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病理学第三章 局部循环03文档资料.ppt
《最新:病理学第三章 局部循环03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病理学第三章 局部循环03文档资料.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章内容主要叙述三个方面:1.局部循环血量异常 包括充血和缺血;2.血液性质异常 包括血栓形成和栓塞及 栓塞引起的梗死3.血管壁异常 包括出血、水肿,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hyperemia and congestion 局部组织器官血管内含血量异常增多的现象。有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淤血两类。一、充血 hyperemia 局部动脉血管内血容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分为 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1.生理性充血 生理性代谢增强所致,跑步 害羞,2.病理性充血:(1)炎症性充血 促进渗出,(2)减压后充血 晕厥、出血,二、淤血 congestionVenous hyperemia 由于局部静脉血液回
2、流受阻,血液在毛细血管、小静脉淤积,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原因三类:1.静脉受压;2.静脉腔阻塞;3.心力衰竭。,病变及后果 1.淤血性水肿 2.淤血性出血 3.淤血性变性、萎缩、坏死 4.淤血性硬化,重要器官的淤血:1.肺淤血(1)急性肺淤血(急性左心衰竭)肺泡腔?肺泡壁血管?,(2)慢性肺淤血(慢性左心衰竭):镜下:Heart failure cell,大体:肺褐色硬化(棕色硬化)Brown induration,2.慢性肝淤血 肉眼:“槟榔肝”nutmeg live,槟榔肝,正常肝结构,肝淤血脂变,慢性肝淤血,淤血性肝硬化,第二节 出血 hemorrhage 血液自心脏或血管外出至组
3、织间隙、体腔或体表,称为出血。又分为:内出血 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外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一)破裂性出血 见于心脏、大中型血管。原因:室壁瘤 动脉瘤 侵蚀 肝硬化(二)漏出性出血 常见于毛细血管。原因:1.血管壁受损 2.血小板质、量异常 3.凝血因子缺乏,病理变化 血肿-血液流入组织间隙内所形成的局限性出血。积血-血液积聚于体腔之中。,淤点-皮肤、粘膜和浆膜小而广泛的出血。淤斑-皮肤、粘膜和浆膜较大范围的出血。,后果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速度、部位。在较短的时间内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20%25%时,即可发生出血性休克。,第三节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在活体的心脏、血
4、管内血液凝固或某些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thrombus)。,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正常内皮细胞的抗凝功能:1.内皮细胞的屏障作用;2.抑制血小板粘集作用;3.抗凝血作用;4.溶解纤维蛋白作用.内皮细胞损伤或激活后的促凝功能:1.激活外源性凝血过程;2.辅助血小板粘附;3.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一)心血管内皮损伤 心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内皮损伤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 凝血酶形成 血小板粘集堆形成分为三步:,凝血过程中的血小板活化,1.粘附反应,2.释放反应,3.粘集反应,4.血栓形成,常见于:心内膜炎 动脉粥
5、样硬化 心肌梗死 高脂血症 高血压 缺氧、中毒 等疾病或病理过程。,(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指血流缓慢或有漩涡形成,血小板可以从轴流到边流,容易粘附血管壁;另外当血流缓慢时,容易引起内皮细胞的变性坏死脱落,胶原暴露,激活内外源凝血系统,导致血小板凝聚。常见于:心瓣膜狭窄、动脉瘤、心衰、术后卧床、动脉瘤、静脉受压、静脉瓣畸形,(三)血液凝固性增高 1.获得性高凝状态:(1)手术、创伤、妊娠、高脂血症、吸 烟(血小板增多,粘性增加,凝血因子合成增 加)(2)DIC:严重烧伤、创伤、胃肠癌血行转移等。(组织因子)(3)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自身抗体)2.遗传性高凝状态 V因子基因突变,二、血栓形成过程,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病理学第三章 局部循环03文档资料 最新 病理学 第三 局部 循环 03 文档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