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PPT文档.ppt
《最新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PPT文档.ppt(2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的目的,1、掌握细胞膜的分子组成及结构模型;2、了解细胞膜骨架及其它表面特化结构;3、掌握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及其特点;4、掌握细胞表面的主要粘着因子;5、掌握细胞连接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第一节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是区分细胞内部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屏障,也是细胞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通道。细胞质膜及其两侧,主要是外侧的附属物合起来称为细胞表面,它是一种具有许多生命功能的界面,与细胞的许多生命活动有关,一、质膜的化学组成,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组成,另有少量糖,以糖脂和糖蛋白形式存在。膜脂是膜的基本骨架,膜蛋白是
2、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一)膜脂,主要有磷脂、鞘磷脂、糖脂和胆固醇。1、磷脂:是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占总膜脂50以上。结构:以甘油为骨架,结合2个脂肪酸链和1个磷酸基团,磷酸基团上再连接胆碱、乙醇胺、丝氨酸或肌醇等。特点:具1个极性头和2个非极性的尾。,线粒体内膜和某些细菌质膜上的心磷脂具3个非极性区。,磷脂的脂肪酸碳链,多为偶数,由16,18或20个碳原子组成。常含不饱和脂肪酸,并多为顺式,顺式不饱和脂肪酸在烃链中产生30度的弯曲。,2、鞘磷脂,以鞘胺醇为骨架,与1条脂肪酸链组成尾部,头部也与磷酸结合。脑和神经细胞富含鞘磷脂,原核细胞和植物无鞘磷脂。,鞘磷脂,3、糖脂,是含糖而不含磷酸的脂类
3、,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质膜上,约占总膜脂的5,神经细胞膜约占5-10。也是两性分子。结构与鞘磷脂相似,只是由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代替了磷脂酰胆碱。,最简单的糖脂是半乳糖脑苷脂,只有一个半乳糖残基作极性头部;变化最多、最复杂的糖脂是神经节苷脂,头部包含一个或几个唾液酸和糖的残基。,糖脂的结构:1.半乳糖脑苷脂,2.GM1神经节苷脂,3.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是神经元质膜中具特征性成分。家族性白痴病患者就是细胞内缺乏氨基己糖脂酶,不能将神经节苷脂GM2 加工成GM3,GM2累积在神经细胞中,使中枢神经系统退化。,人的ABO血型也是由糖脂所决定,4、胆固醇,仅存在真核细胞膜上,动物细胞膜上含量高,植物
4、细胞中含量少。分子结构:分3部分,羟基作极性头部,非极性的类固醇环和一个碳氢链尾。特点:分子较其它膜脂小,双亲性低,胆固醇,功能:提高脂双层稳定性,调节脂双层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在无胆固醇培养基中,不能合成胆固醇的突变细胞株很快发生自溶。,5、脂质体(liposome),一种人工膜。在水面,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可用于转基因,或制备的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脂质体,(二)膜蛋白,依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可分为:1、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2、外周蛋白(peripheral
5、 protein)3、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整合蛋白;、脂锚定蛋白;、外周蛋白,1、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多为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s),两性分子,疏水部分位于脂双层内部,亲水部分位于脂双层外部。整合蛋白可以是单次跨膜、多次跨膜、多亚基跨膜等,一般含25-50%的螺旋。,典型的单次跨膜蛋白:跨膜区域是右手a螺旋,二硫键和寡聚糖链都在非细胞质面。而在细胞质面,由于细胞内还原性环境,不形成二硫键。,形成亲水通道的整合蛋白跨膜区域有两种组成形式:一、由多个两性螺旋组成亲水通道:人红细胞膜上的带3蛋白。二、
