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生理文档资料.ppt
《神经系统生理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生理文档资料.ppt(2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neuron)胞体(soma)树突(dentrite)突起 轴突(axon,nerve fiber),第一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元的不同形态,受体部位,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位,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引起递质释放的部位,功能:接受、整合、传递信息。分类:传入N元(感觉N元)-传入纤维 中间N元(联络N元)传出N元(运动N元)-传出纤维,1.神经纤维的分类 根据有无髓鞘分类 有髓神经(myelinated)无髓神经(unmyelinated)根据电生理学特性分类 按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和后电位差异,分为A、B、C三类 根据纤维的直径分为、类 通常将用于传出纤维
2、,而用于传入纤维。,(二)神经纤维(nerve fiber,Nf),类别 来源纤维 传导速度(m/s)A类(有髓)初级肌梭传入纤维,70120 支配梭外肌传出纤维 皮肤触、压觉传入纤维 3070 支配梭内肌的传出纤维 1530 皮肤痛、温觉传入纤维 1230B类(有髓)植物神经节前纤维 315C类(无髓)植物神经节后纤维 0.72.3 后根中痛觉传入纤维 0.62.0,神经纤维分类(电生理学特性),类别 来源纤维 直径(m)传导速度(ms)肌梭及健器官的 1222 70120 传入纤维 皮肤的机械感受 512 2570 器传入纤维(触、压和振动感 受器传入纤维)皮肤痛、温觉传入 2 5 10
3、25 纤维,肌肉的深部 压觉传入纤维 无髓的痛觉纤维、0.11.3 1 温度、机械感受器 传入纤维,神经纤维分类(直径),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传导的机制 无髓纤维:局部电流 有髓纤维:跳跃传导,(2)传导兴奋的速度 直径 传导速度(m/s)6直径(m)髓鞘 温度,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传导性(4)相对不疲劳性,(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概念:通过轴浆流动,实现胞体和轴突 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交换的过程。信息传递 生理意义 反馈调节,形 式 流速与方向 运输的物质的与意义 顺向快速 快(410mm/d
4、)将具有膜的细胞器如含运输 由胞体到轴突末梢 递质的囊泡、分泌颗粒 等运输到神经末梢。顺向慢速 慢(1-12 mm/d)将胞体合成的蛋白质所构成运输 由胞体到轴突末梢 的微丝、微管等结构不断向 前延伸,并运输轴浆中其它 的可溶性成分。逆向轴浆 约为205 mm/d 运输物质尚不详,可能与运输 由轴突末梢胞体 反馈控制胞体蛋白质合成 有关。,1、神经的营养性作用(neurotrophic action)神经纤维末梢经常释放一些营养性因子,可 持续地调节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形态结 构、生化和生理功能)。特点:与神经冲动无关。,(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因子,2、神经营养性因子(neurot
5、rophic factor)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神经胶质细胞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营养性因子,由神经末梢摄取,经逆向运输到胞体,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完整。如NGF、EGF、脑源性生长因子等。,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此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一)经典的突触传递,二、神经元之间功能联系及其机制,1.突触的功能结构,轴-轴型,轴-胞型,轴-树型,2.突触的分类,(1)根据突触的接触部位分:轴突 树突型 轴突 胞体型 轴突 轴突型(2)根据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功能活动的影响:兴奋性突触(excitatory synapse)抑制性突触(inhibitory synaps
6、e),(二)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突触间隙 为突触前后膜间的间隙,宽约20nm,(synaptic 其间有粘多糖和糖蛋白。cleft)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为轴突末梢的膜,厚约7nm,内侧含有致 密突起,它和网格形成囊泡栏栅,作用 是引导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促进 囊泡内含有的递质的释放。,为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另一个神经元 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厚亦为7nm,该处 有能与神经递质相结合的受体。,(三)突触传递的过程(电-化学-电过程),由突触前神经元的生物电变化,通过突触末梢的化学物质释放,最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生物
7、电变化。,突触前突起末梢兴奋(AP),突触前膜去极化,Ca 2+内流,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Na+内流,后膜去极化,Cl-内流,后膜超极化,EPSP,IPSP,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四)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4、突触后电位的分类:(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概念 兴奋性突触前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使 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升 高,这种去极化的局部电位称为EPSP。,概念抑制性突触前末梢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
8、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这种超极化的局部电位称为IPSP。,(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ol,I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阈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5、突触传递的可塑性(6版,P.282)突触的可塑性(plasticity):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1)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突触前末梢在受到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持续达60s。机制:突触前neur
9、ons Ca2+积累,其浓度升高,持续 释放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电位增强。,(2)习惯化和敏感化 习惯化(habituation):指反复给予非伤害性的刺激,突触对该刺激的反应性逐渐减弱或消失的过程。原因:重复刺激Ca2+通道失活 Ca2+内流减少 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减少后膜EPSP减小。,敏感化(sensitization):指重复的刺激使突触对刺激反应性加强的过程。原因:Ca2+内流增多 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增多 后膜EPSP增大。,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是指突触前neuron在受到短时间的快速重复性的刺激 后,突触后neuron快速形成的、持
