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文档资料.ppt
《最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文档资料.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概念,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严重者可出现脑实质损害。,病原学,脑膜炎奈瑟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菌体呈肾形或豆形,常成对排列或四个菌相联。人是本菌唯一的天然宿主,可从带菌者鼻咽部和患者的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检出。,显微镜下可见到呈肾形成双排列,根据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的不同分为13个亚群(A、B、C、D、29E、H、I、K、L、W135、X、Y、Z)。其中以A、B、C三群最为常见,占90%以上。,我国常见者为A群菌株引起的脑膜炎,C群菌株脑膜炎最近几年局部地区有散发,具有易传播、隐性感染比例高,患者起病急、病程进展快、死亡率高等
2、特点,临床上常表现为暴发型、可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当温度高于56 30 min即被杀死,紫外线照射及干燥环境中极易死亡。对常用消毒剂均极敏感,如接触漂白粉、乳酸等1min即死亡。,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在流脑散发时人群鼻腔检出脑膜炎球菌率可达5-10%。但当幼儿园中有病例发生时,同一幼儿园中的儿童与成人的带菌率可高达50%以上。带菌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患者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均有传染性,但一般不超过发病后10日。,(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通过咳嗽、喷嚏等形成的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在空气不流通处2米以内的接触者均有被感染的危险。
3、因本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玩具及日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但同睡、喂奶、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三)易感人群 人群易感性与体内抗体水平密切相关。6个月以内的婴儿从母体获得免疫而很少发病。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抗体水平下降,发病率最高。人感染后可对本菌群产生持久的免疫力。随年龄增加由于可在隐性感染中获得免疫力,故发病率逐渐下降。,(四)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冬春季11月5月,34月为高峰。冬春季寒冷,人们在外边活动减少,多集中在室内,这更增加了传染机会。另外,寒冷的空气会使鼻黏膜的血管收缩,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这也是易患病的原因之一。人
4、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临床表现,潜伏期从2天到10天不等,多为34天。脑膜炎奈瑟球菌的致病作用大致可分为3个过程,首先是该细菌在鼻咽部定居,然后进入血流,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以及侵入脑脊髓膜与身体其他部位,引起各种症状与体征。,(一)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患者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咳嗽、咽痛、鼻塞等。约持续12天,发病急、进展快。,2、败血症期患者常突发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全身及关节疼痛、精神不振、烦躁不安等毒血症症状。此期特征性表现为病人可有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大小12mm至1-2cm开始为鲜红色,以后为紫红色,病情严重者瘀斑迅速扩
5、大,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形成大疱。持续12天后进入脑膜炎期。,流脑皮疹,出血性皮疹,出血性坏死性皮疹,3、脑膜炎期败血症期症状仍存在,除高热及毒血症症状外,主要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重者可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经治疗后患者通常在25天内进入恢复期。,4、恢复期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逐渐消失。其他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均恢复正常。约10%患者可出现口周单纯疱疹。患者一般在13周内痊愈。,(二)暴发型,儿童多见。又可分如下几型:1、休克型 起病急骤,高热、寒战,严重者体温不升,伴头痛,呕吐,短时间
6、内出现全身皮肤、粘膜广泛瘀点及瘀斑,可迅速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随后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数甚至触不到,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可伴有呼吸急促,少尿或无尿、昏迷。但脑膜刺激征常可缺如。易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大片坏死性紫癜,2、脑膜脑炎型 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害,常于12天出现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除高热、头痛、呕吐外,意识障碍加深,反复惊厥,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也可有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瞳孔不等大,眼底检查可见静脉纡曲及视盘水肿等脑水肿表现。严重脑水肿可发生脑疝而死亡。,3、混合型 以上两型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情极重,治
7、疗困难,病死率高。某些特征(特别是同时存在)显示预后不良:淤点出现早且新的淤点与紫癜在12小时内成簇出现;休克;体温40以上;白细胞降低者;血小板减少或有DIC;年龄太小或太老者。,(三)轻型,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皮肤粘膜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及轻度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培养可有病原菌。,(四)慢性败血症型,罕见,多为成年人。病程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表现为间歇寒战、发热、皮肤瘀点、瘀斑,反复瘀点涂片检查或多次血培养,才可获得阳性细菌学结果。,婴幼儿流脑的特点: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拒食、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烦躁不安、尖声哭叫、惊厥及囟门
8、隆起,脑膜刺激征可不明显。老年流脑特点有:临床症状重,暴发型发病率较高,大部分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的意识障碍和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预后差,多数患者出现并发症与合并症,病死率高。病情重者血白细胞可正常或减少。,并发症与后遗症 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并发症及后遗症均已少见。常见并发症有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等。后遗症有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神经损害而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耳聋、失明等,也可有肢体瘫痪、癫痫或精神障碍。本病的病死率为9%12%,有败血症表现者病死率可达40%。,实验室检查,(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多在10-2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暴发
9、型有DIC者血小板减少。,(二)脑脊液检查 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可见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达1 109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含量明显降低,氯化物降低。但发病早期(12天)或败血症休克型患者,脑脊液检查除颅压增高外,其他检查均可变化不明显。应于1224小时后,复验脑脊液,以免漏诊。,(三)细菌学检查 是确诊的重要手段。1、涂片检查 在用针尖刺破皮肤瘀点,挤出少量组织液做涂片及染色,细菌阳性率为6080。于应用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仍可获阳性结果。取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淀作涂片、染色,有脑膜炎症状患者阳性率约为50,而无脑膜炎症状患者阳性率则小于25。
10、,2、细菌培养 可取血液、皮肤瘀点刺出液或脑脊液作细菌培养,但阳性率较低,并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获取标本。,(四)血清免疫学检测 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协助确诊,对已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学校查阴性者诊断有帮助。,1、特异性抗原 可用对流免疫电泳法阳性率、乳胶凝集试验、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ELISA或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早期血清及脑脊液中的脑膜炎球菌抗原。ELISA检测的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强、快速,有助于早期诊断。,2、特异性抗体 可用间接血凝法、杀菌抗体试验、ELISA及R1A法检测,阳性率约为70左右。用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SPRIA)可定量检测抗A群脑膜炎球菌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高达
11、90,明显高于其他方法。,(五)其他1、RIA法检测脑脊液微球蛋白 流脑患者明显增高,且与脑脊液中的蛋白含量及白细胞数平行。此项检测更敏感,早期脑脊液检查尚正常时此项检测即可升高,恢复期可正常。故有助于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2、核酸检测 应用PCR检测患者急性期血清或脑脊液中脑膜炎球菌的特异性DNA片段,是更敏感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已经应用抗菌药物者,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 主要见于儿童,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阳性者。若出现在冬春季,曾到该病流行区,应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细菌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当患者迅速出现脑实质损害或感染性休克临床症状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流行性 脊髓 文档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3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