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三章肿瘤多因素多步骤发病机制PPT文档.ppt
《最新第三章肿瘤多因素多步骤发病机制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三章肿瘤多因素多步骤发病机制PPT文档.ppt(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肿瘤病因中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2、掌握肿瘤发病的多阶段理论3、熟悉肿瘤发生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与遗 传因素间的相互作用4、了解肿瘤病因的研究进展,肿瘤的发生、发展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 作用,呈现多阶段、多步骤变化特征的病 理过程肿瘤的恶性表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经 过长期演化最终导致的,获得性的环境因素 体细胞基因组的突变 遗传性突变 化学致癌物(基因因素)电离辐射 激活促进生长的 灭活肿瘤 生物致癌因素 癌基因 抑制基因(病毒、HP、寄生虫)改变了的基因产物的表达 和调节性基因产物的丧失 多克隆性增生 附加 突变 转化和 恶性肿瘤 单克隆性增生 演进过程 附加 突变 异质性
2、,第一节 环境致癌因素一、化学致癌因素1775年,Percivall Pott发现童年时当过烟囱清 扫工的男性患阴囊癌的比例增高100年之后,Volkman和Bell观察到与石蜡油和煤 焦油接触的工人易患皮肤癌此外,德国科学家Rehn报道接触苯胺的工人能发 生泌尿道膀胱肿瘤,1915年,Yamagiwa和Ichikawa反复用煤焦油涂擦兔 耳成功地诱发了皮肤癌,Cook等,相继证明多种化学致癌物与动物肿瘤有关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新的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与日俱增,近几年来,通过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研究证实,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 学物质已达2000余种,其中有些可
3、能与人类肿瘤的形 成有关。,(一)化学致癌物的分类按作用方式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1、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是指这类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体内细胞直接作用,不需代谢就能诱导正常细胞癌变的化学致癌物。特点:(1)致癌力较强(2)致癌作用快速如:各种致癌性烷化剂、亚硝酰胺类致癌物等。,是指这类化学物质进入体后需经体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化,变成化学性质活泼的形式方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致癌物。广泛存在于外界环境 常见的有多环芳烃、芳香胺类、亚硝胺及真菌毒素等。,2、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3、促癌物:或称肿瘤促进剂(tumor promo
4、ting agent)单独作用于机体内无致癌作用,但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常见的促癌物有巴豆油(佛波醇二酯)、糖精及苯巴比妥(PB)等。,根据化学致癌物与人类肿瘤的关系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1、肯定致癌物 是指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并且临床医师和科学工作者都承认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的化学致癌物。2、可疑致癌物 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与发癌率相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但结果不恒定,此外,这类致癌物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3、潜在致癌物 一般在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证明对人具有致癌性。,表3-1与人类肿瘤有关的部分致癌物,(
