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doc
《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 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 净空法师讲述各位同修,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来一同研究文昌帝君阴骘文。因为我们受时间上的限制,只能将阴骘文做一个简略的介绍。这篇文章流传相当地长久,自古以来注解也非常之多,其中以周梦颜居士的阴骘文广义节录最为详细,也是深深为社会大众们所喜爱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在清朝的时候,收编在安士全书之中,它的分量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历代的祖师、善知识,对这本书都是赞叹不已。印光大师说:“文昌帝君于宿世之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俗止于至善,功高德著。注解这一篇文章,垂训于后人,文章虽然不长,妙义无尽。周安士以他的妙悟取之注之,理本于真心,词得其精要,征
2、引的事实非常广泛,阐扬义旨,垂训受训,悉皆释然,诚然是悲心无既,慈愿无穷,堪称为善书里面第一奇书,与寻常的善书,不可同日而语。”大师对于本书的赞叹,由这几句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本书,我们依照弘化社所采用的版本,一共是七十八段,我们简单分,有七十八句。注解一共有二百四十八页,引征三教的典籍,一共有一百二十六种。换句话说,我们读了这部注解,也就等于读了一百二十六种的善书。现在我们要将这本书的大意,在此地做一个简单的介绍。(1)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是文里面第一句,是文昌帝君一开口就告诉我们的,这句话非常的重要,也可以说是本文垂训的张本。帝君他有一十七世,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十七世;既有一
3、十七世,便有一十七劫;过去如是,未来亦然。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确确实实有三世,这个观念非常非常重要。我们知道有三世了,我们的想法、看法当然就不相同了。因为我们要顾虑到这一生的幸福,同时更重要的,我们要想到未来的幸福。于是我们着眼点,一定要看得既深且远,这才是一个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为什么世人眼光短浅呢?就是因为不知道有三世。以为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就一切都完了,所以在生的时候,一切的行为毫无忌惮。如果知道有三世,并不是死了一切都完了,那么,我们的言行必定要顾虑到后世将来的果报,并不是只限于这一生、这一世短短的数十寒暑而已。所以帝君第一句话,我们要特别地重视。(2)未尝虐民酷吏。(3)救人之难。(4
4、)济人之急。(5)悯人之孤。(6)容人之过。(7)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这六句是教人必须要行仁义,广积阴功。这是他自己在这一十七世当中所修的功德,是属于帝君的身教。他示现在世间,读书读得很好,有智慧、有慈悲心、有才艺,示现服务于社会、国家,都能够尽忠职守,为国家社会造福,这是给我们做的榜样。而后他的言教,我们才能够信奉,才能够依教奉行。(8)人能如我存心。(9)天必锡汝以福。这两句是以身作证来劝我们要善学,这是帝君推己及人。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心都能像帝君一样,我们的果报当然是殊胜的,当然是美满幸福的。我们曾经讲过了凡四训与感应篇的大意,本文的宗旨和意趣与它们是一贯的,是同类的。(10)于是训于
5、人曰。(11)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12)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13)救蚁中状元之选。(14)埋蛇享宰相之荣。这是对于一切众生的垂训,是引征古人来作一个证明。证明修善的福报是丝毫不爽的,所谓感应道交。我们如果要想得到这种殊胜的果报和收获,当然就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15)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一句是说明福德的基本在于心田。我们知道佛陀教育的宗旨是叫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得乐是佛陀教育终极的目标。乐是个果,怎样才能够得到呢?当然要晓得修因。那么乐的因是什么呢?乐的因是安。如果我们身心不安,当然就得不到乐。安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呢?安是从来等心当中得来的。我们能够以慈眼平等的心看一切众生
6、,我们就能得到安了!平安之后才有真正乐的果报。平是从哪里得来的呢?平是从公得来的。所以我们常讲公平,能够一切做到公开,就可以得到平等。公开是从哪里来的呢?公开是从义务当中来的。我们生活在世间,要晓得我们对于一切众生,必须要尽义务,不要有求报酬的心理,我们尽心尽力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一切众生,为社会造福,为众生造福,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自然就能够做到公开。义是从哪里来的呢?义是从信当中来,所以八德里面说信义和平,和可以得到平,公能够得到平。那么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不守信,诸位想想,我们在社会上还能够立足吗?唯有能守信,一切众生他能够信服你,这样还有什么事情办不通呢?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好呢