6、由两性折叠组成亲水通道:线粒体内膜上的孔蛋白。,整合蛋白的分离,由于有疏水结构域,整合蛋白与膜的结合非常紧密,只有用去垢剂(detergent)才能从膜上洗涤下来,常用的有:(1)离子型去垢剂SDS;(2)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X100。,阴离子去垢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 X-100 的结构,Solubilizing membrane proteins with a mild detergent.The detergent disrupts the lipid bilayer and brings the proteins into solution as
7、 protein-lipid-detergent complexes.The phospholipids in the membrane are also solubilized by the detergent.,2、外周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或脂的亲水部分结合,改变溶液离子强度或提高温度可从膜上分离。整合蛋白和外周蛋白有时难区分,部分蛋白质由多亚基构成,有的亚基为跨膜蛋白,有的则是外周蛋白。,3、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1)是糖磷脂酰肌醇(GPI)连接的蛋白,GPI位于细胞膜的外小页。许多细胞表面的受体、酶、细胞粘着分子和引起羊瘙
8、痒病的PrPC属这类蛋白。(2)与插入质膜内小页的长碳氢链结合,如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的 和亚基。,二、膜的结构模型及特点,(一)结构模型 有关膜结构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1890年,Overton提出了脂肪栅膜结构;1925年,Gorter等根据Langmuir利用水盘展脂单层的技术,提出了脂双层结构;直到1935年才认识到膜蛋白的存在,并提出了膜脂和膜蛋白结构模型,1、片层结构模型,1935,Danielli 等通过测定甘油三酯在水中的表面张力,并与细胞表面张力相比较,提出了双分子片层模型或三明治模型。要点:(1)膜骨架为脂双层;(2)脂双层内外都有一层极薄的蛋白;(3)蛋白质为非折
9、叠的完全伸展的肽链;(4)膜上有孔,表面也为蛋白质覆盖。,2、单位膜结构模型,1959年,Robertson通过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膜类似铁轨,呈暗-明-暗结构。总厚度7.5nm,中间层3.5nm,内外两层各2nm,并推测暗层为蛋白质,透明层为脂,并建议将这种结构称为单位膜。要点:(1)蛋白质为单层折叠片状,多为糖蛋白;(2)膜两侧蛋白质分布不对称。,3、流动镶嵌模型,1966年,Singer和Nicolson提出。要点:(1)蛋白质不是伸展的片层,而是以折叠的球形镶嵌在脂双层中,呈不对称分布;(2)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是封闭的板块结构,以适应细胞各种功能的需要。,(二)膜的不对称性,1、膜脂
10、的不对称性:是指在膜的两侧各类脂的含量不同。糖脂的分布呈完全不对称,只分布于膜的外小页。,哺乳动物细胞质膜中存在的四种主要磷脂.其中三种是甘油的衍生物,另一种是鞘氨醇的衍生物。黄色是磷酯酰乙醇胺,绿色是磷酯酰丝氨酸,红色是磷酯酰胆碱,棕色是鞘磷脂。,人红血细胞脂双层中磷脂和糖脂的不对称分布:黄色:磷酯酰乙醇胺,绿色:磷酯酰丝氨酸,红色:磷酯酰胆碱,棕色:鞘磷脂。兰色的六角形:糖脂。胆固醇一般认为在脂双层中均等分布。,2、膜蛋白的不对称性,膜蛋白的分布是绝对不对称的,一方面,在膜内外两侧,蛋白分布的数量不一样,同时,每种膜蛋白在膜内都有特定的排布方向。,(三)膜的流动性,1、膜流动性的表现形式A
11、、膜脂的运动 脂的流动是造成膜流动的主要原因,膜脂的运动主要有3种方式:(1)侧向扩散(lateral diffusion)(2)旋转(rotation)(3)翻转扩散(transverse diffusion),B、膜蛋白的运动,(1)随机移动:在整个膜上随机移动;(2)定向移动:从膜的一端向另一端定向移动;(3)局部扩散:在局部位置作旋转扩散和侧向扩散。,2、膜流动性的研究方法,(1)人鼠细胞融合实验,(2)荧光漂白恢复技术(FRAP),(3)细胞的成斑成帽反应,3、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A、影响膜脂流动的因素:(1)温度:影响膜脂的相变;(2)脂肪链的长度;(3)脂肪酸的饱和度;(4)胆固
12、醇含量。,Influence of cis-double bonds in hydrocarbon chains.The double bonds make it more difficult to pack the chains together and therefore make the lipid bilayer more difficult to freeze.,B、限制蛋白质运动的因素,(1)质膜下的细胞骨架与膜蛋白结合限制蛋白质的移动;(2)细胞外基质的成分与膜蛋白结合限制了膜蛋白的移动;(3)细胞间的蛋白质相互作用限制了蛋白质移动;,限制细胞膜中蛋白质侧向运动的四种方式:(A)
