作品阅读”和“实用类文章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古诗文阅读共35分。明确设立“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文言文阅读19分。题型不变。古代诗歌阅读11分。题型为一道多项选择题目,一道简答题目。名篇名句默写5分:默写篇目64篇(50+14)。,语言运用表达共20分。题型两种可能:A.不变;B.微调。,写作共60分。题型不变。,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题目规制(
3、预估),红字为选择题,几点“可能性”的说明1.论述材料阅读增加长度,对“检索”的要求更高。2.文学作品阅读一道单项选择题目,两道简答题目。3.实用文章阅读两道选择题目:一道单选一道多选。4.文章作品阅读增两题、加1分,名句默写减少1分。5.作品阅读比文章阅读高出2分,探究题或在第6题。6.文言文阅读文本应有突破,以丰富文化常识考查。7.文化常识考查可能与文言实词的考查综合在一起。8.文化常识考查也可能与诗歌阅读考查综合在一起。,古代诗歌常用典故举例哀鸿(诗经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南浦(屈原: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桑梓(诗经小弁:维
4、桑与梓,必恭敬止。)云树(唐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暮时云。)鸡黍(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例说出下面诗句中的典故“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题目规制(预估二),红字为选择题,第二
5、节 实用类文章阅读,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材料一: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国民阅读概括状况,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
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
7、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国民阅读具体状况,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
8、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全民阅读近期启动,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构成,阅读形式倾向构成,材料二: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恨铁不成钢,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读书阅读状况焦虑,其实,不必过于焦虑。中国
9、人的阅读率正在上升,比如,去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25本,较2012年上升了0.51本。今天的阅读率一定超过古代,在遍地文盲的时代,特别是印刷技术落后的时代,阅读率怎么可能高?至于指责国人喜欢浅阅读,,习惯用电子工具阅读,更是经不起推敲。时代在变,电子书也是书,不能因为读了纸质书就有了优越感。试想,那些喜欢龟壳书的人有理由嘲笑竹简书吗?而习惯于竹简书的读者又有理由嘲笑纸质书吗?载体变了,书犹在,喜欢阅读何必拘泥于载体不同?(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图书阅读焦虑推敲,材料三: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
10、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阅读方式变化思考,阅读形式倾向构成,国民阅读概括状况,国民阅读具体状况,全民阅读近期启动,读书阅读状况焦虑,图书阅读焦虑推敲,阅读方式变化思考,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材料一
11、: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材料二:其实,不必过于焦虑时代在变,电子书也是书,不能因为读了纸质书就有了优越感载体变了,书犹在,喜欢阅读何必拘泥于载体不同?,材料三: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材料一: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
12、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材料二:更有论者恨铁不成钢,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其实,不必过于焦虑至于指责国人喜欢浅阅读,习惯用电子工具阅读,更是经不起推敲。时代在变,电子书也是书,不能因为读了纸质书就有了优越感。,材料三: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13、。,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材料一: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材料二:今天的阅读率一定超过古代,在遍地文盲的时代,特别是印刷技术落后的时代,阅读率怎么可能高?,材料三: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二项是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
14、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的阅读形式的理解。,答案要点1.形式类别:纸质媒介书籍、报
15、纸、期刊 新兴媒介(数字化)电脑、手机2.形式倾向:手拿纸质图书阅读、用手机阅读 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 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3.不同形式,各自短长4.扬长避短,灵活运用,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终极关怀动因所在,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
16、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艺术承担终极关怀,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要,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
17、,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
18、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艺术价值精神关怀,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
19、、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永恒价值,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中国
20、古典艺术关怀,(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有删改)*,终极关怀动因所在,艺术承担终极关怀,艺术价值精神关怀,终极关怀永恒价值,中国古典艺术关怀,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E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照应文句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
21、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问题实质“交响乐、悲剧”是“艺术作品”。,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照应文句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问题实质“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是“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
22、能得到终极关怀。*,照应文句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问题实质“艺术自身”是“欣赏”。,问题实质“无不”意味“只有才”。,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照应文句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E.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照应文句生的孤
23、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问题实质“是对”意味着“包含”。,考查的实质 下面判断是否正确 1.“分为初级和终极”是“总能上升到终极”。2.“艺术自身”是“欣赏”。3.“无不”意味“只有才”。,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艺术价值便现在情感慰藉方面,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B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C赋得古草原送别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们传颂
24、至今。*D中国古典艺术能给异化的显示人生以审美观照,给人以情感的慰藉。*,问题实质“不是关键”是“不表现在”。,A艺术价值便现在情感慰藉方面,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照应文句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B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照应文句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对于不同层次、不同
25、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问题实质“各有其存在的理由”表明“更需要”。,问题实质“终极关怀”是“语言通俗易懂”。,C赋得古草原送别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们传颂至今。*,照应文句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D中国古典艺术能给异化的显示人生以审美观照,给人以情感的慰藉。*,照应文句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考试 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46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