10、续时间较长的突触 后电位增强。最长可达数天。原因:因postsynaptic neuron的胞质内Ca2+增加(而不是presynaptic neuron的胞质内Ca2+增加!)长时程压抑(long-term depression,LTD):是指突触传递的效率长时程降低。其机制不清,在海马、小脑皮层和新皮层可见。,(3)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5.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的特点(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总和作用 空间性总和 时间性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6)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以及易疲劳性,若干次冲动作用叠加起来,产生较大的EPSP,使突触后神
11、经元爆发动作电位,此现象称之为总和。,总和,(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传出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不仅取决于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还与中间神经元的功能状态有关。,兴奋节律的改变,中枢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后发放,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以在一定时间之内发放神经冲动,这种现象叫“后发放”。,(二)电突触传递(Electrical synaptic transmission)结构基础:缝隙连接(gap junction)特点:间隙窄、电阻低、传递快、双向性 功能:保证不同神经元同步放电,细胞质,(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是一种无特定突触结构的传递。在突触前神经元末梢,有很多分
12、支,分支上布满许多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曲张体。,(四)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自学),1.局部回路神经元(local circuit neuron)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些短轴突和无轴突神经元,它们的轴突和树突不投射到远隔部位,仅在某一中枢部位内部起联系作用,其活动可能与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功能有密切的关系。2.局部神经元回路(local neuronal circuit)是指局部回路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的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联系。,生理意义:A、N元并非是一个基本的功能单位。B、N元的活动没有固定的极性。C、突触传递可为等级性,不一定符合 全或无特性。,1.单线式(single)2.分
13、散式(divergence)3.聚合式(convergence)4.链锁式(chain)5.环状式(circuit),(五)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式: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在感觉传导通路上多见。,聚合式:许多神经元都通过其轴突末梢共同与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使许多不同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作用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发生整合。在传出通路上多见。,连锁式:在空间上可以加强或扩大作用范围。,环路式:可引起正反馈(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或负反馈(使活动及时终止)。,辐散式,聚合式,环路式,三、神经递质和调质(neuromodula
14、tor),(一)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概念:指NS中参与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a.突触前N元内具有合成该递质的前体物质 和酶系统;b.合成后贮存于囊泡,有神经冲动时释放;c.释放后与后膜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d.有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机制;e.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 其作用。,作为N递质的条件:,(1).外周神经递质 a.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b.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c.肽类递质(2).中枢神经递质 a.Ach b.单胺类:多巴胺(DA)、NE、5-羟色胺(5-HT)c.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氨基
15、丁酸 d.肽类递质,1、递质的分类,(汗腺、骨骼肌血管),外周神经递质与中枢神经递质分布、功能,单胺类,氨基酸类,一个神经元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的现象称为递质共存。,2.递质的共存,3.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和失活(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的失活过程,胆碱酯酶,胆 碱乙酰辅酶A,胆碱乙酰化酶,胆碱酯酶,胆碱乙酸,乙酰胆碱,(2)去甲肾上腺素 酪氨酸酪氨酸羟化酶多巴多巴脱羧酶多巴胺多巴胺-羟化酶去甲肾上腺素 失活途径:a.大部分被突触前膜 重摄取;b.在肝脏被单胺氧化 酶(MAO)灭活;c.被效应器细胞的MAO 和邻位甲基移位酶(COMT)破坏失活。,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失活过程,MAO,CO
16、MT,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减弱递质的效应。,作用机制:由突触前膜释放以后,在突触后影 响效应细胞对递质的反应性。,调质,(二)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的概念,概念:是机体细胞中与神经递质、调质、激素或药物具有特殊亲和力并能与之结合 引起生物效应的蛋白质。,四、递质的受体(receptor),存在部位:细胞膜、胞浆、细胞核内。配体(ligand):凡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物质(包括神经递质、激素或化学药物)。受体特性 相对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Ach,Ach,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Ach,NA,Ach,汗腺、骨骼肌血管,躯体运动神经,M,M,