7、?所以守信非常重要。信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从忠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要忠心、要负责任。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是从孝亲尊长之中来的。所以孝亲尊长是我们修心的大根大本,换句话说,大乘佛法里面,讲到世出世间法,最圆满、最究竟的处所,无非是将孝亲尊师做到究竟圆满、止于至善而已啊!在修学过程当中,这就称之为菩萨;功德圆满之时,就称做如来。可见得孝亲尊师是我们本性当中的良知良能,是称性的功德。这一句也是重心的所在。向下帝君开导我们造福,是在行门上。(16)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这一句是行门的纲领,是准则,是总说。我们从佛陀的教义上来看,佛教可以用智慧、慈悲、方便这三大纲领就完全包括了,所以一
8、般常讲佛教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方便的根本就是智慧。换句话说,我们从慈慧、方便里面求智慧,从智慧里面去显示圆满的慈悲与方便。所以佛法的本体是智慧,佛法的相貌是慈悲,佛法的作用就是无量的方便法门。将智慧的理、慈悲的相与作用,充遍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教一切众生个个都成就智慧,个个都显露出慈悲,彼此互相敬重、互相协助,这样才能够达到和平安乐的世界,给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自由、平等、幸福,这是佛陀的教义。佛陀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属于无量的方便法门。很可惜,这样美好圆满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为我们现前一些无知之士所忽略了。因此佛陀的教义,不能够普遍传播,不能够叫大众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实在是一桩很遗
9、憾的事情,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17)利物利人。(18)修善修福。(19)正直代天行化。(20)慈祥为国救民。这是别说,就是分别地来说明。先说众善奉行,也就是教我们怎样去修善,说明悲愿是为道、为学的大根大本。我们为什么要学道?为什么要求学?就是为了这个悲心,不忍心见到一切众生受苦受难,念念之中,要去救护一切众生,拔除他的苦难,带给他幸福、自由、安乐。正是为了这一桩事实,我们才求学,我们才修道。(21)忠主。(22)孝亲。(23)敬兄。(24)信友。这是说明孝敬为积福之本,也就是说孝亲与敬长是我们福报基础的根本。我们要想修福,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基础就在这里。(25)或奉真朝斗。(26)或拜佛念
10、经。(27)报答四恩。(28)广行三教。这四句是说明三教是积福的增上缘,是福德的根基,是不可以缺少的辅助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我们要想培养福德的根基就无从着手了。三教是指佛教、儒教、道教,它们在我们中国流行有一、二千年之久了,对于中国的文化、思想,以及国民的生活,确实有深厚的影响。三教的宗教虽然不同,但是就浅近的目标来讲,都是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都是以此为依归。当然破迷的程度,三教各有浅深不同,因此在得乐的果报上,也有大小的差别。这一段里面,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后两句。“报答四恩”,佛教回向偈里常常读到“上报四重恩”,这个四重,第一是父母之恩;第二是老师之恩,佛的恩德包括在老师这一条里面
11、,因为佛是我们的本师;第三是国家之恩,在从前讲是国君之恩,我们现在讲国家之恩;第四是众生之恩,因为我们人是一个团体,是有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的有情众生,我们不能够脱离社会、脱离大众而单独地生活,因此,一切众生、一切人于我们都有恩德。我们必须念念之中,要想到报一切众生之恩,基于报恩这种深心切愿,才能够真正做到“广行三教”。“广行三教”,一种是自行,依照三教的内容方法来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另外一种,我们以三教的理论和方法来劝化一切众生,使之都能够悟明这个道理,都能够奉行贤圣的教育,成就自己、成就一切大众。所以说这四句,是积福之增上缘。(29)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30)矜孤恤寡。(31
12、)敬老怜贫。(32)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33)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34)家富提携亲戚。(35)岁饥赈济邻朋。(36)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37)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这九句是说明福的修法。如果我们以佛法来说呢?佛法讲布施有三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几句是属于财布施和无畏布施。所谓无畏布施,是叫众生在心理和生理上能够离开苦难而得到安稳。凡是在这方面帮助别人、叫别人得到身心安定的,就属于无畏布施。“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是说明救护一切众生是多么地急迫,是刻不容缓的,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去做。力量纵然达不到,我们心达到了,这就具足了无量的功德。对于孤儿,我们要像
