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13章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文档资料.ppt
《最新:第13章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13章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文档资料.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3-1 概述,将有磁性的自旋原子核放入强磁场中,以适当频率的电磁波辐射,原子核吸收射频辐射发生能级跃迁,产生核磁共振吸收现象,从而获得有关化合物分子骨架信息,这种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以1H为研究对象获得的谱图称为氢谱,记做1H-NMR;以13C为研究对象获得的谱图称为碳谱,记做13C NMR。,与紫外、红外吸收光谱的比较,共同点:都属于分子吸收电磁辐射后在不同能级上的跃迁而产生的。不同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波长在200400nm、400800nm波段范围内,引起分子电子能级的跃迁。红外吸收光谱波长在0.75-1000m波段范围内,引起分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核磁共振波谱吸收的是能量很
2、低的电磁辐射区,引起核自旋能级的裂分。,设计NMR仪器的关键考虑,a)NMR产生的外因:外加磁场,b)NMR信号产生的内因:样品是否吸收,由核的种类决定,c)样品的吸收频率范围:无线电电磁波,d)NMR谱记录:吸收峰频率(化学位移)与峰强度的关系,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两位美国科学家Bloch和 Purcell为首的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发现核磁共振现象。因此,他们两人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1953年,美国Varian公司研制成功第一台商品化的核磁共振仪(30MHz);1966年高分辨率核磁共振仪问世;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单独授予瑞士科学家Ernst;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士科学家
3、Wthrich,表彰他利用多维核磁共振技术在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方面的开创性贡献。,核磁共振基本原理,有自旋现象的原子核,应具有自旋角动量(P),自旋产生磁矩。磁矩和角动量P都量矢量,方向平行 P核自旋是量子化的,用自旋量子数I表示,I 0的核为磁性核,可以产生NMR信号。I=0的核为非磁性核,无NMR信号。,图示:磁性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行为,图1:(1)无外加磁场时,样品中的磁性核任意取向。(2)放入磁场中,核的磁角动量取向统一,与磁场方向平行或反平行,图2:(1)无外加磁场时,磁性核的能量相等。(2)放入磁场中,有与磁场平行(低能量)和反平行(高能量)两种,出现能量差E=h。,用能量
4、等于E的电磁波照射磁场中的磁性核,则低能级上的某些核会被激发到高能级上去(或核自旋由与磁场平行方向转为反平行)。,NMR利用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吸收电磁波时产生的能级分裂与共振现象。,N,S,N,S,SN,NS,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质量数为奇数,质子数为奇数或偶数的核是磁性,如11H、136C、199F等I1/2;115B、3517Cl等原子核的I3/2质量数为偶数,质子数也为偶数的核不是磁性的,I0目前主要研究I1/2的核,如1H,13C等。,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自旋核在外磁场中,与外磁场相互作用,核磁矩有不同取向,可用磁量子数表示。m=I,I-1,I-2,-I 每种取向对应一种能量,E(m/I)
5、B01H在外磁场中只有m=1/2及m=-1/2两种取向 m=1/2 E1/2=-1/2(B0)/1/2B0 m=-1/2 E1/2=1/2(B0)/1/2B0低能态(m=1/2),核磁矩与外磁场同向,高能态(m=-1/2)核磁矩与外磁方向相反 EE1/2E1/22 B0,核磁共振现象和产生条件,对氢核I=1/2 E2B0 摩尔进动(Larmor precession):原子核一边自旋,一边围绕外加磁场方向回旋。拉摩尔进动时有一定的频率,称为拉摩尔进动频率。,020B0 上式被称为核磁共振方程或核磁共振条件。(1)不同的原子核,不同,发生共振的条件不同。当B0一定时,值大的原子核,在相同磁场强度
6、下发生核磁能级跃迁时的射频波频率高;反之,值小的原子核,在相同磁场强度下发生核磁能级跃迁时的射频波频率低,,(2)对于相同的原子核,是相同的。B0一定时,0也一定,B0改变时,0也随之改变。实现核磁共振方法:a、B0不变,改变,称为扫频;b、0不变,改变B,称为扫场。,当用一定能量的射频电磁波照射原子核,当外加磁感应强度达到某一数值时,能量满足下式:E2B0h 核吸收能量,产生跃迁,发生核磁共振现象。,3 弛豫过程,高能级的核回到低能级时释放出的能量很小,不可能通过发射光谱的形式实现,这种由高能级回到低能级不发射吸收的能量,而是通过非辐射的方式实现的过程,称为弛豫(relaxation)过程。
