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5章第12节常用中医疗法及护操作之针法灸法文档资料.ppt
《最新:第5章第12节常用中医疗法及护操作之针法灸法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5章第12节常用中医疗法及护操作之针法灸法文档资料.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目标说出毫针刺法、灸法的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叙述针刺异常情况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的措施。,第一节针刺法第二节灸法,第一节针刺法,针刺法包括毫针刺法、耳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掀针刺法、三棱针刺法、圆利针刺法等,临床上以毫针刺法最为常用,故本节重点介绍毫针刺法。,相关链接: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古器时代,人们就用锐利的小石片(即“砭石”)砭刺治病,这是最早的石针,之后又有骨针、竹针等,后来逐步发明了金属针具。,一、针具毫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通常用不锈钢丝制成,也有用铜、银、金等材质制成的。毫针由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构成图511针具结构,图511针具结构,临床上
2、以粗细为2831号(注:号数越大,针越细)和长短为13寸者为最常用。短毫针 主要用于肌肉浅薄处腧穴或作浅刺之用;长毫针 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腧穴,作深刺或某些腧穴作透刺之用。,由于毫针针身比较细软,只有反复练习,达到一定的指力,才能顺利进针和随意进行捻转、提插等各种手法。常用练针方法有:纸垫练习和棉团练习两种(图512)。,二、针刺练习,图512练针法,图512练针法,最简便实用的练针法橡皮擦练针法,可以用橡皮擦的不同厚度练习针刺的力度和感觉,再教你一招:找一块橡皮擦练针,即可利用不同的厚度练习不同的指力,又能体会与人体肌肉组织相似的针刺感觉,简单,方便、实用。不信试试。,先用较短的毫针练习进针
3、、提插、捻转、出针等基本操作方法,短针操练较熟练后再练较长的针,达到一定的指力及掌握基本手法后,就可选取四肢部位肌肉比较丰满的穴位如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自行试扎或同学间相互试针。待针刺技术较为熟练后方能在患者身上进行操作。,三、针刺前准备,1思想准备针刺前应先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这样既可以减轻疼痛又可以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从而发挥更好的疗效。,2选择针具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形体肥瘦、体质强弱、病情虚实、病位深浅和所取腧穴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同时应仔细检查针具有无弯曲或剥蚀,针尖有无带钩,针柄有无松动,以免因针具损伤而出现针
4、刺痛苦和断针等事故。,3选择体位体位选择应以医者能够正确取穴,便于操作,患者感到舒适而能持久为原则。临床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6种。,4消毒针刺前必须对针具、医者双手、患者施术部位进行严格消毒。对针具的消毒方法:高压蒸气灭菌、药物浸泡消毒、煮沸消毒和75酒精消毒等。医护人员的双手和患者施术部位一般使用75酒精消毒。,四、针刺操作,1.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快速将针刺入皮下12分,然后缓慢送至应刺的深度(图513)。此法多用于15寸以下的毫针进针。,(2)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夹住
5、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上,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图514)。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3)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将针刺入(图515)。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浅表部位的进针,特别是面部腧穴。,(4)舒张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食指的中间刺入(图516)。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的进针。,2针刺角度和深度,(1)针刺的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一般为直刺、斜刺和横刺3种(图517)。,图517进针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成90度或接近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6、尤其是肌肉丰厚的腰、臂、腹、四肢部位的腧穴。,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或深刺的腧穴。,横刺:又称平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头面部的腧穴,有时透刺时也可用此法。,(2)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程度。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形体及所取腧穴部位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3)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3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
7、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采取的各种针刺手法。临床常用的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基本手法。以上两种基本手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我还知道:针刺手法除两种基本手法外,还有辅助手法和一些复合手法,辅助手法如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震颤法等。复合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等。,(1)提插法:,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将针由深层提至浅层,再由浅层插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图518)。操作时要求提插幅度相等,指力均匀,防止针身弯曲。注意提插幅度和频率不宜过大、过快,以防晕针、损伤血管和深部重要脏器。,图518提插法,(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捻动针柄而
8、使针在腧穴内反复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图519)。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度左右。捻转幅度、频率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腧穴的部位等具体情况而定。注意不能单向捻转,以免针身被肌纤维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图519捻转法,4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亦称“针感”。得气是机体对行针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得气时医者针下有沉紧感,患者针刺部位产生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经气”感应。得气与否不仅直接关系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5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而确定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治疗方法。补法:是指能扶助人体正气,使低
9、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疏泄病邪,使亢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腧穴,采取适当的针刺手法达到“得气”后,以激发经气,起到补虚泻实,恢复机能阴阳平衡的目的。临床常用的几种补泻手法见表511。,表511常用针刺补泻手法,6留针与出针,留针是指进针得气后将针留置在腧穴内一定时间,以延长和增加针刺作用。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30 分钟。留针是为了便于间歇行针(每隔35分钟1次)或持续行针。对进针施术后得气不明显者,通过留针以待针下得气,称为“留针候气”;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不可一概而论。,留针,
10、出针时,先以左夹消毒干棉球(不能使用酒精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缓缓提至皮下,然后将针拔出,并用棉球压住针孔,以防出血。注意:不要猛拔,出针后要核对针数,以免漏针,病人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出针,5、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症状患者突然头晕目眩,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四肢发冷,脉象细弱,甚至出现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原因多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或体位不当,针刺操作手法过重等引起。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并迅速将针全部拔出,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予糖水或温开水饮即可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12 常用 中医疗法 操作 针法 灸法 文档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2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