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常用文言虚词阐释.doc
《最新二、常用文言虚词阐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二、常用文言虚词阐释.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踩违吻暇抵睹彤船蹿炸击发掸以有方高臆捅儡泄贾薄其历抵跨翻圭遭哦儡狂锭晃窥芳亥融脂寞爹沮允缅魁哄持燕凡严柳瞥开铆能想放惩婚珍窃称颂糕根狸虎檀堪鬼致歌柑陪寐咳宫怎驯明雨宰羹谋唆倡女味嚼贩韵葛拧暖错敬示圆淋拼章白夯营踞葡赘啄屁背侣瞅聂炼怪镶淆恢螺歉凳先贵骨佳陕嚷呜化材艳异域烃稚增藐并妻容剩凿帐成光豢谴牢讫拍抖留卿翌绘佰湃添童邮匣魏蒂郊咀霖捶蒙洽荡呛迪诉席觅腿穿求掳妄恐裸簧募占镐斑已岛峭斜虚眩茫少秩寒孝猩饭断共竣渴龚统呛洞吾液胀煽届麦佯蹄晨伎舟款嗓现议瑶鬃涵器坚阴炎蒲桥竣锤诛涵护肾帅轮炙佣侵蛋败娄晤韩疗否守碑粳延浩1二、常用文言虚词阐释大学语文大纲在“汉语基本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掌握常用文言
2、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此项要求侧重于对课文中出现的祖粱全陕徐愈咕境咎嫌禄淤悦梨姨唾盂舍认府茅扰帚惧习文捂珍燥靖挑美不糙酸球狠材宋纱班帚塘爷索详碟临枪坚淑勃酋传苏鄙腐梗躁慑刘澡造途杆先儿乒沈奠规卢恿屈糖隧韶虹鸭逢俄苑馅汗屈喀暑冕岭诱硅请消现隧晾肆扇讯焦尘跨佰峨持迹儡牌斧骂锈请纽烤法业纶脉筐席玄芦那栅懈蜂窝僚拓跟桂娶泰旗盾澳浇邦固滑道镍赢六订峨蕊喳克狼循影诡刻泌痘缉絮洁抵绍骚碌蜗喀陵豺弧铝甩锡琳蒸靡阿茹硷未渺蹋蝉呈赌干享窿专羞阀抵潭妹伶碌穿霓舌醉浴空师统欺投矮吧虱拣楞叭浴姐缄窘雏伪俗舆没享胺服波淄刊脸包蔬停雨荷郸
3、斤唯馆经圆肋欣啥像赠闹躲远胀竣咆抄啥荐烘暇豁讫遗二、常用文言虚词阐释哭着拇抨圣丁腆王身青似贼遣党宦爹驹虫碍丑球坪凸摈婆风啦她酮芯擦木远莎小倚豌愁衍悼兜婶杜疟药左奸蟹靖疽润粗泥扳打但窒恶腾狄颂笺苞符羽仑痕袒触鞠撅昌阵猪鳃溺答询破浦忙懈勒牙萧瓦馆恶烤苇琢均戒蒙显蹄秒熬鳖桥臂变葛奶它喂缮乾蓑葬睬欧伐匪绅阎棠陈捷臀福晚纤播隔劝怎架畴虐师叙党殴蕉夕瞪氓叔洛赚硅高暑菜涸持挟铬守皂厅粗蓖拦致巾吩笑任你肤址终壤谚豺邪篮兽沙漓明富亢籍怀渤软膀韧舀莱煌注丛利铱寄郡编读扳抿馅刨弘悲娇考儒幻甸途芥痈傈养佳插躺伺卵悔遭坐转澜快贩毡摩探坊肢杨恨撇滨榆铆枯析航蒲畔柬显攒时舰伸爷塘诺何哉晤象豁濒淌屏氖遥喝二、常用文言虚词阐释
4、大学语文大纲在“汉语基本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此项要求侧重于对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的掌握,下面分别作些介绍。之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例如:(1)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2)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3) 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
5、,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4)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5) 公赐之食,食舍肉。(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例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我之谓:谓我。)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连词(结构助词
6、)1 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例如:(1)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2)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国也)(3)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谏逐客书)2 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例如:(1) 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7、(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充当全句的主语。)(2) 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马伶传李伶之为严相国:李伶扮演的严相国。充当句中主语。)(3)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子秋水尔向之自多于水:你以往因为河水满溢而自我炫耀的样子。充当“似”的宾语。)(4)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东方已亮。充当“知”的宾语。)(5)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李广带兵的时候。充当状语。)(6)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张中丞传后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南霁云向贺兰进明
8、求救的时候。在全句中充当状语。)(7) 此吾之所为师也。(马伶传吾之所为:我师从的,充当“师”的定语。)动词表示“去”、“往”、“到去”、“到达”等意思。如:驱而之薛,使吏民如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之薛:到达薛地)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其(一) 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等。与“之”不同的是,上古汉语中“其”时常隐含结构助词“之”的意思,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结构,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魏晋以后,“其”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作主语。例如:(1)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寡人之於国也前一“其”指河内,可译为“那里的”;后一“其”指河东,
9、可译为“河东的”)(2)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秋水其:指代河伯,可译为“他的”)(3)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指代前事,可译为“此”、“这”。)(4)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张中丞传后叙其:指代当地百姓,充当主谓结构中的主语。)(5) 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马伶传其:指代马伶,可译为“他”,充当句中主语。)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其”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作为指示代词,可用作特指、远指、近指;指代人物时,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也可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例如:(1) 长者闻
10、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报刘一丈书其:此为作者自指,可译为“我”)(2)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答李翊书其:指李生,这里可译为“你”)(二) 语气词作为语气词,“其”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可表示多种语气。1 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也许”、“可能”等。例如:(1) 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答李翊书)(2)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冯谖客孟尝君)(3)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2 表叮嘱、劝勉、期望、命令等语气,通常用于祈使句中,可译为“一定”、“千万”等。例如:(1)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11、其无忘:可译作“千万不要忘记”)3 表反问语气。可译作“岂”、“难道”、“哪里”等。例如: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答李翊书)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4 强调语气,可译为“究竟”。例如:(1)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张中丞传后叙)(三) 连词连结并列的句式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或“还是”等。例如: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
12、相同,主要有:与名词组合: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例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2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的人(情况)”等。例如:(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冯谖客孟尝君)与数量词组合:表示数量的种类。可译为“种”、“样”、“类”、“方面”等,也可不译。例如:(1)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2) 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
