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制度失业和失业率标准制度范本、doc格式.doc
《失业保险制度失业和失业率标准制度范本、doc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业保险制度失业和失业率标准制度范本、doc格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失业保险制度第一节 失业概述一、失业和失业率标准1、失业的界定 失业是指劳动者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愿望并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宜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 国际劳工组织于1982年将失业定义为在调查期内达到一定年龄并满足以下条件者: (1)没有工作,即未被雇佣同时也未自谋职业者。 (2)目前可以工作,即可被雇佣或自谋职业者。 (3)正在寻找工作,即在最近特定时期已经采取明确步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者。2、失业率标准 (1)失业率由失业水平和失业程度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 失业水平是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社会一般劳动力之比。失业程度是指社会失业时间的平均长度。 (2)年失业率的计
2、算公式:年失业率=该年度的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平均失业持续期/52周 我国目前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概念,其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2004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二、失业类型(有很多种划分) 1、摩擦性失业 指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一般是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方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怎么解决) 2、季节性失业 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 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
3、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导致社会生产节省了劳动力而形成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 由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或曰景气循环所形成的失业。 此外,依据失业者的意愿不同可划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依据失业的表现形式划分为公开性失业和隐蔽性失业;依据失业程度不同划分为完全失业和不完全失业;依据失业期限不同划分为长期失业和短期失业;等等。三、失业的经济社会效应 1、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失业表明一部分资源没有充分得到利益:愿意工作又有工作能力的人没有人尽其用,这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使国民收入不
4、能达到潜在最高的水平。 2、对失业者及其家庭而言,失业就意味着手里可用的钱大大地减少了甚至没有了,家庭的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要大屋换小屋,度假要放弃,孩子的大学梦变泡影,经济和精神上遭受双重打击。3、失业有时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如:经营失败、企业倒闭、经济萧条等原因被解聘。这样的失业者如果心理素质差,又没有相应的社团为其进行开导,就有可能走极端,对原企业或社会进行报复。4、失业给不同年龄段的人带来不同的问题:年轻人长期失业,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同时也降低了他们今后就业的竞争力,久而久之,其人格与社会格格不入,犯罪和吸毒者将增加;对中老年人其问题就更严重了,企业通常不愿意聘用年老的员工,因为怕
5、他们多病和比较难适应新的工作;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失业对于他们是更严重的打击。5、失业除了个人损失外,也给社区带来巨大的损失。一个城市有大批的工厂倒闭,有大批的工人失业,这就意味着土地没人开发、房屋没人住、商品的消费量也减少了,政府的地方税收也就减少了,由政府税收提供支柱的学校、医院、图书馆、公园、警察服务也就降低或是减少。6、失业同时也激化了家庭矛盾:家庭中一方有工作,另一方失业,有工作的一方会滋长傲气,看不起失业的一方,造成家庭矛盾;而无工作的一方也有可能把对企业、对政府的怨恨加向家庭中的第二方或是第三方、第四方(配偶、孩子、老人或是家庭的其他成员)。7、失业还加大了贫富的差距:一方面有大量
6、的失业人员生活艰苦,一但有病生活更是极度的贫困;另一方面,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则利用经济萧条的时机,大量购买别墅、豪华轿车、送子女到国外去读书。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反差越大,其社会矛盾也就越大。8、还有一种失业者是自愿失业的。如:家庭成员中有一方有钱,足够养全家,另一方就会自愿辞职在家,时间一长就精神空虚,夜生活多、生活无规律、淫乱、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就多了。四、当前中国的失业问题 (一)五大特征 1、城镇登记失业率及估算的真实失业率不断攀升,城镇真实失业人口数创建国以来之最。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集中表现在城镇。根据国家统计公布的数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最高的是1952年(13.2%)。然而,当时我
7、国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口(过去称待业人口)仅有376.6万人。198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1985年降至1.8%。 19861995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 2.9%之间徘徊。199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3%,19972000年均为3.1%,2001年陡升至3.6%,2002年达到4%,2003年上半年上升为4.2%。如果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城镇失业率相等,则我国当前城镇的失业问题并不突出。问题在于,我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明显低于城镇失业率。2002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770万,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再就业职工约为410万人;其他下岗职工约为200万人;仅此三项之和即为13
8、80万人。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实际使用的城镇就业人员的数字计算,我国2002年城镇失业率约为7.2%。如果再考虑到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的劳动年龄限制和尚未登记的失业人员,扣减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中的隐性就业人员,我国2002年城镇失业率大概在9%左右。根据国际上的较为流行的划分标准,失业率在7%8%为失业问题突出型,9%以上为失业问题严峻型。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城镇失业问题已相当严峻,城镇真实失业人口也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2、总量矛盾、结构矛盾与素质矛盾并存。我国劳动力供求的总量矛盾相当突出。就农业而言,我国目前约有从业人员3.2亿,而我国的耕地面积约19.5亿亩,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种6亩地。目前
