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学设计9.19最后修订汇编.docx
《最新教学设计9.19最后修订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学设计9.19最后修订汇编.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设计北京市中小学“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教学基本信息课名轮轴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学科科学学段高年级五授课日期2015年10月教材书名:科学(第六册)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2010年6月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沈文炎永顺镇中心小学13522575225实施者沈文炎永顺镇中心小学13522575225指导者曹春浩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13439622829其他参与者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我想通过学生探究辘轳发明的过程来探索一种简单机械轮轴。这个探究过程是利用我自己研制的轮轴教具模型实现的,通过改进辘轳取水装置为线索,渗透轮轴是由杠杆演化而来,是杠杆的变形,
2、在这个进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研究这种装置怎样更省力,更方便,完善建构轮轴的模型。再用模型轮轴去寻找解释生活中轮轴,尝试运用轮轴原理解决问题。理论依据模型与建模过程是学生根据研究问题和情境,在对客观事物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构建易于研究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的理想模型和概念的过程。建模能使物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降低教学难度的作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我在学生建立模型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辘轳作为原型研究对象,把轮轴的轴简易为一个特定的竹筒,把轮简化为一根竹棍,逐渐过渡到多根竹棍,最后到竹轮形成,学生将逐步建构轮轴的模型。建模具有良好的科学预
3、见性:由于理想模型的抽象过程中舍去了大量的次要因素,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性,这就便于发挥逻辑思维的能力,从而使得研究结果能够超越现有条件,指导研究的方向,形成科学的预见,得到重要的物理规律。我的学生在探究取水情景时,发现竹筒可以转动不省力,后来通过改进证实了前面学生的猜想,在一次又一次的猜想和实践过程中,改进革新取水的方法,最终完成轮轴模型建构,充分阐释了建模的可预见性。本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建立模型的化简为易和建模的可预见性,故此围绕这两种建模特质来建立轮轴模型,并设计实施本节课的各个环节。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单元分析轮轴一课是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教材第6册的第1单元“机械与工具”的第3课的内容。
4、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杠杆、滑轮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机械具有省力或者方便的特点进行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如此重要的一课上,却出现了一些设计上的问题,例如 图1杠杆一课中我们可以用杠杆尺来探究它的规律, 图2建立杠杆模型(如右图1);滑轮一课我们可以利用滑轮来滑轮研究其规律(如右图2);斜面一课我们可以利用一块木板作为模型来研究斜面省力的规律,不管是杠杆、滑轮还是斜面我们都能很好地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模型来进行教学;然而轮轴一课,在设计本课之前我们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轮轴模型来进行研究,如果用阀门来建模,扳手式的轮轴不好理解,车把式的轮轴也不好理解;还有在我们配
5、备的机械实验盒中的轮轴教具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组装好的轮轴装置(如下图1),确实有大小轮的存在,但是两个轮和轴是分开的,当轮转动时中间的轴并没有转动,这就不是轮轴,还有学生无法感知到用力的大小;其次如果把小轮当作轴使用,体现不了轮的大小与省力之间的关系,也没办法解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轮轴工具;再次,在测量用力大小的过程中,我发现测力计的使用是倒着的,不能直立规范的使用而测力(如下图2),这样做不规范。而我的设计和教具能够做到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测力(如下图3)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轮轴的结构、运行方式、省力规律、各种变形等各方面的认识,对轮轴形成丰富的表象。我需要用到一种多功能的轮
6、轴教具,逐步建构轮轴的模型,来充分认知轮轴,这也是我想从根本上设计本课的症结所在之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首先本课原来内容是这样描述轮轴的,即有轮有轴的工具叫轮轴,这只是一般标准轮轴的外在轮廓,而没有阐述出来轮轴的精髓,轮轴是一种轮带动轴转动,亦或是轴带动轮转动的工具,都是围绕轴心转动;其次,轮轴的轮大小对于轮轴的影响在课文中也没有体现,当轮带动轴转动时,轮越大省力的效果就越明显;再次,轮轴作为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是要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要求进行安装配置的,不见得是轮越大越好;最后,在课文中,实验时使用测力计是倒置的,这是不符合科学仪器使用规范的。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同样充分考虑了上述4种不合理的因
7、素。在本科的设计和处理上,没有涉及到当轴带动轮转动时的规律,主要是课标没有明确的要求;课表中的要求是: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 齿轮、滑轮等。其次,一节课的时间也无法探究更多地内容。学生分析1、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就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机械,知道了人类使用机械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主要是从省力这一方面来研究的。经过课题杠杆的学习,学生对简单机械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是学生对轮轴的学习及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缺乏系统了解。2 、在多次的上课实践证明,学生的需求和学习任务难度只要设计合理,学生就
8、能很好的通过任务,在相对宽泛的框架内,跟着引导者的节奏,环环相扣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建立轮轴模型,解释生活中的轮轴事物。3.我在按照原教材进行教学后评测,发现一些学生不能解释变形的轮轴工具,例如此题,学生选择D项65.56%,ABCDE都选的占12.33%,选择其他项选择占22.11%,也不会解释ABCE项哪儿是轮,哪儿是轴。说明,学生不能用已经对轮轴形成的表象来认识和解释各种变形的轮轴。教学方式:以情景为依托的探究式教学教学手段:利用自制教具建立井中取水的情景,以学生形象化的思维为主体,建构模型技术准备: 1.制辘轳产生的套件: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竹筒、短竹棍,长竹棍、摇柄等2.重物(组合在
9、一起的4个钩码)3.测力计4.铁架台5一些生活中运用轮轴原理的事物等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通过创设怎样省力、方便的从井中打水的情境,运用短棍、长棍、摇把搭建辘轳,即建构轮轴的模型,并在不断地打水实践中认识到,当轮带动轴转时省力,而且轮越大越省力。2.在探究辘轳的产生及作用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抽取出轮轴组成、运行、作用等抽象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3.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建构轮轴的模型。难点:解释轮轴模型C开发无形资产时发生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答案】:B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教学 设计 9.19 最后 修订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2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