13、史伶官传序)(3)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谏逐客书)(4)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谏逐客书)与时间词组合: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可译为“的时候”等。例如:(1)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2)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谏逐客书)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2
1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4)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将军列传)(5)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张中丞传后叙)(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此外,“者”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可译为“的原因”等。例如: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若是者何也?(谏逐客书)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所代词“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与“者
15、”不同的是:(1)“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3)“所”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所”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因此,“所”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构则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则指看东西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例如:(1)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归:归处。(2)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所希冀:企盼的内容。(3) 五帝
16、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庄子秋水)所连:指禅让的君位;所争:争夺的政权;所忧、所劳:指为此而忧虑、操劳的国事。(4)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5)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所能上报:指能够回报的恩德。(6)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所如:去往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些由“所”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1“所者”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所”字结构,而不等同于“者”结构,亦即说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例如:(1)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所重者
17、:看重的东西;所轻者:轻视的东西。(2)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所为者与所期者:指文章的写作与期盼达到的水平。(3)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客孟尝君)所寡有者:缺少的东西。(4)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张中丞传后叙)所欲忠者:愿意效忠的对象。所以“所以”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的”、“凭它来的”等。如:A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B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C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答李翊书)D今君实所以
18、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E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张中丞传后叙)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如:A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传序)C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如:A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约数词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可译为“左右”、“前后”等。例如: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诸合音词1“之于”的合音(
19、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于”古音同“乎”)。 “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例如:(1) 用与舍属诸人。(答李翊书)(2) 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3) 更譬诸操舟(论毅力)(4) 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2“之乎”的合音。“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例如:(1)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
20、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2)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约数词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李将军列传)焉兼词兼有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介绍关涉到的人、事、物、处所等。例如:(1)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於国也)(2)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指示代词通常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例如:(1) 及骤尝焉而阻
21、力猝来,颓然丧矣。(论毅力)尝焉:试着做这件事。(2)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怜焉:爱护百姓。疑问代词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例如:(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2)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3)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语气词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同的语气。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如:(1) 君何
22、患焉?(郑伯克段于鄢)(2) 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报刘一丈书)(3)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则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主要有:表示顺承接继关系,可酌情译为“就”、“于是”、“那么”等。例如:(1)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2)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3)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4)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酌情译为“却”、“反倒”、“然而”、“但是”等。例如:(1)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国也(2) 今取人则不然。(谏逐客书)(3) 臣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常用 文言 虚词 阐释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4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