9、,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农业人口不到该国人口总量的 5%,而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地面积则高达 160亩1700亩之间。假定我国农业劳动力总量不再增长,从近期看,如果按照每个劳动力平均耕种10亩地的标准,将有1.2亿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从中期看,如果按照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种22.5亩地的标准(即日本1999年达到的水平),将有 2.5亿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从长期看,如果按照每个劳动力平均耕种50亩地的标准(即南美洲国家1999年达到的水平),将有 2.8亿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城镇而言,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新增就业岗位800万人,这还不
10、够满足城镇每年新增约1000万劳动力的求职需要。我国十五计划纲要中规定, 20012005年每年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约800万人,实际上恐怕不止此数。如果再加上尚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分流人员,我国城镇今后若干年内每年工作岗位的缺口约在2500万左右。 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矛盾和素质矛盾也相当明显。在我国现有的7000万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则明显缺乏。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第4季度调查,全国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求人倍率(岗位需求量与求职劳动者的比例)最大的是高级技师,达到2.24:10。目
11、前,我国仅数控机床的操作工就缺60万人。杭州汽轮机厂需要260名数控技工,参加了十多场招聘会,月薪提到6000元,还是招不到合适的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也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则因素质较差而失业或难以就业。例如,19981999年,我国约有 57%和54.7%的城镇下岗职工只有初中以下学历。 3、“需求瓶颈”、“体制瓶颈”与“观念瓶颈”并存。我国劳动者就业不仅受到“需求瓶颈”的制约,而且也受到“体制瓶颈”和“观念瓶颈”的制约。我国农民进城打工,除遇到找工作这一根本关卡之外,还遇到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子女人学、购房限制等“体制瓶颈约束”。而“观念瓶颈”对于一部分劳动者的就业影响显而易见。
12、我国城镇有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并不是根本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愿意干苦活儿、累活儿、“伺候人”和收入低的活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2002年约为76%,2003年为70%,近100万名大学毕业生暂时未能就业。某些专业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基本原因则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标准脱离实际。不少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和实际需要严重错位,从而出现了“就业难”和“招聘难”并存的尴尬局面。 4、隐性失业与隐性就业并存。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隐性失业人员已“蒸发”了相当一部分,但仍有一部分尚未“蒸发”或有待“蒸发”。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的隐性失业主要表现在农村。我国农民
13、就业很不充分,通常使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不过是农村隐性失业者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随着人世后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将继续向纵深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将加速进行,在此情况下,不仅国有单位将有上千万的劳动者由隐性失业转化为显性失业,而且城乡集体经济特别是农业集体经济中还将有数亿劳动者从隐性失业逐渐转化为显性失业,并积极寻找新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隐性就业,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表面上呈分离状态,但实际上劳动者通过市场调节或多或少地参与社会劳动并取得收入。我国目前的隐性就业人员主要是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和提前退休人员。由于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不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之
14、内,因而从数量上无法精确统计。但典型调查和直接观察表明,我国城镇隐性就业人员的数量也并非微不足道。由上可见,我国存在的隐性失业掩盖了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程度,降低了失业率;而我国同时存在的隐性就业则不仅使隐性就业者多捞了好处,而且还模糊了失业与就业的界限,“膨胀”了失业率。 5、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率高低与失业率高低存在着替代关系,即高增长往往与低失业相伴,低增长常常与高失业为邻。例如,美国1993年经济增长率降为2.2%,失业率则升至6.9%;1999年经济增长率升为4.2%,失业率则降至4.2%。而我国,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保持了年均9.44%的经济增长速度
15、,但城镇登记失业率则从1985年的1.8%跃升到2002年的4%,城镇的真实失业率目前已高达9%左右,出现了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局面可以认为,我国近年来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在当今世界上颇为少见。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都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然而,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技术进步为主要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又使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均资源不足、居民消费率低下与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劳动力总量明显过剩的矛盾凸显出来,使传统经济体制下严重存在的隐性失业逐渐转化为显性失业。不仅如此,我国当前的
16、高失业还伴有来势猛、覆盖面广、后劲大和持续时间长等特征。 (二)失业原因及对策分析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分析,造成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998年底,人口总数达12.5亿人,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就达7.1亿。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十年间上升近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他经济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发展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约3000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要加入到