13、蛋白质自身能够组成大的聚合物;(B)蛋白质与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结合;(C)蛋白质与细胞骨架结合;(D)蛋白质同相邻细胞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连接也限制蛋白质的流动,三、细胞膜的功能,1.界膜与渗透屏障。2.使细胞内区室化及功能定位。3.为物质运输提供通道,并进行调节。4.含细胞外信号受体,并进行信号转导。5.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四、膜骨架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主要包括:膜骨架、鞭毛和纤毛、微绒毛及细胞的变形足等等,分别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细胞的物质交换等功能有关。,(一)膜骨架,人红血细胞是研究膜结构和膜骨架理想材料,1、红细胞血影,红细胞分离低渗溶液红细胞吸水膨胀
14、红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质膜重排封闭没有任何内容物的红细胞(血影),2、红细胞的特性,寿命120d,一生行程500km,并要穿过直径小于自身直径一半的脾窦,经受各种瓣膜涡流的冲击。,3、红细胞膜骨架,红细胞质膜内侧一种特殊结构,是由膜蛋白与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4、红细胞膜蛋白与膜骨架,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红细胞膜中约有15种蛋白质,参与膜骨架形成的蛋白有:(1)血影蛋白(spectrin);(2)血型糖蛋白 A(glycophorin A);(3)带3蛋白(band 3 protein);(4)锚定蛋白(ankyrin);(5)带4.1蛋白;(6)肌动蛋白(actin);,血影蛋
15、白是膜骨架的基本成分,在红细胞膜中是以四聚体形式存在,每个四聚体又是由两个二聚体组成,每个二聚体进一步又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a链 and b链组成。b链上的磷酸基团是二聚体相互结合组成四聚体的部位。,5、膜骨架的形成,分三步:(1)四聚体血影蛋白在带4.1蛋白的帮助下与肌动蛋白寡聚体结合组成膜骨架的基本网络;(2)带4.1蛋白以静电稳定地同血型蛋白结合;(3)锚定蛋白与带3蛋白及血影蛋白相互作用,将骨架蛋白锚定在质膜上。,(二)微绒毛(microvilli),动物细胞表面伸出的细长指状突起,直径约0.1m。长度因细胞不同。微绒毛的内芯由肌动蛋白丝束组成,蛋白丝间由微绒毛蛋白和丝束蛋白横桥相连。肌
16、动蛋白丝束与质膜间有侧臂(含myosin I和钙调蛋白)相连,将肌动蛋白丝束固定。,微绒毛的存在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同外环境的物质交换。小肠上的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扩大了30倍,大大有利于大量吸收营养物质。,糖萼与微绒毛,(三)皱褶,某些细胞表面的扁形突起,称皱褶或片足。皱褶形态上不同于微绒毛,宽而扁,高几微米。巨噬细胞表面普遍存在这种结构,与吞噬颗粒物质有关。,巨噬细胞表面的皱褶,(四)内褶,是质膜由细胞表面内陷形成的结构,同样具有扩大了细胞表面积的作用。常见于液体和离子交换活动比较旺盛的细胞。,内褶,(五)纤毛(cilium)和鞭毛(flagellium),在发生和结构上并没有
17、差别,都来源于中心粒,均由9+2微管构成。有的细胞靠纤毛(草履虫)或鞭毛(精子)在液体中穿行;有的细胞(动物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是推动物质越过细胞表面,进行物质运送。,昆虫精子鞭毛横切(9+2微管结构),第二节 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细胞外被(cell coat),又称糖萼(glycocalyx)或糖被,曾用以指细胞质膜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但外被中的糖都与蛋白质或脂组成糖蛋白或糖脂,是细胞膜的正常结构部分。,糖被,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存在于细胞外的、由细胞自身分泌的大分子物质构成的网络结构。细胞外基质将细胞粘连在一起形成组织,同时形成一个巨大的细胞