5、二)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一般将未经代谢活化、不活泼的间接致癌物称为前致癌物(precarcinogen)经过体内代谢转变为化学性质活泼,寿命极短的致癌物称为近致癌物(proximate carcinogen)。近致癌物进一步转变为带正电荷的亲电子物质,称为终致癌物(ultimate carcinogen)。前致癌物 近致癌物 终致癌物Precarcinogens proximate carcinogens ultimate carcinogens,终致癌物与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共价 结合而导致它们的损伤,从而引起细胞癌变其中DNA是终致癌物攻击的主要目标终致癌物与DNA结合导致D
6、NA的化学修饰,形成致 癌物-DNA加合物,在间接致癌物的代谢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的酶类,其中最重要的活化酶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包括 细胞色素P450和P448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基因多 态性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已逐步成为肿瘤分子流行病 学研究的热点细胞色素P450是一个超基因家族哺乳动物中,至少可分成10个家族,包括100多个 基因,CYPs表型和基因型的遗传多态性决定了不同个体 对不同致癌物代谢的差异性和肿瘤的易感性细胞色素P450主要存在于内分泌组织、平滑肌组 织、肝、肾、肺、脑及脂肪组织中的滑面内质网 上,在线粒体中也可检测出它的活性,CYP45
7、0催化前致癌物 终致癌物 细胞内生 致癌或致突变物大分子 水解产物排出体外,(三)DNA加合物的形成终致癌物与DNA结合导致DNA的化学修饰(chemical modification),构成致癌物-DNA加合物 DNA是终致癌物攻击的主要目标致癌物与DNA的结合有非共价键及共价键两种方式,DNA加合物形成后可以造成多种形式的DNA损伤,如 碱基替代、缺失、插入、颠换等如: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可导致碱基烷化 双功能烷化剂可导致DNA交联 亚硝胺类致癌物可引起DNA单链、双链断裂这些损伤则进一步造成移码突变、点突变,使DNA 复制时发生碱基配对错误DNA单链或双链的断裂及交联损伤则影响D
8、NA复制与 转录,从而形成体细胞恶变的分子基础,化学致癌物亦可与线粒体DNA交互作用,形成致癌物修饰的线粒体DNA可能与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离子内环境 失衡等有关,DNA加合物在生物监测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检测加合物的水平可作为人体暴露致癌物 的标志,检测方法免疫法荧光法32P-后标记法:灵敏度高,为测定DNA加合物 的最主要的方法具体请参考,冯峰,等.DNA加合物检测,化学进展,2009;21(2/3):503-513,(四)遗传因素影响对致癌物的敏感性遗传因素对酶体系活性的影响将影响到致癌物的代 谢活化。多环芳烃类化合物(PAH)其体内代谢活化主要由细 胞色素P4501A1(CYP1A1)基因编
9、码的芳香烃羟化 酶(AHH)完成。AHH在组织细胞内的浓度越高,该组织对化学致癌物 3,4-苯并芘的敏感性越强;,体外培养细胞内AHH酶活性越高,芳香烃类化学致癌 物就越容易引起这种细胞的恶性转化。CYP1A1有两个多态位点,研究表明:MspI多态突变 型纯合子和Ile/Val多态的Val/Val型增高酶的活性,为肺癌的高危险因素之一,被称为肺癌易感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是一类多功能的二聚蛋 白家族,主要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体内 各种潜在毒性化学药物的结合反应,使其失去DNA 结合活性。GSTM1、GSTT1、GSTP1基因的突变和缺失,使其 表达产物GST酶的解毒功能
