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变化的量教学设计汇编.docx
《最新变化的量教学设计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变化的量教学设计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设计个人信息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张丽丽上地实验小学18001035086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变化的量学科数学学段第二学段年级六年级下册相关领域数与代数教材书名:新世纪 出版社: 北师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函数思想是一个在数学学习中广泛涉及的数学思想,数的变化规律、形的变化规律、用字母表达关系等都渗透着函数的思想,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研究变化的量之间关系的经验。“函数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在建立和运用函数模型的过程中,变化与对应的思想是重要的基础,函数就是从数量的角度反映变化规律和对应关系的数学模型。”那么,函数的概念既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又是数
2、学内部发展的需要,是由常量数学过渡到变量数学的标志,正是由于函数的重要价值,新世纪教材在学习正、反比例前安排了这节变化的量。课标解读一书中也提到:“在第二学段,已引入了正比例与反比例,标准规定了相关的学习内容与要求: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工具,同时也是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树立模型思想。2.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梳理(一)横向梳理: 现代小学数学人
3、教版北师大版首先,我们对比了师大版、人教版、现代小学数学三个版本的教材发现其他版本的教材,都是直接进入正、反比例这一内容的,并没有变化的量一课,而且之前的师大版教材也是没有这个内容的,师大版教材表面看是通过变化的量一课,让学生经历函数的三种表示形式:数据、图像、关系式,那教材安排这样的课程到底有什么更深刻的意图呢?(二)纵向梳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梳理了这部分知识,从学生学习经历看,在两量关系学习的这条线上,学生经历了比多少的学习,倍的认识以及分数的系统学习,比的认识,还有今天这节变化的量,之后学生还要继续学习正反比例到初中还要再研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等,可以说,学生在这节课之前研究的都是常量
4、数学,从变化的量开始学生研究两量关系开始由常量数学过渡到了变量数学,也就是开始了函数的学习,可见变化的量是很明显的标志。(三)我的思考1.读懂“变化”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又进一步研读了教材,我们发现,第一:变化的量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它更是学生正式研究函数的第一次经历,变化的量是一节概念课,而这个概念不同于“千克”“面积单位”这样的单一概念,而是认识和感受整个函数领域的统领性的概念课。第二:教材呈现了三个情景(如图一),第一个情景小明体重随年龄的变化,第二个情景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第三个情景蟋蟀叫的次数随气温的变化,从教材提供的情境分析,不难看出变化的量从生活中来,这种变化可以有规律,也
5、可以没有规律。而正、反比例都是对规律的研究,规律的研究要基于影响规律的变化因素的研究!图二图一第三:这样看来,建立概念的过程并非单一的描述。教材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分别运用了数据表示、图像表示、关系式表示的方法,这样呈现使学生对函数的多种表示即:数值表示、图像表示、解析表示,有了丰富的经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因此,基于对教材的把握,我们对本课的第一个定位是带着学生在这节课中要读懂“变化”。2.整体认知,能否赋予这节课一个更开放的大背景,让学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尝试寻找到两个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三),同时感受到在众多变化的量中正比例与反比例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图三二、学生调研在研究
6、教材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我们进行了前测。【调研目的】: 学生能否找到生活中变化的量; 学生能否描述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如何变化的。【调研题目及分析】:1.出示如下三个情境图,你能找到下面情境中两个变化的量吗?他们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典型描述的情况如下,有的学生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了量的变化趋势,有的学生用具体的数据描述变化关系。【数据统计】:情境图蜡烛燃烧情况小明体重情况正方形周长和边长能找到变量并简单描述94%89%83%【数据分析】:通过数据我们发现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到变化的量,并简单描述是如何变化的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难点,这和他们的学习经验与知识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2.出示这样8个情景,以下情景中
7、哪些量的变化关系有共同的特点,请仔细观察后进行分类。【数据统计】分类情况按量的变化趋势分类按量的变化是否有一定规律分类其它百分比61%14%25%【数据分析】:从数据上看,在分类时大多数学生的关注点停留在量的变化趋势方面,只有近七分之一的学生进行细致的数据观察后按有无明显规律分类,还有其它的分类情况主要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如:根据表格、图等表现形式分类,根据和时间是否有关分类等,这也是值得关注的。【调研结论】:寻找生活中变化的量并简单描述它们是如何变化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太难,另外四年级就已经学习了折线统计图,绘制函数图像也不是难点。但是在分类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停留在关注量的变化趋势方面,只有个
8、别学生进行细致的数据观察后按有无明显规律分类,还有其它的分类情况主要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如:根据表格、图等表现形式分类,根据和时间是否有关分类等,这也是值得关注的。三、我的思考(一)渗透结构意识、经历结构化的过程变化的量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函数,在思考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后,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对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初步感知。在认识事物时的一般规律应该是先有一个大致的初步的整体了解,再从细节处刻画。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知识时是否也可以渗透给他们这样的学习方法呢?整体观察,深入探究。就如本课,其实很多变化的量是学生在生活中或学习中接触过的,我们只要稍加整理就可以帮助学生对他们曾经接触过
9、的一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在众多变化的量中正比例与反比例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具体的认识、意义等都等着他去进一步的发现。(二)教给学生一些研究问题时的方法本课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三种表现形式的价值:图形直观,便于看出整体的变化趋势;表格具体,可以进行计算,细微的分析,发现内在的规律;而关系式则非常简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使他们以后面对新问题时能够想到尝试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分类方法的不断运用也让学生体会到这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在复杂情境中通过逐步剥离发现事物特点的简单方法。分类概括,不断地寻找联系,在分类的过程中对变化的特征进行聚焦,把本质
10、的东西找出来是一种研究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以后学生再面对新的事物时也能够整体观察,深入探究,自己自主构建模型,形成结构化的认识。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感知,知道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示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分析,体会函数思想。【教学重点】 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
11、化的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感知,知道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示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学难点】 用多种形式表示生活中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一、在变化的事物中寻找变化的量,出示研究课题问题1:张老师知道咱们四班同学特别喜欢体育锻炼,如果用数学眼光看长跑运动,在1000米跑步的整个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变化?预设:(速度、体力、与终点的距离的变化、跑得越多离终点越近、呼吸的频率、时间、位置的变化、心跳、热量、排名)追问:怎么变化的?他发现的这个变化中,有没有两个变化的量?从而
12、提炼影响变化的量。预设1:速度和时间(不相关联)速度开始快,后来慢,然后冲刺又快(顺势手势比划变的过程)(追问:在这个变化中速度随着谁再变化?时间)预设2:已跑距离和剩余距离与终点的距离的变化(怎么变化的?跑得越多,离终点越近)追问1:举个例子,比如说跑了200米,还剩800米;跑了400米,还剩600米追问2:在这个变化中有没有两个密切关系的量?预设:学生说已跑距离和剩余距离。追问3:这两个量之间怎么就密切呢?预设:已走的路程增加,剩余路程就减少! 问题2:就像大家所说,1000米长跑过程中,已跑得路程增加,随着剩余的路程就在减少,你们能不能也说一个情境,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跟着变化的例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变化 教学 设计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21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