17、城镇就业队伍中。另外,随着企业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上形成的富余人员问题将要逐步得到解决,多年来积淀的大量冗员进入社会竞争就业岗位将成为必然趋势。可以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存在。 二是我国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与之相适应,劳动力结构必然要进行相应调整,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人员失业,这种结构性失业的状况增加了失业压力。 三是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些领域特别是第一、第二产业的传统部门,不仅不能扩大就业容量,反而会减少用人,分流部分劳动力,致使失业人员数量增加。 四是由于许多失业人员技能单一,职业技术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加上择业观念陈旧,
18、不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开辟就业门路,加大了实现再就业的难度。 五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面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劳动力流动和合理配置也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 失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劳动力资源是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岗位的竞争是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必要前提。竞争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劳动力因各种原因暂时不能实现就业。解决失业问题,不是完全消除失业现象,而是通过发展经济开发就业岗位,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把失业人员的数量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时,通过实施失业保险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再就业服务,把失业造成的 消
19、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分担失业风险,解决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失业保险制度概述一、失业保险的涵义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具有保障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双重职能。二、失业保险的类型(参教材119面) 1、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2、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3、失业补助(救助)制度 4、复式结构 (1)德国的“失业保险失业救济”的衔接型 (2)美国的“失业保险企业补充失业津贴”的补充型 (3)加拿大的“失业保险+特殊失业补助”
20、的援助型三、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与区别(参教材121面) (一)保障对象 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不是因年老、疾病、工伤而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而是一些具有劳动能力,却因社会经济原因暂时不能参加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人。 (二)保障待遇 失业保险待遇不能如同养老或工伤保险那样长期给付,而且,在待遇资格上要进行甄别。 (三)保障项目 失业风险虽然限制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发挥,但没有损伤人的机体而导致其劳动能力丧失,因此,失业保险不包括具有赔偿性质的待遇项目。 (四)权利与义务 失业保险金来源于失业者在业时的积累,是其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体现了履行缴费义务与享受保险权利的
21、统一;而失业救助属于社会救助的分支,其资金则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它是一种单方面的给付。四、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和意义(参教材122面) 1、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了失业人员再就业。 2、增强了企业职工的竞争与风险意识。 3、抑制和预防失业的作用。 4、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了社会安定。 5、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劳动制度的改革。第三节 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保险对象的资格确定、失业保险金的给付、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失业保险的管理体制等。 一、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参教材) 1、从广义的角度上理解,不管是新加入劳动大军的失业者还是已经工
22、作过又失业的人员,不管是城镇失业人员还是农村失业人员,都应该能享受到失业保险制度。但事实上,作为一种保险制度,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是有严格规定的。 2、从失业保险制度的概念可以看出,它只是覆盖劳动者中的一部分。容易失业的人,在正规部门就业的人。 3、目前,从世界范围看,覆盖范围有扩大的趋势。1995年,61个实行该制度的国家,16个覆盖全部劳动年龄人口。 4、覆盖范围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覆盖范围比较大。 二、失业保险对象的资格确定(参吴书) 1、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16岁时最低劳动年龄)未成年人和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人被排除在外。 2、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的,即必
23、须是非本人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前面讲到的几种失业就是非自愿失业情况;自愿失业一般有自动离职的、过失免职的、拒绝工作的等。 3、失业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合格期条件。一般有以下几个要求:(1)缴纳保险费期限条件;(2)就业年限条件;(3)居住期限条件;(4)投保年限与缴纳保险费用叠加的复合条件。如意大利的失业保险制度规定被保险人须投保2年,并在最近2年中缴纳保险费52周。 4、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劳动能力的确定靠体检可以,但就业愿望是个主观的东西,不好确定。一般有以下几个办法:一是失业了必须及时登记要求重新就业;二是失业期间要与失业保险机构定期联系并汇报个人情况;三是接受职业训练和合理的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失业 保险制度 失业率 标准 制度 范本 doc 格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20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