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生素特点及使用文档资料.ppt
《常用抗生素特点及使用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抗生素特点及使用文档资料.ppt(1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资料,1,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细菌耐药、抗菌药物等知识的认识水平,避免和减少感染性疾病救治中滥用抗菌药物,培训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一环,所以就有了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医学资料,2,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1940年青霉素首次应用于临床,开创了抗生素世纪,新型抗菌药物品种不断问世,使人类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取得了辉煌战绩抗感染治疗特别是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乱用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反应与后果,严重时可致残或致死在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下,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逃避抗菌药物的作用而产生耐药,耐药导致病死率增加和医疗资源浪费使医药界面临严重挑战,医学资料,3,就全国而言,治疗性用药的滥用比例约为40%,
2、而预防性用药的滥用比例却高达50%,至少50%的住院病人抗生素的使用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用药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ADRs(1/3)医药资源的浪费和医药费用的增加 诱导细菌耐药性:,医学资料,4,存在的主要问题,(1)无指征或指征不明确应用抗生素,如病毒感染应用抗生素。(2)盲目首选昂贵的、新的广谱抗生素,忽视价廉且有效的抗生素。(3)忽视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时间掌握不当,术前应用过早,术后停药过晚。(4)忽视给药方案的制定,剂量过大或过小,给药方法不妥,疗程过长。(5)忽视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的药物选择不当。(6)忽视抗生素更换的品种和时机,过于频繁更换抗生素。(7)忽视抗生素可能出现的不
3、良反应。(8)忽视特殊人群的药物选择和应用。,医学资料,5,后果,浪费了金钱;产生了不良反应;出现了耐药性;增加了病人在医院内感染的危险性;损伤了人体免疫功能;延长了病程,影响了病人的治愈,甚至导致病 人死亡。,医学资料,6,耐 药 性,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耐药的速度越来越快,耐药的程度越来越重,耐药的细菌越来越多,耐药的频率越来越高,耐药造成的后果越来越棘手,耐药造成的负担越来越不堪承受。,医学资料,7,应特别注意,耐青霉素金葡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PRSP)、耐万古霉素金
4、葡菌(VRSA)、耐氨基苷类肠球菌(HLAR)、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的G(一)菌、产生-内酰胺酶(AMPC酶)的G(一)菌、耐氟康唑的念珠菌、超级细菌(NDM-1带有金属-内酰胺酶)等。,医学资料,8,结果,使用抗生素档次越来越高,剂量越来越大,疗程越来越长,用法越来越乱,疗效越来越差。,医学资料,9,要走出抗生素使用误区,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抗生素可以外用;新的抗生素比老的抗生素好;对抗生素期望值过高;不管是何种致病菌单凭个人经验选用抗菌药;重视用药经验,而忽视判断致病菌种类;只求熟悉几种广谱抗菌药对付多种细菌感染;不论患者具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千篇
5、一律地选用抗菌药。,医学资料,10,用药的正确原则,1、正确的病人2、正确的药物3、正确的剂量4、正确的给药途径5、正确的时间,医学资料,11,合理用药建议之一:,1、经验用药应规范。2、经验用药的基础是循证医学。3、经验用药之前留取样本(血、尿、痰)。4、有了病原学结果改目标性用药。循证医学:有目的正确地运用现有最好的科学依据来指导对每位病人的治疗。三大要素组成:即收集最新、最好的科学研究依据。熟练的临床经验。就诊病人的特殊情况。,医学资料,12,合理用药建议之二:,1、可用口服就不用静脉给药。2、可以单用就不用联合用药。3、避免同一类药物多种联合。4、避免同一类药物之间换药。5、避免无指征
6、地使用高档药。,医学资料,13,合理用药建议之三:,1注意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2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注意的问题:1)序贯疗法。2)时间差攻击疗法。3)周期性更换疗法。4)降阶梯疗法。5)策略性换药。6)外科手术预防用药。7)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用药。8)-内酰胺类和氨基苷类给药方案制定。9)关注-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10)注意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医学资料,14,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应用目的治疗、预防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经验性目标性抗菌药物使用方法局部、全身(口服、肌注、静脉)单独使用、联合使用疗程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抗菌药物的治疗策略升阶梯、降阶梯、序贯治疗,医学资料,15
