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4章噬菌体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PPT文档.ppt
《最新第4章噬菌体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4章噬菌体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PPT文档.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因其能使细菌裂解,故称为噬菌体。,第四章 噬 菌 体,噬 菌 体 的 特 点,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分布广泛;与细菌的变异密切相关;噬菌体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寄居于易感宿主菌体内,,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其基本形态有蝌蚪形、微球形和细杆形三种;大多数呈蝌蚪形。,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结构: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核酸类型:为DNA或RNA,大多数DNA噬菌体的DNA为线状双链;噬菌体具有抗原性;抵抗力:比一般
2、细菌繁殖体强。,噬 菌 体 的 增 殖,()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敏感细菌中增殖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完成吸附、穿入、生物合成、装配、成熟与释放等过程,称为复制周期或溶菌周期,完成一个复制日期约需1525min。,(二)温和性噬菌体 有些噬菌体感染敏感菌后不增殖子代噬菌体,而是将噬菌体的基因整合于细菌染色体中,成为细菌DNA的一部分。等细菌分裂时,噬菌体基因随同分裂传至两个子代细菌中,这种随着细菌分裂而传代的状态称为溶原状态。形成溶原状态的噬菌体称为溶原性噬菌体或温和性噬菌体。整合在细菌DNA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
3、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而毒性噬菌体只有一个溶菌性周期。溶原性转换: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机理,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噬菌体与宿主菌的关系具有高度特异性,即一种噬菌体只能裂解一种和它相应的细菌,故可用于未知细菌的鉴定和分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噬菌体基因数量少,结构比细菌和高等细胞简单得多,且易获得大量的突变体。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但由于噬菌体过于专一,限制了噬菌体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噬菌体的应用,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子代与亲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具有相似性,能代代相传。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
4、亲代之间出现差异则称为变异。,变 异,遗传性变异(基因型变异)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如基因突变或重组,不可逆,可遗传给后代。非遗传性变异(表型变异)环境改变导致,基因结构未发生变异,可逆,不可遗传。,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一、形态与结构的变异,3-6%NaCI鼠疫杆菌多形态性(衰残型)。琼脂培基,一、形态与结构的变异,青霉素、溶菌酶正常形态细菌 L型变异 抗体或补体(部分或完全失去胞壁),一、形态与结构的变异,特殊结构的变异 42-43炭疽杆菌 失去形成芽胞能力,毒性降低 10-20天 变形杆菌(H)1%石炭酸(O)迁徙生长 单个菌落,二、毒 力
5、 的 变 异,细菌的毒力变异表现为毒力的减弱或增强 毒力减弱 卡介苗(BCG)毒力增强 白喉棒状杆菌,三、耐 药 性 变 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可由敏感变成耐药耐药菌株 赖药菌株 多重耐药性菌株,菌落变异,在陈旧培养基中长期培养光滑型菌落 粗糙型菌落 S 或在有免疫力的人体内 R,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一、细 菌 染 色 体 dsDNA,3.25106 bp 复制快:105 bp/min 无组蛋白,无内含子,为连续基因 单倍体:突变后更易表现,二、质 粒 DNA F(fertility)因子 R((resistance)因子 细菌素质粒 毒力质粒(virulence)或VI质粒,,质
6、粒DNA的基本特征,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质粒基因编码的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质粒转移性。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三、转 座 因 子 转座因子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一段特异核苷酸序列片段,它可在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组的位置,能从一个基因用移到另一个基因组中。,转座因子:IS(insertion sequence):750-1550 bp 两端重复序列,与插入有关 中心序列有转位酶基因,Tn(transposon):200025000 bp 两端为IS 中心序列有与转位无关基因 如:毒素基因、耐药基因等,整合子(integron,In):
7、定位于细菌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上基本结构:两端为保守末端,中间为可变区,含一个或多个基因盒整合子含有3个功能元件:重组位点;整合酶基因;启动子通过转座子或接合性质粒,使多种耐药基因在细菌中进行水平传播,四、整合子,五、噬菌体,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一、突 变 突变是指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遗传型变异 自发突变诱发突变 碱基置换 移码,二、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基因转移中提供DNA的细菌为供体菌,而接受DNA的细菌为受体菌。外源性遗传物质:供体菌染色体DNA,质粒DNA及噬菌体基因等。,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
8、得供体菌某些特性。两个不同性状的细菌之间通过遗传物质的转移和重组,可以发生遗传变异。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有接合、转化、转导和转换等方式。,1.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转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2.接合(conjugation),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能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非接合性质粒。,接触:细胞质沟通转移:F质粒进入F菌,1分钟完成复制:F菌转为F菌,F质粒(fertility factor,致育因子),高频重组菌株(high fre
9、quency recombinant Hfr):F质粒与染色体整合,具有结合和转移功能,细菌染色体转移频率高,称之Hfr。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性状;F质粒转移频率低。,R质粒 耐药传递因子:编码性菌毛 r决定因子:耐药,是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是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转导的DNA可是供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局限性转导(转导的DNA只限供菌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3.转导(transduction),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
10、on),4.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彼此融合的过程。原生质体融合后,二个完整的染色体合在一起形成二倍体。融合的二倍体细胞寿命很短,但此期间可获得具有亲代细胞许多特异性的重组体。是一种有价值的实验工具。,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应用,在疾病的诊断及预防中的应用 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细菌耐药性变异与抗感染治疗,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一、抗菌药物概念 1.抗菌药物 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噬菌体 细菌 遗传 变异 耐药性 PPT 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6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