10、降低甚至缺如,从而 增加患癌风险。,(五)化学致癌物诱发的肿瘤与特定的基因改变有关 细胞癌基因 激活化学致癌物 抑癌基因 灭活表现为特定的基因位点改变化学致癌物类型有关,或与肿瘤类型有关。如烷化剂引起GA碱基置换,苯并芘引起GT改变;在人肺癌K-Ras基因常见G-T的改变,而结肠癌中K-Ras基因则常呈GA变化,在人结肠癌中p53主要的突变类型为GA在原发性肝癌中却主要是密码子249中的GT转换,这种特定位点的改变主要见于我国或南非肝癌病人,被认为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有关。,过量饮酒已确定为上呼吸道、消化道、乳腺和大肠 等癌的危险因素。乙醛是乙醇代谢的终致癌物。乙醛在体内积累的乙醇脱氢酶与乙醛脱
11、氢酶的等位 基因型ADH2(1)、ADH3(1)和ALDH(2)可增加 个体对此类乙醇相关癌的易感性遗传因素的差异造成的对致癌物代谢活化的差异将 影响宿主对致癌物的敏感性致癌物的多样性及代谢体系的差异最终又决定了机 体对某一类致癌物高度易感,而对另一类的致癌物 表现出相对的抗性,(六)化学致癌物的累积和协同效应累积作用(summation effect):指两种或多种致癌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其复合效应等于单独作用之和。协同效应(synergistic effect):两种化学物同时进入机体后,其所产生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七)常见的化学致癌物1、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12、 存在于石油、煤焦油、煤烟、沥青以及汽油、天然 气、煤等燃烧过程中,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成分之一这类含苯环的化学致癌物,致癌作用强,小剂量应 用就能引起局部组织细胞的恶变致癌性特别强的有3,4-苯并芘;1,2,5,6-双苯并 芘,3-甲基胆蒽及9,10-二甲基苯蒽等。,3,4-苯并芘是煤焦油的主要致癌成分,还可由于有机物的燃烧 而产生,它存在于工厂排出的煤烟,烟草点燃后的 烟雾中。近几年肺癌发病率日益增加,公认与吸烟与城市大 气污染有密切关系。烟熏和烧烤的鱼、肉等食品也含有较高的3,4-苯 并芘,据调查与胃癌发病率较高有一定关系。在肝经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系统氧化成环氧化物,后者以其亲电子基团(
13、不饱和的C-C键)与核酸分 子共价键结合而引起突变。,2、芳香胺类是一类含有苯环与氮原子的化学致癌物主要存在于各种着色剂、除草剂、防氧化剂、人工合成染料中。致癌物有-萘胺、联苯胺、4-氨基联苯等与印染工人和橡胶工人的膀胱癌发生率高有关。许多染发剂即为此类物质,有致突变性,引起美发师和消费者增加患癌(如白血病)的风险。,3、氨基偶氮染料 有奶油黄和猩红,前者是食品工业中常用其将人 工奶油染成黄色两类化学致癌物主要在肝脏代谢,长期饲喂大白 鼠可引起肝癌。其他如金胺、品红等均可经口或皮肤吸收,进人 人体,经代谢后由肾脏排出而致膀胱癌,4、亚硝基化合物 能溶于水和脂肪中,具有使DNA烷化的作用,有较
14、强烈致癌作用可分为亚硝酰胺、亚硝基氨基酸和亚硝胺等普遍存在于空气、水、香烟烟雾和食物中,在变 质的蔬菜和食物中含量更高实验证明,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可在胃内的酸性环 境中合成亚硝胺,亚硝胺类化合物致癌作用有以下特点:致癌谱广,许多亚硝胺类化合物既溶于水又溶于 脂肪,说明这些化合物在体内分布范围广,可引 起不同器官的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食管 癌、肺癌、鼻咽癌等致癌性强,致癌剂量远小于芳香胺及偶氮染料,动物实验证明多次小剂量或一次大剂量的冲击均 可致癌致癌作用可通过胎盘影响子代不同结构的亚硝胺有特异的器官亲和性,如二甲 基亚硝胺引起肝癌,不对称的亚硝胺常诱发食管 癌等,流行病学调查证明,我国河南林