7、,怎样界定应用“合理”,有适应证(感染性疾病);病原学依据和药敏结果;经验性治疗,流行病学资料、前人(书本、文献)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以后经病原学证实的诊断为依据;在选药合理的前提下,用药方案充分注意药代学与药效学的特点;充分考虑到病人生理、病理特点与整体状况;尽量避免不良反应;预防性用药的目的明确(预防什么菌引起什么部位感染为主),方案合理(考虑到以上4、5、6点),有考核效果的客观指标;治疗过程中变更方案要有根据,取得疗效要有评价,治疗失败要寻找原因,医学资料,16,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三个要素,临床微生物学抗菌药物机体生理病理免疫状态,医学资料,17,何种致病菌感染-CAP病原分布,肺炎链
8、球菌20-60%流感嗜血杆菌5-10%金黄色葡萄球菌3-5%军团菌属4-8%肺炎支原体1-6%肺炎衣原体4-6%病毒2-15%其他3-10%,医学资料,18,何种致病菌感染-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COPD推荐治疗方案,组别 病原微生物 抗生素I级及级 流感嗜血杆菌 青霉素内酰胺酶抑制剂COPD急性加 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大环内酯类第1/2代头孢菌素 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等,一般可口服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级及级 卡他莫拉菌 第2/3代头孢菌素COPD急性加重 肺炎克雷伯菌 氟喹诺酮类无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杆菌 感染危险因素 肠杆菌属 级及级COPD急性加重 以上细菌及 第 3代
9、头孢菌素有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感染危险因 也可联合用氨基糖苷 氟喹诺酮类,医学资料,19,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用药注意点,(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脂肪增多水份减少 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 心输出量减少、肝血流量减少 肾脏萎缩肾功能减退(2)老年人应用抗菌药物的注意点:选用杀菌剂:-内酰胺类磷霉素 剂量宜偏小:大剂量青霉素易致青霉素脑病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氨基糖苷类,医学资料,20,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用药注意点,(1)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体内酶系统不足或缺乏 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能力弱 细胞外液容积较大,药物排泄相对较慢 肾功能发育不全(2)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的注意点:首
10、选-内酰胺类抗生素(注意剂量和间隔)尽量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等 禁用氟喹诺酮类 不宜肌注给药,医学资料,21,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性治疗,经验性用药经验性换药,医学资料,22,感染性疾病治疗的二种分类,感染部位明确,有明确的临床诊断(1)有细菌学诊断,并有药敏试验结果,按药敏结果选择;进行目标治疗.(2)无细菌学诊断(培养阴性,或未做,来不及做等),根据经验治疗选用抗菌药.感染部位不明确,无明确临床诊断 无法得到细菌学诊断,按临床经验选用广谱抗菌药进行经验治疗,医学资料,23,经验性治疗遵循的原则,病毒性疾病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随意用抗生素。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一般情况下: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仍以革
11、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路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医学资料,24,足量的药物,足够的疗程剂量过小,不但无治疗作用,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疗程过短易使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可以联合二种抗菌药物,不主张三药联用或四药联用(结核除外)。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因其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耐药菌产生。,医学资料,25,肺部感染,社区获得(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军团菌)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一代头孢、新喹诺酮类 二代头孢或三代头孢单用,或联合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 新喹诺酮类,或联合一代头孢 内酰胺类/内酰胺酶抑制
12、剂医院获得(金葡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真菌)广谱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 抗假单孢广谱青霉素及三代头孢/酶抑制剂 抗真菌类,医学资料,26,皮肤、软组织感染,常见致病菌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属厌氧菌治疗广谱青霉素、一代头孢青霉素二代、三代、四代头孢,喹诺酮类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优立新,安灭菌,医学资料,27,如何应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挑战,所有抗生素对绿脓杆菌敏感性逐年下降,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绿脓杆菌耐药机制复杂,有待深入研究绿脓杆菌爆发流行与医院管理有关,非完全药物问题,应考虑:是否定植菌,而非病原菌?是否克隆株传播?是否需加强科室感染管理,如洗手,隔离等较
