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变压器工作原理.pptx
《旋转变压器工作原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旋转变压器工作原理.ppt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旋转变压器,演讲人:,概述,01,旋转变压器的类型,02,正余弦旋转变压器,03,旋转变压器的使用,04,CONTENTS,概述,01,概述,01,旋转变压器,又称同步分解器,是一种电磁式传感器,精密测位用的机电元件,其输出电信号与转子转角成某种函数关系。旋转变压器也是一种测量角度用的小型交流电动机,主要用来测量旋转物体的转轴角位移和角速度。,作为速度及位置传感元件,常用的有这样几种:光学编码器、磁性编码器和旋转变压器。由于制作和精度的缘故,磁性编码器没有其他两种普及。光学编码器的输出信号是脉冲,由于是天然的数字量,数据处理比较方便,因而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早期的旋转变压器,由于信号处理电路比较
2、复杂,价格比较贵的原因,应用受到了限制。因为旋转变压器具有无可比拟的可靠性,特别是高温,严寒、潮湿、高速、高振等。以及具有足够高的精度,在许多场合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特别是在军事以及航天、航空、航海等方面。,概述,01,概述,01,旋转变压器的类型,02,旋转变压器的类型,02,旋转变压器的分类,02,正余弦旋转变压器,03,正余弦旋转变压器,03,旋转变压器的典型结构与一般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相似。它由定子和转子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定子作为一次侧,转子绕组作为变压器二次侧,每一大部分又有自己的电磁部分和机械部分,下面以正余弦旋转变压器的典型结构分析。,3.1 正余弦变压器的结构,为了使气隙磁通密度
3、分布呈正弦规律,获得在磁通耦合和电气上的良好对称性,从而提高旋转变压器的精度,旋转变压器大多设计成隐极式的定子和转子结构。电磁部分仍由可导电的绕组和能导磁的铁芯组成,定子转子铁芯是采用导磁性能良好的硅钢片薄板冲成的槽状片叠装而成。为了提高精度,通常采用铁镍软磁合金或高硅电工钢等高磁导率材料。并采用频率为400Hz的励磁电源。结构如下图,正余弦旋转变压器,03,正余弦变压器的结构图,正余弦旋转变压器,03,如图所示,旋转变压器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都安装两套在空间互差90电角度,结构上完全相同的对称分布绕组,且导线截面、连接方式、绕组匝数都相同。定子上的两套绕组分别叫定子励磁绕组(引线端为 1 2)
4、和定子交轴绕组(又叫补偿绕组,引线端为 3-4)。转子上两套绕组分别为正选输出绕组和余弦输出绕组。有时也可以在转子上励磁,结构示意图,电气示意图,电角度=机械角度极对数,正余弦旋转变压器,03,结构上,旋转变压器定子、转子和绕线式异步电机类似,定子绕组通过固定在机壳上的接线柱直接引出。定子和转子之间的空气隙是均匀的,气隙磁场一般为两极。,正余弦旋转变压器,03,定子绕组端点直接引致接线板上,而转子有两种不同的引出方式。根据引出方式的不同,旋转变压器分为优刷式和无刷式,有刷式特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但是因为电刷和滑环是机械滑动接触的,所以它的可靠性差,寿命也较短。无刷旋变如下图所示,其结构分为两
5、大部分,即旋变本体和附加变压器。附加变压器一次侧和二次侧铁芯及其线圈均为环形,分别固定在转子轴和机壳上。旋变转子线圈和附加变压器一次侧线圈连接在一起。,正余弦旋转变压器,03,3.2 正余弦变压器工作原理,旋转变压器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变压器,在各定子绕组上加上交流电压后,转子绕组中由于交链磁通的变化产生感应电压,感应电压与励磁电压相关联的耦合系数随转子转角而改变。因此,测得输出电压,就可以知道转子转角的大小。正余弦变压器原理图如图所示,以定子励磁绕组 1 2 的轴线为基准,一般转子的转角定义为余弦输出绕组 3 4 的轴线与励磁绕组轴线之间的夹角,记为角。,1、空载运行情况,在图中,先分析空载时的
6、输出电压,即转子输出绕组和定子交轴绕组 3-4 开路,仅将励磁绕组 1 2 加上交流电压。此时气隙中将产生一个脉振磁场,磁场强度在气隙中按余弦分布,磁场将在二次测即转子两个输出绕组感应出变压器电动势。,正余弦旋转变压器,03,输出绕组的感应电动势在时间上时同相位的,其有效值和该绕组的位置有关。当=0时,如同一台普通的双绕组变压器,可得定子转子的感应电动势为=4.44f 忽略了定子绕组漏阻抗和电阻的压降=4.44f=为等效集中绕组的匝数 若转子绕组轴线偏离励磁绕组轴线位置,夹角为时,绕组所受匝链磁通的幅值为=cos,正余弦旋转变压器,03,可得转子绕组的电动势为=4.44f=4.44f co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旋转 变压器 工作 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