7、弛豫过程分纵向弛豫、横向弛豫两类 106个氢核中处于低能级的核比高能级的核多10个左右。,纵向弛豫,纵向弛豫又称自旋晶格弛豫(spin-lattic relaxation)高能态的核将其能量转移到周围介质而返回到低能态。(通常把溶剂、添加物或其他种类的核统称为晶格)即高能态的核自旋通过能量交换,把多余的能量转给晶格而回到低能态。,横向弛豫(自旋自旋弛豫),横向弛豫是进行旋进动的核接近时相互之间交换自旋而产生的,即高能态的核与低能态的核非常接近时产生自旋交换,一个核的能量被转移到另一个核,这就叫横向弛豫机制没有增加低能态核的数目而是缩短了该核处于高能态或低能态的时间,谱带变宽。,13-2 核磁共
8、振波谱仪,核磁共振仪由五部分组成:磁铁、磁场扫描发生器、射频振荡器、射频接收器和检测器、样品容器。,13-2 核磁共振波谱仪,磁铁:提供高度均匀和稳定的磁场,通常用水来冷却,温度保持2035范围内。扫描发生器:沿着外磁场方向绕上扫描线圈,可以在小范围内精确连续地调节外加磁场强度进行扫描。射频振荡器:与扫描线圈相垂直的方向绕上射频发射线圈,置于样品管外,发射频率与磁感应强度相适应的射频波。,射频接收器和检测器:沿着样品管轴的方向绕上接收线圈,接收共振信号。接收线圈、扫描线圈、发射线圈三者互相垂直,互不干扰。样品容器:样品容器由不吸收射频辐射的材料制成,通常以硼硅酸盐玻璃制成。,13-2 核磁共振
9、波谱仪,13-2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分类,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continuous wave)、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pulse and fourier transform NMR,PFT-NMR)1 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 采用扫场或扫频的连续扫描方式,称 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中一般用永久性磁铁或电磁铁,在磁场扫描或频率扫描状态下,使不同的核依次满足共振条件而获得核磁共振谱图。,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脉冲傅里叶变换波谱仪大多是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使用超导磁铁产生高强磁场。与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相比,脉冲傅里叶交换共振波谱仪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可测定1H、13C谱,NOE谱、1
10、3C的DEPT谱及各种二维三维谱。,7.3.2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分类,磁场强度与灵敏度、分辨率的关系,磁场强度越强,低能级上核的数目越多,灵敏度越高,100 MHz时,N比N多17200 MHz时,N比N多33300 MHz时,N比N多50,磁场的均一性越好,分辨率越高,磁场越强,以频率表示的化学位移越大,分辨率越高,13-3 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谱图,从1HNMR谱可得如下信息:从化学位移判断分了中存在基团的类型;从各分曲线计算每种基团中氢的相对数目;从偶合裂分关系判断各基团是如何连接的。,化学位移的产生,由于不同基团中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不同,因此1H核实受的磁场强度不同。屏蔽效应:当1H置于
11、磁场中时,绕核运动的电子在B0的作用下,产生与B0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感应磁场的存在使原子核实际受到的磁场强度减小,这种由于外围电子云对抗磁场的作用称为屏蔽作用(屏蔽效应)(shielding effect)。,BB0B1B0(1)称为屏蔽常数,电子密度越大,屏蔽作用越大,值越大。当B0一定时,大的原子核,进动频率0小,共振吸收峰出现在核磁共振谱图的低频端(右端);反之,出现在高频端(左端)。当0一定时,大的原子核,需要在较大的B0下共振,共振吸收峰出现在核磁共振谱图的高磁场端(右端);反之,出现在低磁场端(左端)。因而,核磁共振谱图的右端相当于低频、高场,左端相当于高频、低场。,化学位移:由
12、屏蔽作用所引起的共振时磁感应强度B0(进动频率0)的移动现象称为,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波谱中反映化合物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扫场时可用磁场强度的改变表示,扫频时也可用频率的改变表示。规定四甲基硅烷(Si(CH3)4,TMS)的化学位移为零。,选择TMS作为标准物质的理由如下:1、TMS中的12个质子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它们的共振条件完全相同,NMR信号为一尖峰;2、由于Si的电负性(1.8)比C的电负性(2.5)小,TMS中质子外围的电子云密度和一般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相比是最密的,屏蔽作用最强,产生的NMR信号不会与样品信号重叠干扰;,3、TMS是惰性化合物,不会与样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13 核磁共振 波谱 分析 法文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4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