17、N2,Ach,N1,N1,N1型,N2型,M型受体兴奋,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膀胱逼尿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多。,副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神经节突触后膜),(神经-肌肉接头处),1.胆碱受体,M型,N 型,心脏活动抑制、,种 类,分 布 部 位,主 要 效 应,激动剂,阻断剂,毒蕈碱 受体(M受体),副交感神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交感N支配的汗腺、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的血管。,各效应器官副交感N兴奋效应(心脏活动抑制、胃肠、支气管平滑肌、缩瞳肌、膀胱逼尿肌均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Ach毒蕈碱,阿托品,烟碱 受体(N受体),N1,N节突触后膜,节后N
18、元兴奋,Ach,箭毒、六烃季胺,骨骼肌终板膜,骨骼肌兴奋,Ach,箭毒十烃季胺,N2,(一)外周递质受体 1、胆碱受体(cholinoceptor),有机磷中毒机理及解救 有机磷使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抑制 Ach不能及时被失活,持续发生作用 中 毒(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流涎、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四肢抽搐)用阿托品阻断M样作用,缓解大部分症状 用解磷定恢复胆碱酯酶活性,胆碱能受体,N1受体,N1受体,M受体,M受体,N2受体,2 型,2.肾上腺素 能受体,型,型,1型,2 型,1 型,3 型,(交感缩血管纤维),(心脏的兴奋效应),(平滑肌的舒张效应),受体与平滑肌结合,主要产生抑制效应。如:血
19、管舒张、小肠舒张、支气管舒张等(2);对心肌为兴奋性作用(1)。,受体主要分布在小血管的平滑肌上,产生兴奋效应。尤其是皮肤、肾脏和胃肠等的内脏血管。,肾上腺素受体(adrenoceptor),肾上腺素受体,突触前受体(presynaptic receptor):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主要是2受体,反馈调节神经末梢的递质释放。,(二)中枢内递质受体,除 M、N、受体外,Dopamine受体:D1、D2、D3、D4、D5亚型;5-HT受体:5-HT1、2、3、4、5亚型;GABA-R:GABA A、B亚型;阿片受体:等亚型。,Dopamine受体 匹莫齐特(pimozide)5-H
20、T受体 辛那色林cinanserine)GABA-R 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阿片受体 纳洛酮(naloxone)甘氨酸受体 士的宁,受体(receptor)阻断剂(blocker),去神经敏感(denervation hypersensitivity)概念 当神经被切断或变性后,出现该神经所支配的 效应器对原有递质的敏感性升高的现象。肾上腺素能纤维 交感N末梢损伤 突触前膜对递质摄取障碍 递质作用时间延长 敏感性升高 切断胆碱能纤维 效应器受体数量升高(以后逐渐降低),突触后抑制(发生在突触后膜)突触前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四、中枢抑制(central inhibition),1
2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兴奋性递质,如何终止或减弱该神经元或同一中枢其他神经元的兴奋性冲动的发放?,中间神经元,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1)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交互抑制”),意义:能协调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是指传入纤维除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外,还发出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经它转而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2)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负反馈抑制”),意义:使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也使同一中 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发生同步性活动。,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传
22、出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枝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后又返回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图 回返性抑制,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轴-轴型”突触),由于兴奋性N元轴突末梢在另一N元轴突末梢的影响下,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去极化),以致不足以使突触后N元发生兴奋,从而呈现抑制效应,因为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故称突触前抑制。多发生在CNS内感觉传入途径中。,mV,轴突 B,轴突 A,神经元C,刺激 A,刺激 B,刺激 B后,刺激 A,五、反射活动的调节,(一)反馈性调节(feedback regulation),1、
23、当感受器接受刺激发动反射后,效应器的 活动又可作为新的刺激,使位于本效应器 内或本系统内的感受器发出冲动经传入N 进入中枢。维持和纠正反射活动。2、能感知反射效应的感觉器官(眼耳等)也 可同时发出传入冲动至中枢,对反射活动 起调整作用。,(二)前馈性调节(feedforward regulation),指反射活动中的传入冲动,通过侧支与另外N元的接替传至中枢其他的N元起一种反馈调节作用。(如传入侧支性抑制、条件反射),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脊髓和低位脑干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构成)1、脑神经节或脊神
24、经节2、脊髓后角或脑干的有 关神经节3、丘脑的感觉接替核,一、脊髓和低位脑干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一)浅感觉传导路径:痛、温觉、轻触觉,浅 感 觉 传 导 路 径,传导肌肉本身感觉、深部压觉各种刺激 传入纤维 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 同侧后索上行 延髓下部薄束核、楔束核 换N元 交叉至对侧 经内侧丘系 丘脑(皮肤触觉中的辨别觉的传导路径与深感觉一致。)浅感觉传导路径是先交叉再上行;深感觉传导路径是先上行再交叉。,(二)深感觉传导路径:,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丘脑为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只进行感觉的粗糙分析与综合。在丘脑更换神经元以后,在进一步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接替核,联络核,特异投射系统
25、,中缝核团,非特异投射系统,1、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 经冲动。,2、非特异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不产生特 定感觉。,感觉投射系统,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称之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三、大脑皮层体表感觉区及其投射规律,各种感觉传入冲动最终到达大脑皮层,通过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功能才能形成意识活动,产生各种感觉。,体表感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系统 生理 文档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5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