18、外网架结构,在组织内起支撑作用;并通过信号转导系统影响细胞的形状、代谢、功能、迁移、增殖和分化。,细胞外基质的大分子物质种类繁多,大致可分四类:(1)胶原;(2)非胶原糖蛋白:纤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3)糖氨聚糖与蛋白聚糖;(4)弹性蛋白,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形状、大小的比较.绿色为蛋白质;红色为糖胺聚糖。,一、胶原(collagen),是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约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30以上。遍布体内各种组织,是细胞外基质中最重要的水不溶性纤维,是细胞外基质的骨架。可由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及某些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成纤维细胞周围的胶原纤维,1、种类和结构,
19、已发现的胶原有20余种,由不同基因编码,具不同的化学结构及免疫学特性。、及型胶原为有横纹的纤维形。胶原的基本结构是原胶原,原胶原是由三条肽链形成三股螺旋。,胶原的结构(左模式图,右电镜照片),型胶原的原胶原由二条1链及一条2链构成。每条链均含重复的Gly-X-Y序列。X常为Pro(脯氨酸),Y常为羟脯氨酸或羟赖氨酸残基。重复的Gly-X-Y序列使链卷曲为左手螺旋,每圈含3个氨基酸残基。三股这样的螺旋再相互盘绕成右手超螺旋,即原胶原。,典型胶原分子的结构.(A)胶原氨基酸链的模型,每个球代表一个氨基酸。链中含约1000个氨基酸,并呈左手螺旋排列,每个螺旋包括3个氨基酸残基,并且3个氨基酸中含1个
20、甘氨酸。所以胶原的氨基酸序列是由重复的 Gly-X-Y 序列构成。X通常为脯氨酸,Y通常为羟脯氨酸。(B)胶原分子的模型,图示胶原是由3条a链相互缠绕形成的3股螺旋。,2、胶原的合成与装配,胶原蛋白先在RER上合成,称前链,其两端各具一段不含Gly-X-Y序列的前肽。3条前链的C端前肽借二硫键形成链间交联,使3条前链“对齐”排列。再从C端向N端形成三股螺旋结构。前肽部分呈非螺旋卷曲。带前肽的三股螺旋分子称原胶原(procollagen)。,前链在形成三股螺旋前,脯氨酸及赖氨酸残基需进行羟基化修饰。脯氨酸的羟化需脯氨酰-4羟化酶及脯氨酰-3羟化酶催化。Vc是两种酶的辅助因子。Vc缺乏使脯氨酸不能
21、羟化,不能形成原胶原,致非羟化的前链降解。膳食中缺乏维生素C可导致血管、肌腱、皮肤变脆,易出血,称坏血病。,原胶原在高尔基体被修饰后以膜泡形式分泌到细胞外。在细胞外,原胶原被两种专一性的水解酶切除N端和C端前肽,再通过侧向共价交联,相互呈阶梯式排列,聚合成胶原纤维。胶原纤维中的交联键是由侧向相邻的赖氨酸或羟赖氨酸残基氧化后所产生的两个醛基间进行缩合而形成的。,The cross-links are formed in several steps.First,certain lysine and hydroxylysine residues are deaminated by the extra
22、cellular enzyme lysyl oxidase to yield highly reactive aldehyde groups.The aldehydes then react spontaneously to form covalent bonds with each other or with other lysine or hydroxylysine residues.Most of the cross-links form between the short nonhelical segments at each end of the collagen molecules
23、.,由原胶原装配成原纤维时,原胶原蛋白呈1/4交替平行排列,一个原胶原分子的头部与下一个原胶原分子的尾部有一个小的间隔。电镜下可见67nm的横纹。,由于成熟胶原的肽链不含前肽,不能再“对齐”排列,胶原变性后不能自然复性重新形成三股螺旋。,原胶原是可溶性蛋白,经共价交联后成为具有抗张强度的不溶性胶原。胚胎及新生儿的胶原因缺乏分子间的交联而易于抽提。随年龄增长,交联日益增多,皮肤、血管及各种组织变得僵硬,成为老化的一个重要特征。,3、胶原的分布与功能,型胶原分布最广泛,存在于皮肤、肌腱、韧带和骨中,常形成粗的纤维束,具很强的抗张强度。型胶原主要存在于软骨中;型胶原形成微细的纤维网,广泛分布于伸展性
24、强的组织(结缔组织);型胶原形成二维网格样的结构,是基膜的主要成分和支架。,二、糖胺聚糖与蛋白聚糖,1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GAG是由重复二糖单位构成的无分枝长链多糖。二糖单位常由氨基已糖(氨基葡萄糖或氨基半乳糖)和糖醛酸组成。硫酸角质素中糖醛酸由半乳糖代替。糖胺聚糖依糖基的组成、连接方式、硫酸化程度及位置可分6种: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乙酰肝素、肝素、硫酸角质素。,左,蛋白聚糖;中蛋白聚糖多聚体;右,糖胺聚糖,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唯一不发生硫酸化的氨基聚糖。在胚胎发育中起有重要作用。分子全部由葡萄糖醛酸及乙酰氨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PPT文档 最新 第四 细胞膜 细胞 表面 PPT 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