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汇编.doc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汇编.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0以内进位加法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有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学好,计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口
2、算和多位数笔算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这样编排,体现了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识过程。并且,每节中内容丰富,比如“8、7、6加几”中含有18道加法题。丰富的教学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前两节例题的编排,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
3、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实物,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编排,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只一种,教材中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比如在“9加几”部分呈现有“点数”、“接着数”、“凑十”和“根据具体题目选择特殊方法”等;在“8、7、6加几”部分呈现有“拆小数,凑十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教材注意在具体情景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的形式表明允许学生采用不同
4、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多种计算方法中,像“点数”和“接着数”等,学生学习在10以内计算时已经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教学。“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并且,在以后学习的计算方法中经常会用到。掌握好“凑十法”对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都有好处。“凑十法”本身也包括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等。其中,“拆小数,凑大数”比较简单,因此,教材先教学这种方法。在掌握了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再教学其他的方法。这样编排,可
5、以使学生看到,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他们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得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的基础上,为了使计算达到熟练,教材中适当安排了练习题,并且注意变换练习形式,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本单元继续渗透一些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如开始讲9加几时的例2,渗透集合思想;练习十七第2题,练习十九第1题等渗透函数思想;练习二十一第4题,让学生初步接触统计表。教材中的“用数学”编排在计算当中,比如“9加几”中的例3与“8、7、6加几”中的例4均是“用数学”的
6、内容。教材中“用数学”的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本单元“用数学”的内容比第六单元编排的“用数学”画面内容丰富,更注重事理情节。同时,增加了观察、收集信息的难度,并注意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用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重要作用。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计算不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
7、,同时也是人们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计算是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20以内加、减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我们应该由此起步,注意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计算意识。教学中,首先要把计算教学放置在各种活动情境中,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动会场景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9加几的计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讨计算方法。把9加几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活动情节的探索活动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计算中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其次,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
8、点,以及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同时,由于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需要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所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有多次认识的机会。比如用“凑十法”算9加几的内容,先用“放进1盒凑成10”的活动揭示凑10的过程,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不用实物,说出计算步骤,算出得数;再不出声想出计算步骤,算出得数。揭示操作说想的系列学习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观察探讨、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从具体到抽象
9、,一步一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比较好地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同时避免了死记硬背。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不仅可以实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的教学目的,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计算意识。2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根据标准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做起。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应练好的基本功之一。按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做810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是按照儿童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是不够的
10、,还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注意,逐步提高要求。开始只要求掌握计算方法,能够计算正确;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计算迅速。从单项练习达到计算正确、迅速,逐步达到混合练习也能计算正确、迅速;从练习视算,逐步到练习听算,使学生不仅看着两个数相加能很快说出得数,而且听到两个数相加也能很快说出得数。加强练习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教学实际,尽量选择效果好的练习形式。练习目的明确、省时间,每个学生都会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便于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又感兴趣的方式,都属于好的练习方式。例如,把式题编制成练习卡片,供学生做抽卡游戏,既可以经常进行练习,学生又有兴趣;让学生举数字卡片,和教师一起完
11、成找“朋友”练习,既可以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便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口算的情况。又如开火车、接力赛、对口令等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2)练习要讲实效。比较容易的题少练些,比较难的题要多练,练习有针对性。比如,20以内进位加法中,9+2、9+3、8+3等可以少练些,8+9、8+6、7+6等就要多练些。教学中要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已熟练的式题,就适当减少练习的次数,避免盲目多练,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3)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20以内进位加法比10以内加法的数目大,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达到计算熟练,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对20以
12、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些关爱和帮助。要注意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多给他们练习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尽快达到教学目标。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在教
13、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本单元教材专设了“用数学”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比如教学108页例4,先展现出活泼可爱的白兔、灰兔在游戏的情景(或画面),并提出计算问题,吸引学生进入“角色”。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师生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切实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成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养成初步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