15、县的食管癌高发 与食物或水中亚硝胺高含量有关。亚硝胺在体内经过羟化作用而活化,形成有很强 反应性的烷化碳离子而致癌。某些药物底物如哌嗪、吗福林在胃内也容易亚硝 基化产生亚硝胺。,5、真菌毒素 目前已知有数十种真菌毒素具有致癌性,研究最多 的是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l)黄曲霉毒素B1广泛存在于高温潮湿地区霉变食品 中,尤以霉变的花生、玉米及谷类含量最多致癌性很强,比奶油黄大9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 大75倍,而且化学性质很稳定,不易被加热分解,煮熟后食入仍有活性化学结构为异环芳烃,通过肝细胞内的混合功能氧 化酶氧化成环氧化物而致突变。主要诱发肝细胞癌。,我国和南非肝癌高发地区的调
16、查都显示黄曲霉毒 素B1在谷物中的污染水平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 系。值得提出的是这些地区同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黄曲霉素B1的致癌作用是使肿瘤抑制基因P53发生 点突变而失去活性,而HBV感染所致的肝细胞慢性 损伤和由此引起的肝细胞持续增生为黄曲霉素B1 的致癌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HBV感染与黄曲霉毒素B1污染之间的协同作用和肝 癌发生的关系,尚待进行深入探讨,二、物理致癌因素 人类对物理致癌物的研究历史已有100多年1879年Harting和Hesse就发现电离辐射与肺癌发 生有关;1902年发现X-射线管生产工人好发手部皮肤癌居里夫人母女均因为长期接触发射性镭而死于白 血病
17、。,物理性致癌因素的范围很广,主要是电离辐射和 紫外线,热辐射、慢性炎症刺激、创伤和异物则 可能与促癌有关。,电离辐射包括短波和高频为特征的电磁波的辐射以 及电子、质子、中子、粒子的辐射。能量大的射线穿透力强,多引发中胚层组织肿瘤(肉瘤、白血病);能量小的射线(如-射线)穿 透力弱,主要诱发皮肤癌。长期接触X射线及镭、铀、钴、氡、锶等放射性同 位素可引起恶性肿瘤。X射线照射动物可诱发皮肤、骨及造血组织的恶性 肿瘤。,(一)电离辐射,用深部X射线照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经过 10-20年后有一小部分人可发生白血病或其他恶性 肿瘤。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可引起患者发生白血病,所以 电离辐射也是
18、引起医源性肿瘤的重要因素。日本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幸存的居民,白血病 的发病率很高;,开采放射性物质(钴、铀、氡或其它放射性粉尘)的 矿工肺癌发生率明显较高;1979年,美国三哩岛压水堆核电站事故,以及1986 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沸水堆核电站事故都导致大量 放射物质外泄,除了引起不少人因急性放射病死亡 外,目前受害人群中癌症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7倍,电离辐射对生物靶损伤的机理主要是产生电离,形成自由基,破坏正常分子结构而使生物靶受伤DNA是电离辐射的重要生物靶,电离辐射对DNA的 损害主要是单链断裂及碱基结构改变,尤其是嘧 啶碱基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较高,腺嘌呤脱氨降 解为次黄嘌呤,胞嘧啶脱氨降
19、解为尿嘧啶。,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断裂,在细胞水平以染色体 断裂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多种染色体畸变方 式,如重复、互换、倒位、易位等,直接影响结 构基因在基因组内的正常排列,或造成基因片段 的丢失或重排,甚至可能改变基因的调控机制。对电离辐射所致的分子事件研究还进一步证明,它能诱导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如c-Jun、TNF-、FGF、PDGF;还能活化PDGF、PKC以及原癌基 因c-Myc、K-Ras等。,影响辐射致癌因素:器官敏感性、性别、年龄、遗传敏感性、吸烟、医疗照射方式。与辐射有关的肿瘤:白血病、乳腺癌、甲状腺肿瘤、肺癌、骨肿瘤、皮肤癌、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二)紫外线 属于太阳辐射
