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行教学设计汇编.doc
《最新山行教学设计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山行教学设计汇编.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山行姓名:李春芳工作单位: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小学学科年级:二年级语文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本首古诗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语文天地中的阅读积累题,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
2、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2、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的诗歌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展开联想,体会意境”的训练和运用读中感悟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3、情感
3、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二年级的小学生虽然他们年纪小,但是他们是一群喜欢幻想的的孩子。虽然他们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但是只要我们教法得当,及时鼓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依然高涨。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我将
4、本课教学的流程这样设计:一、深情引语,入情入境。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从而引用几位诗人笔下的秋天各有不同,进而引出课题。最后用优美引语创设情境,引出诗人简介。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能读准,读通。三、再读古诗,理解感悟。学生默读诗文,思考作者都写了哪几种景物。借助注释同桌讨论诗句意思。最后师说意思,生对诗句。四、体会诗情,进行赏读。师范读诗文,生体会诗歌感情。师引读诗句,生展开联想,体会诗文的美。五、拓展延伸,笔下开花。写写你眼中的秋天。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通过“展开联想,体会意境”的训练和运用读中感悟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
5、感受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导课。师:孩子们,一年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2、揭题。3、出示作者简介。生汇报。生书空课题。生汇报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通过谈话,让学生感知秋天在每个人的眼中各有不同,从而引出诗题。通过汇报,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2症状及异常检查结果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1、自由读古诗两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出示生字新词,生认读,练写生字。营业收入调整金额=-42+1
6、000-600=358(万元)。1、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生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并练写生字。针对资料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为理解古诗做好准备。2DIC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有继发性纤溶亢进。( )三、再读古诗,理解感悟。1、默读古诗,思考:这首诗是写秋天的,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了?2、作者除了写霜叶,还写了哪几种景物呢?请用笔圈出来。3、出示注释,生学习,理解。答案 C4、师说诗句意思,生对出相关诗句。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教学 设计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2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