14、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9加几(第96102页)教材说明:本节教材开始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教材分两段进行编排,第一段是9加几的口算方法,第二段是“用数学”。19加几的口算。例1(第9697页):用开运动会的场景图,生动地描绘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情景。画面上有跑步、跳绳、踢毽、跳远等项比赛,还有观战的学生等,为学习计算9加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画面最左边看台上放有一箱多饮料,箱内有9盒,箱外有4盒,看台几个小学生围绕“还有多少盒”的问题,发表着自己
15、的想法。画面以对话形式,呈现了解决“还有多少盒”这一问题的三种方法:点数,一盒一盒数出结果:“1,2,3,12,13,一共有13盒”;接着数,箱内有9盒,从9起接着数,数出结果:“9、10、11、12、13,一共有13盒”;“凑十法”,箱内有9盒,“放进1盒凑成10,10+3得13”。画面上一个小学生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体现了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的编写意图。画面右下,一位小学生提出“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的计算问题。画中踢毽的是9人,跳远的是6人。这两个数据需要学生从画中收集。之后,再探讨9+6的计算方法。画面中还蕴含有其他9加几的问题。比如“踢毽的和赛跑的一共有多少人”、
16、“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为学生在计算“9+4”、“9+6”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进一步探讨9加几的计算方法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例2(第98页):强化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的方法,要求学生摆一摆,算一算。教材利用小棒(9根黄色的、3根绿色的)和花(9朵黄花、7朵红花)的实物图显示了凑十和口算的过程,这里要求学生用小棒和花(图片)摆相加的过程,来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教材中还配合图在9+3、9+7算式的下面注出了凑十的过程,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这样,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凑十法”,也为学生脱离实物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下基础。例2之后的“做一做”(第
17、98页)中,安排了3道巩固练习题。第1题给出实物图和相应的算式,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意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熟悉凑十的过程。第2题,给出实物图和算式,算式中缺第二个加数,即9+=,这就需要学生先根据实物图填上第二个加数,同时需要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在头脑中形成的“凑十”的表象算出得数。第3题不按顺序出全了9加几得数是十几的式题,要求学生不依靠实物想一想该怎样算,通过思考口算出得数,及时给学生一个练习巩固9加几口算方法的机会。由例题到“做一做”的编排,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既为学生创设了计算9加几的问题情境,又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的设计,有利于在9加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
18、力,对以后的学习也会很有帮助。练习十七中安排了7道练习题:第1题,看图填算式。这种形式和前面的看图列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要先根据图意填写两个加数,再算出得数,其内容变成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第2题,在巩固9加几的同时,渗透函数思想。第3题,与第1题的形式相同。让学生根据图意在“”中填写加数,形成完整的加法算式。第4题,与前面“用数学”中的形式相同,只是变成了9加几的内容。让学生用所学9加几的知识解决有“?个”布娃娃问题,为进一步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准备。第5题,看图填算式。这是一道开放性题,题中给出蜜蜂采花蜜的情景图,图下是+=,没有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图意计算“有多少只蜜
19、蜂”,也可以根据图意计算“有多少朵鲜花”。第6题,让学生画线把每道题和它的得数连起来,这种练习形式前面已出现过。在进一步巩固9加几的计算的同时,让学生在连线过程中体会算式与得数一一对应的关系,渗透对应思想。第7题,是10以内加法和9加几的混合练习。用以巩固旧知识,并区分不同的计算方法。2“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例3(第101页)的内容分两层,第一层,呈现合唱队与乐队正在表演的场面,并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和所需要的一个相关数据,图下面配有算式。算式9+5=的右边写有“(人)”,这是第一次出现在算式中得数的后面写出单位名称。第二层,让学生通过操作,探讨用不同的方法凑十,即分5把9
20、凑成10和分9把5凑成10,进而计算出结果。学生有前面学习9加几的基础,计算9+5时,很容易想到把5分成1和4,9+1得10,10+4得14;人们有一五、一十数数的习惯,学生又有5和5组成10的知识基础,计算9+5时也比较容易想到把9分成5和4,5+5得10,10+4得14。显然,例3有两个作用,一是让学生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问题,二是让学生了解,可以因题选择算法。例3下面的两幅图,分别用小学生的话说明“把9凑成10”、“把5凑成10”,用实物图(兰色圆片和红色圆片)分别显示动手操作凑十和口算的过程,并配合图在两个9+5算式的下面注出凑十的过程,但要求学生自己把5分成1和4、把9分成5和4,并算
21、出结果。这是先要求学生通过操作分别体会把9凑成十和把5凑成十的方法和过程,再要求学生看着算式,思考把9凑成10和把5凑成10算出得数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小数把大数凑成十和分大数把小数凑成十方法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强化“因题选择算法”的意识。第101页的“做一做”的练习题与例3相似,是为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设计的情境题,题中画面是小学生运南瓜的情景,并以文字叙述了要求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南瓜”的问题,从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这道题比例3难度增加了。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解决的问题,从运南瓜的情景图中收集信息,确定参加运算的两个数据,再算出南瓜的个数。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收集信息、
22、计算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决。同时,使学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实践中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进一步熟悉9加几的口算方法。练习十八中安排了3道练习题和1题思考题:第1题,与例3结构相同,是情境题。让学生独立用所学知识解决题中反应的实际问题。第2题,巩固9加几的口算,同时带着练习写算式。此题可作为经常反复练习的形式使用,并注意渗透了函数思想。第3题,是10以内减法和9加几的混合练习。既用于巩固前面所学的计算,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认真审题的习惯。思考题,是一道情境题。题中的事理情节稍复杂了些,含有隐蔽条件。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可以
23、安排2课时教学9加几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和混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七中的习题。可以安排1课时教学“用数学”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9加几和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完成练习十八中的习题。2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例1时,要出现运动会场景挂图、幻灯投影(或课件),并用语言描述生龙活虎的比赛场面,吸引学生“入场”。先显示左边看台上的饮料,并提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此时,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允许学生互相交流。之后,请学生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以赞扬和鼓励,并着重说明凑十的方法。这里,可以用实物(或课作)演示,先把
24、纸箱里的9盒凑成10盒,装满一箱,然后箱里的10盒和箱外的3盒相加,一共是13盒饮料。使学生对“把9凑成10”有个清晰的印象。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小朋友提出的另一个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再让学生从图中找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数据:踢毽的9人,跳远的6人。解决问题的条件具备了,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算,怎样计算,进而算出得数。然后,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画面上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共同提出问题,教师整理、选择,让学生共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例1的教学分几个层次,从运动场景的展开到学生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一年级 数学 教学 设计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28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