20、出的天然性电磁波,也可人工产生。一般将其分为UVA(320400nm)、UVB(290320nm)、UVC(240290nm)。人们的皮肤长期受到强烈的太阳光中紫外线照射后,起初皮肤干燥、脱屑、形成黑斑、皮肤萎缩,接着过度角化,进而形成乳头状瘤,并可能发展为皮肤癌。白种人或照射后色素不增加的有色人种最易发生。,UVA 主要通过其他分子产生活性氧等游离基间接损 伤DNA中的单个碱基,而UVB和UVC则直接被DNA分子 吸收,其作用机制与DNA中形成嘧啶二聚体有关。细胞内DNA吸收光子后,使其中相邻的两个嘧啶连接 形成嘧啶二聚体,二聚体又形成环丁烷,从而破坏 了DNA双螺旋中二聚体所在处磷酸二酯骨
21、架,妨碍了 DNA复制。,正常人发生损害后,由于细胞内有正常的DNA修复系统可得以修复,皮肤癌发生少见,但在着色性干皮病病人,由于其先天性缺乏切除嘧啶二聚体的DNA修复酶类,从而无法有效地清除这种二聚体,导致基因结构改变,DNA复制错误,皮肤癌发生率很高。,附:着色性干皮病(xroderma pigmentosa,XP)XP与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一样,属DNA修复缺 陷所致的遗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遗传异质性本病的主要特征是皮肤光敏和早发性肉瘤,初期表 现为皮肤病症状,如光敏、雀斑、角化、毛细血管 扩张、皮肤癌(黑素瘤、鳞癌或基底细胞癌),(三)热辐射 克什米尔人冬季习
22、惯用怀炉取暖,有时在腹部引 起“怀炉癌”我国西北地区居民冬季烧火取暖,有时臀部皮肤 发生癌变形成所谓“炕癌”。在烧伤瘢痕的基础上易发生“瘢痕癌”有人将烧伤后的皮肤组织进行干蒸馏,找到了致 癌性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并认为与烧伤后的致癌 作用有关。,(四)慢性炎症刺激 慢性皮肤溃疡,慢性胃溃疡,结石引起的慢性胆 囊炎,慢性子宫颈炎等病有时可发生癌变其机制是慢性炎症时产生的细胞生长因子刺激细 胞增生,在此基础上DNA易发生突变引起肿瘤。因损伤形成的尖锐牙齿,或不合适的假牙托的长 期摩擦,可能引起舌癌或颊粘膜癌。,(五)创伤 临床上有些肿瘤,如骨肉瘤、睾丸肿瘤、脑瘤等患者常述有外伤史,但两者属于偶合或有
23、一定因果联系尚需具体分析。小鼠子宫颈的人工创伤有促进化学致癌物质诱发子宫颈癌的作用,而单独局部创伤不能诱发子宫颈癌。因此创伤至多只是一种促癌因素。,(六)异物 石棉是一组自然形成的水份矿物硅酸盐的商业名称,能结晶成纤维状。细长的石棉纤维更具致癌性,具有致癌作用的石棉纤维长度一般大于8m,直径小于1.5m。长度:直径3:1。,与石棉暴露有关的恶性疾病中,肺癌最为常见,其次是间皮瘤,胃肠道、肾脏、胰腺、食管和结肠的肿瘤也有增加,间皮瘤是纤维特别是石棉纤维导致的特殊肿瘤。1986年,我国政府将暴露于石棉而发生间皮瘤和肺癌定为职业性肿瘤。,石棉导致细胞恶性增殖的机制主要是石棉纤维中 的铁离子产生的氧自
24、由基导致DNA的损伤石棉纤维对靶细胞的直接促分裂作用和石棉激活 炎症细胞及其他肺部细胞并促进释放细胞因子进 而导致组织损伤和细胞恶性增殖重度暴露于石棉纤维的工人,其胸膜间皮瘤的发 生率可达23,潜伏期一般为20年,动物实验证明,植入动物体内的异物,如塑料、金属片,玻璃纤维等,可以诱发各种肉瘤。人类对于异物刺激有较大的耐受性,虽然尚无植 入塑料和金属致癌的报道,但已有人工乳房(有 机硅橡胶制成)与乳腺癌有关的报告。,三、生物致癌因素(一)病毒凡能引起人或动物肿瘤发生或体外能使正常细胞转化为恶性的病毒统称为致瘤病毒其作用特点是:肿瘤病毒核酸,可进行复制和遗传,产生子代病 毒,继续发挥致癌作用肿瘤病
25、毒对动物和人类具有感染性,有些肿瘤病 毒对某些细胞有特异的亲嗜性,产生不同的疾病 并诱发肿瘤肿瘤病毒的核酸可整合到宿主细胞DNA链上,通过 不同的机制,使细胞发生恶变有些肿瘤病毒基因组中有特殊的核苷酸序列,即 病毒癌基因或转化基因,编码转化蛋白,使细胞 发生转化恶变,已有许多实验证据表明某些病毒确实与人类某些恶性肿瘤有关。1908年,Ellermann及Bang用无细胞的滤液首次证实病 毒与恶性肿瘤有病因学上的关系;1911年,Rous用滤液成功地诱发了鸡的肉瘤。1933年,Shope将病毒所致的野兔乳头状瘤进行皮下移 植实验,发生浸润性鳞癌;1934年,Lucke观察到可以通过冻干的无细胞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第三 肿瘤 因素 步骤 发病 机制 PPT 文档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