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八章 酸碱平衡和肾脏排泄文档资料.ppt
《最新:第八章 酸碱平衡和肾脏排泄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八章 酸碱平衡和肾脏排泄文档资料.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酸碱物质的来源,一、酸、碱与PH值,人体各种体液的PH值,二、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除食物、饮料和药物中的酸性物质外,体内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主要有三类:、碳酸、固定酸、外源酸性物质,三、体内碱性物质的来源,体内碱性物质主要来自含有大量有机酸盐和无机盐的食物如蔬菜、瓜果等。,酸碱平衡的调节,一、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人体主要依靠血液缓冲作用、肺呼吸作用和肾脏的排泄和重吸收等的调节,维持体液PH值的恒定。缓冲体系和缓冲作用的概念缓冲机理,二、血液缓冲体系及其作用,(一)血浆缓冲体系血浆缓冲体系包括:碱储(二)红细胞缓冲体系红细胞缓冲体系包括:(三)血液缓冲体系的相对作用以碳酸盐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作为参
2、照(1.0),其余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以碳酸盐缓冲能力相对值表示。,三、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肺通过CO2排出量的增减,控制体内H2CO3浓度,以维持NaHCO3/H2CO3的正常比值,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四、肾脏排泄及其对机体酸碱平衡和水平衡的调节作用,(一)肾脏的排泄功能、肾小球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或者排泄,肾的血液循环,特点:血流量较大:占 2030%CO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达6OmmHg 利于滤过肾小管毛细血管压低利于重吸收血液经过两次小动脉(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和形成两套毛细血管网(肾小球和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网),滤过: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
3、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生成,滤过三要素:屏障、动力、阻力,影响滤过的因素,1.滤过膜,面积,通透性,机械屏障作用血尿,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正常时肾小球滤过面积1.5m2急性肾炎滤过面积GFR尿量,2.有效滤过压(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入球端有效滤过压=45(20+10)=15mmHg0有滤液生成,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45(35+10)=0mmHg 0无滤液生成,3.肾血流量,肾血流量,滤过率肾脏在血压变动于80-18OmmHg范围内时,依靠其自身调节可使血流量保持稳定。正常人安静时两侧肾脏血流量每分钟为1.2升
4、,每昼夜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量可达170-180升,约为体重的3倍。,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被动重吸收 滤液中的溶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时,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引起被动扩散(或弥散),将溶质扩散到小管外的血液中,这种现象称为被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 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逆着浓度差,将滤液中的溶质转运到血液内。转运是依靠管膜的载体和酶组成的“泵”来进行的。在转运过程中需消耗一定的能量。这种重吸收过程称为主动重吸收。,方式,从量上看:原尿约为180升,而每天由膀胱经尿道排出的尿量(即终尿)约1.5升,只占滤液的1%。从成分上看:滤液的成分与去蛋白质的
5、血浆相似,而尿成分与血浆有很大差别。如滤液中有葡萄糖而尿中没有;尿素、肌酐及氨在尿中的浓度却比滤液中的浓度增加许多倍。,滤液(原尿)与尿比较,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1.分 泌: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 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2分泌的物质(1)近曲小管:H+、肌酐、马尿酸等(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H+、K+、NH3,尿的生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水 900 980 960 1.1蛋白质 80 微量 0-葡萄糖 1 1 0-Na+3.3 3.3 3.5 1.1 C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第八章 酸碱平衡和肾脏排泄文档资料 最新 第八 酸碱 平衡 肾脏 排泄 文档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4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