13、好的治疗方法是联合用药 抗绿脓-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是较好的配伍,医学资料,28,不动杆菌的问题,院内肺炎常见病因(3-5%),环境中普遍存在,抵抗力强,在干燥的物体表面存活13天,远远超过其他G-杆菌(几小时到3天)医务工作者手上最常分离到的G杆菌对抗菌素耐药日趋严重,耐药机制复杂不动杆菌对三、四代头孢的敏感率迅速下降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的选择,耐药率最低,医学资料,29,产ESBLs菌,肺炎克雷白菌、大肠埃希氏菌危险因素:3代头孢菌素的应用、长期住院、有创性治疗超过10天、长期胃肠道外营养、手术、透析、胃管、低营养状态。,医学资料,30,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抗生素选择,-内酰胺抗生
14、素/-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非-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基甙类、喹诺酮类),但也可能通过其他机制产生耐药,医学资料,31,治疗产NDM-1细菌感染的抗生素选择,产NDM-1肠杆菌科细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NDM-1细菌对所有-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仅对黏菌素敏感,对替加环素、多粘菌素、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磷霉素有效。NDM-1为质粒介导,很容易传到其他细菌,特别是在卫生条件低下、人口多、湿热气候及抗菌药物滥用严重的环境中更易传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对重点部门尤其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产,医学资料,32,经验性换药,未获得细菌培养结果观察72小时疗效考虑非典
15、型致病微生物感染考虑耐药菌考虑厌氧菌获得细菌培养结果治疗无效:参考药敏试验结果用药治疗有效:维持原治疗不变(无论所用药物药敏试验是否敏感),医学资料,33,抗菌药物的分类与相关概念,来源: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物抗菌效果:抑菌剂、杀菌剂 PK/PD分类:浓度依赖、时间依赖 管理分类: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 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医学资料,34,抗菌药物分类-来源,抗生素(Antibiotics)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其它微生物作用的活性物质。完全来源于微生物的称为天然抗生素;在天然抗生素母核上加入不同侧链或通过母核结构改造而获得的为半合成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物(S
16、ynthetic antibacterials)完全化学合成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等,医学资料,35,抗菌药物分类-用途,感染部位浓度,合成抗菌药,抗 生 素,抗真菌,抗结核,抗细菌,抗肿瘤,医学资料,36,抗菌药物分类PK/PD分类(给药方案制定),医学资料,37,时间依赖,时间依赖型杀菌剂其最高血药浓度相对不重要,而药物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对预测杀菌力更为重要。是治疗的关键。如-内酰胺抗生素在感染部位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持续时间为间隔时间的50%-60%时杀菌率最高。此类药物如果半衰期短,且无明显抗生素后效应(PAE)。应将日剂量分次给药,确保其在给药间隔内能有50%-60%
17、的时间内,药物的血药浓度大于MIC(CMIC)。-内酰胺类属于时间依赖型杀菌剂。,医学资料,38,以头孢唑啉为例T1/2 1.4-1.8h,常规用量为每6-12h用0.5-1g给药间隔一般为3-4个半衰期给药间隔内,保持大部分时间(50%-60%)内血药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Cmic),医学资料,39,浓度依赖,浓度依赖型杀菌剂:指体内药物浓度越高,杀菌力越强。临床常用“杀菌率”表示:杀菌率指抗生素在血液或组织中可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Cmax)除以最低抑菌浓度MIC90或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比值,即Cmax/MIC90 此比值2以上时,有效率90%,预示着临床上致病菌的清除。但应注意的是当
18、药物浓度是MIC的4倍以上,即使再增加药物剂量也不会增加多少疗效。反之,过大剂量还会导致全身性不良反应和耐药机率的增加。有较好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氨基苷类、氟喹喏酮类属于浓度依赖型杀菌剂。,医学资料,40,介于二者之间: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PAE),药物有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医学资料,41,抗菌药物分类管理分类,分类原则:安全、有效、经济、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医学资料,42,抗菌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医学资料,43,抗菌药物分类化学结构分类、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物,1.内酰胺类 青霉素等;2.氨基糖