13、对自己子女一样去关怀他、照顾他、教育他。对于那些鳏寡孤独之人,在众人之中遭遇了不幸,值得我们同情怜悯,我们必须要以真心去关怀他、照顾他。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么做并不是对某一个人的惠施或所结的恩德,这样看,这个意义就太小了。我们必须要明了,为了社会的幸福、国家的安宁,为了维护一切众生幸福的根本,为了维护我们的道统、护持我们的法统,我们才这样做。换句话说,这种行持,是一个有识之士分内之事,是我们本乎天理、顺乎大道、自自然然的行为。老年人我们要尊敬,这是以身作则,是做一个榜样给年轻人看,给后一代看,教他知道敬长尊贤,这是属于身教。而教学的对象是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要知道:个人行为的表现,对于天下
14、、国家、对于亿万代的后世,是有深切影响的;而所获得的福报之殊胜与庄严,也是不可思议的。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他怎能不认真地断恶修善,而去奉行贤圣的大道呢?这才知道我们这样的做法,是真正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修无尽之福、积无尽之功。这是人生一大乐事,是至真、至善、至理。在安士全书里面,到此是属于上卷的大意。(38)印造经文。(39)创修寺院。这是下卷开头的两句,接上卷的意思是三种布施里面的法布施,这两句看起来很平常,我们在此地必须要加以说明。“印造经文”在今天来讲是属于文化事业。经文、圣贤书是善书当中的善书,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亲近善友、承事圣贤。这样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之中,为圣贤的心行所
15、薰习,自己就成了圣贤。这种教化之功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印造经文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这里面虽然是讲财布施,实际上法布施的意义比财布施要重得多。佛在大乘经论里面常常作布施功德的较量,作为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是指的财布施,都比不上经文里面四句偈布施的功德。为什么呢?大千世界的七宝只能够解除我们生活上的痛苦,不能教我们开智慧,不能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而经典之布施,是属于智慧的布施,是属于觉悟方法的布施。所以我们对于圣人的垂训、经典、善书,对于真正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典籍,要尽心尽力地去翻印、赠送,有多少力量,我们尽多少力量,这样功德就圆满了。千万不要以为做这种事情,必须要自己有财富、有福报。当然有财富、有
16、福报,他做起来比常人要方便;可是贫贱之人,不是不能做,一样可以做得到,而且功德一样圆满。有千万财产的人,他每年布施几万块钱,印送经书、善书,这是很值得赞叹的;贫穷的人,他没有财富,他也能够尽心尽力地去印这些善书、好书送人,他这个功德,比大富人家的功德还要来得圆满。何以呢?大富人家所做的功德,在他整个的收入里面,不过是占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于万分之一而已;而贫贱之人所做的这个功德,几乎占他自己收入二分之一,甚至于三分之二,所以这种功德,实实在在是非常非常地殊胜。诸佛菩萨、护法善神,没有不赞叹、不护持的。这些理与事,我们都必须要认识清楚。不一定说我自己写的书,我希望多多地流通。必须要想一想,我
17、自己写的书对社会的贡献,对一切众生劝化的能量,能不能比古人更圆满、更有效果。因此,我们要把心摆平才能够大公无私。我们为一切众生造福,无论是什么人,他的著作,他的言论,的确有益于一切众生,比我自己的还要圆满、还要殊胜,我就必须要把自己的舍弃掉,全心全力地来弘扬他的著作,这样才给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幸福。不要分自分他,有了自与他这个界限,就是诸恶的根源。能够泯人我、利自他,无量的功德善行才能够确立。第二句讲“创修寺院”。寺院称之为道场,我们要想一想,它有没有道,有道才能算是个道场;如果没有道,那不能算是一个道场。在此地,我们必须要把寺院的本来面目做一个简略的介绍,然后才晓得创修寺院的意义与功德。我们
18、中国以往的行政组织里面,直属于帝王的办事机构,都称之为“寺”;直属于首相下面的办事机构都称之为“部”,所以寺院本来是古代帝王办事机构的名称。寺的长官叫做“卿”,帝王之下有九个办事机关,首长都叫“卿”,所谓的“九卿”。佛教传到中国,是我们中国帝王派使节聘请过来的。本来出家人的生活制度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一种托钵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在印度是通行的,但是在中国不适宜,何况是帝王的贵宾,怎么能叫他沿门托钵呢?怎么能叫他在露天的树下一宿呢?这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待人家太刻薄了,没有礼貌,所以,最初由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来接待,那时外交权是在帝王的手上,而不是在首相的手上。当然,外交部的接待是
19、临时的,不能长久,而佛法在中国的长期发展,需要永久的机构,这才在九寺之外再建一个寺。最初第一个寺是在洛阳,也是首都所在之处,叫什么名字呢?我们中国人人心厚道,佛法到中国来,法师我们请来了,佛像、经典在那个时候运输相当地不容易,驮载这些经书佛像到中国来的是白马,白马有驮载之功,我们不能把它忘记,所以第一个寺就叫做“白马寺”。这是我们中国佛教有寺院之始。寺院做些什么事情呢?在当年第一个是翻译经典,做译经的事业,正如同我们现在的国立编译馆一样。除此之外就是讲学,把经典里面的道理,详细地讲演、研究、讨论,建立寺院的学风。佛法并不止于理论,它讲求实践,特别重视理论与生活的相应,也就是今天讲的理论与生活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昌 帝君 阴骘 大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45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