19、苷类 庆大霉素等;3.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等;4.四环素类 四环素等;5.酰胺醇类 氯霉素等;6.多肽类 万古霉素等;7.林可霉素类 林可霉素等;8.磷酸类 磷霉素 9.链阳菌素类 链阳菌素,1.喹诺酮类 吡哌酸等;2.磺胺类及甲氧苄氨嘧啶;3.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等;4.硝基呋喃类 呋喃唑酮等。,医学资料,44,常用抗菌药物的特征,医学资料,45,、抗生素(Antibiotics)1、-内酰胺类(-Lactams),青霉素类 青霉素G等;头孢菌素类 头孢氨苄等;非典型-内酰胺类 亚胺培南等;,医学资料,46,特征-1,结构特点:具有-内酰胺环,结构不稳定,粉针剂。作用机理: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
20、Ps)结合,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抗菌特点:繁殖期杀菌剂。药效特征:药效呈时间依赖性,即药效取决于 T(CMIC),最佳血药浓度为 4-5MIC,达到10倍时,作用反而下降,-内酰胺类,医学资料,47,特征-2,联合用药:与大环内酯类联用抗绿脓杆菌等协同,可破坏biofilm 扩大抗菌谱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呈现协同作用,但不可同瓶滴注,因-内酰胺类可使氨基糖苷类失活。给药方案:t 1/2 短,无明显PAE,应保持大部分时间内 CMIC,日剂量bid-qid,NS 100ml,静脉给药。,-内酰胺类,医学资料,48,青霉素类品种分布,窄谱(天然):青霉素G、青霉素V;t1/2半小时G+球
21、菌、嗜血杆菌属、致病螺旋体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骨组织C高);美西林(G-)、替莫西林(G-,t1/2=4.3-5.4h);广谱青霉素类: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基青霉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抗绿脓);磺基青霉素:磺苄西林(抗绿脓);酰脲类青霉素:哌拉西林、呋苄西林(抗绿脓)美洛西林、阿洛西林(胆C血C)。,-内酰胺类,-内酰胺类,医学资料,49,注意事项:,(1)用本类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性疾病史,并需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50u/.1ml;(2)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并立即给病人注射肾上腺素,并给予
22、吸氧,应用升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抗休克治疗。,医学资料,50,(3)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腱反射增强、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此反应易出现于老年和肾功能减退患者。(4)青霉素不用于鞘内注射(5)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注射。(6)本类药物在碱性溶液中易失活。,医学资料,51,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抗生素,按其抗菌性能分四代:G+G-酶 绿脓 厌氧菌 肾毒性代:+不稳定 无效 无效+代:+稳定 无效 一定+代:+稳定 有效 一定 代:+稳定 有效 一定,-内酰胺类,-内酰胺类,医学资料,52,头孢菌素构效关系,医学资料,53,头
23、孢菌素类品种分布,代头孢品种: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罗齐 头孢噻吩、头孢羟氨苄、头孢沙定、头孢曲嗪、头孢雷特、头孢匹林、氯碳头孢、头孢硫脒;头孢唑林:代头孢菌素中,对G+菌作用最强头孢拉定:蛋白结合率低(6%),血浓高,有口服 剂型,有利于序贯治疗。头孢硫脒:对肠球菌作用强。代缺点:对酶不稳定,有一定肾毒性。应用不当:诱导MRSA(PBP 的改变:PBP-2a),-内酰胺类,-内酰胺类,医学资料,54,代:对G+、G-有效头孢孟多:代中对G+菌作用最强(同代),对酶不稳;头孢呋辛:可通过血脑屏障,毒性低;头孢克洛:药代优于头孢呋辛(达峰时、峰浓度、生物利用度均优于前者),对流感嗜血
24、杆菌作用强。头孢替安酯:口服吸收迅速,组织浓度高(胆系)头孢丙烯:口服,用于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内酰胺类,-内酰胺类,头孢呋辛,医学资料,55,代:应用不当,诱导ESBLS头孢他啶:抗绿脓,对酶稳,诱导产生ESBLs作用强;对MRSA、肠球菌、厌氧菌的作用差;头孢哌酮:抗绿脓仅次于头孢他啶,对酶不稳(抵抗多种酶的降解),对MRSA较其它代优,对肠球菌、厌氧菌作 用较好,胆汁中浓度高;头孢曲松:对肠杆菌有强大作用,对酶稳定,t1/2=8,可以OD 给药。肝肾双途经排泄;可透过血脑 屏障;对绿脓、MRSA、肠球菌、厌氧菌耐药。头孢噻肟:抗G-与头孢三嗪相似,但t1/2=0.5-1h,需 q6-
25、8h给药。对绿脓、肠球菌、厌氧菌作用差;头孢地嗪:有免疫调节作用.头孢噻肟(Cefotaxime),内酰胺类,医学资料,56,代口服头孢菌素,头孢地尼:定位:社区获得性感染(CAI)CAI常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金葡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 抗G+球菌作用优于头孢克洛,耐酶:对由于产酶而耐青G的菌敏感,对由于PBP改变而耐青G的菌无效。酯型前体药:头孢克肟、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头孢噻腾、头孢泊肟酯、头孢地妥仑酯,医学资料,57,代头孢: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更易透过G-外膜,菌体内浓度高;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更强;对G-杆菌活性增强,特别是抗绿脓活性增强。对G+球菌,如葡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用 抗生素 特点 使用 文档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2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