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感染性疾病2精选文档.ppt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2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感染性疾病2精选文档.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寄生虫感染性疾病,一、原虫疾病:疟疾、非洲锥虫病(昏睡病)、美洲锥虫病(CHAGAS病)、利什曼病(黑热病)、弓形体病、隐孢子病、贾第虫病、阿米巴病、肠原虫病、巴贝虫病、毛滴虫病等。二、蠕虫疾病:绦虫病、血吸虫病、肝、肠和肺吸虫病、线虫病、丝虫病、姜片虫病、钩虫病、蛔虫病、旋毛虫病、蛲虫病等。,肝 吸 虫 病(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概 述,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随食用未经煮熟的淡水鱼或虾感染人类,并寄生在人体肝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临床表现为肝肿大、上腹隐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
2、。以东南亚地区为多,我国以广东潮州地区为多,我省以大安、镇赉等习惯食用生鱼的地区为多。,病 原 学,华支睾吸虫成虫外形似一粒葵花子仁,呈扁平状,色褐红,大小为1025mmX35mm。雌雄同体,有口、腹吸盘各一个。虫卵很小,壳厚呈棕黄色,上端有小盖,下端有一小结节,内有一成熟毛蚴。从感染囊蚴到成虫成熟排卵约需1个月左右。成虫在人体的寿命可达2030年。,肝吸虫的生活史,成虫寄生在猫、犬、猪等动物和人类的肝内胆管中产卵后入肠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所吞食孵化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寄生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体内在肌肉中发育成囊蚴随未煮熟的鱼虾进入人体内胃酸及胰蛋白酶使囊蚴脱
3、壳幼虫在十二指肠逸出进入肝胆管或进入腹腔侵入肝脏寄生在肝的中、小胆管内发育为成虫。,华支睾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犬、猫、猪等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成虫排出的虫卵经胆汁入小肠后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在螺体内发育为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钻入鱼体内发育成囊蚴。人们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囊蚴经口入人体的十二指肠后,移行至胆管而发育为成虫,流 行 病 学,1、传染源:已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人和哺乳动物,如猫、狗、鼠、猪等。2、传播途径:食用未煮熟或生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与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发
4、 病 机 制,幼虫寄生在肝胆管发育成虫随着数量的增多使胆管发生病理改变 1、胆汁淤积:壁增厚胆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使胆管阻塞。2、胆管扩张:胆管呈圆柱样或囊状扩张。3、肝硬化:周围肝细胞受压变性坏死胆管周围纤维化浸润肝小叶。4、继发性疾病:继发细菌性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肝 肉眼观,肝轻度肿大,尤以左叶为著,严重时在左叶被膜下即可见到因成虫机械阻塞而扩张的胆管分支,可能因左叶胆管较平直,易被童虫侵入之故。切面见肝内大、中胆管呈不同程度扩张和管壁增厚,胆管的直径可达36mm,壁可厚达0.53mm,肝内胆管扩和,胆管上皮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严重者上皮向管腔内呈乳头状增生
5、,并可在粘膜下见多量的增生腺体,形成腺瘤样结构,病 理 解 剖,*急性期:汇管区的小胆管周围有大量嗜酸细胞浸润,胆管上皮细胞发生杯状细胞化生分泌黏液。*慢性期:汇管区的结缔组织也呈轻度增生,伴有上述炎性细胞浸润。管壁有不等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临 床 表 现,起病缓慢,潜伏期12个月。1、轻度:常无症状。轻度乏力、食欲不振或腹痛。大便可检出虫卵。2、中度:头昏、失眠、乏力、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上腹饱胀、腹泻、肝区隐痛,肝大,有压痛和叩击痛。3、重度:表现急性起病,潜伏期短,1026天。寒战、高热、为弛张热,食欲不振、厌油、肝大伴压痛,轻度黄疸,为梗阻性黄疸,
6、时有胆绞痛,少数有脾大。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数周后进入慢性期。4、反复感染: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门脉高压、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腹水、黄疸等。,并 发 症,1、胆道感染:常见2、胆管炎:常见3、胆石症:常见4、肝硬化:严重5、胰腺炎:少见6、胆汁性肝硬化:少见7、原发性肝癌或胆管上皮癌:少见,实 验 室 检 查,1、寄生虫学检查 粪便检虫卵:直接涂片、沉淀集卵法、醛醚法、氢氧化钠消化法。十二指肠引流液检虫卵:提高检出的阳性率。2、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0%40%。慢性患者轻度增多,5%10%。3、免疫学检查:辅助检查方法。*皮内试验阳性率92%95%。*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阳性率85.3%
7、93.9%。4、其他方法:彩超、CT和MRI。,诊 断,1、流行病学资料:饮食习惯,生活习惯。2、临床表现:慢性消化道功能紊乱,肝左叶增大、神经衰弱、胆管炎、胆石症、肝硬化等。3、实验室检查:粪便中或胆汁中检出虫卵,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鉴 别 诊 断,1、阻塞性黄疸:2、肝硬化:3、其他吸虫病:肝片形吸虫病、异形吸虫、猫后睾吸虫等,虫卵即可鉴别。,预 后,与感染的虫数有关。与重复感染情况有关。与治疗情况有关。,治 疗,1、病原治疗:*吡喹酮(praziquantel)首选,25mg/kg,每日三次,连服23天。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毒性低,人体易吸收、代谢、排泄。疗效90%。
8、*阿苯达唑(albendazole)即丙硫咪唑,1020mg/kg,每天二次,7天一个疗程。疗效91%。2、对症治疗与支持治疗:*肝硬化患者需保肝、对症支持治疗。*胆石症或胆道阻塞需手术、抗菌、术后驱虫。,预 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加强粪便管理。高发地区居民普查普治。动物不喂生鱼生虾,有条件可驱虫治疗,疟疾malaria,疟疾的现状,人们与这种疾病的斗争已进行了1 个多世纪,但至今疟疾仍在全球肆虐。目前世界人口的约40%仍处在疟疾威胁之中,分布于100 多个国家,每年有3 5 亿人感染疟疾,其中约270 万人死亡,大多为儿童和孕妇。特别难以使人理解的是,一百多年来全球防疟的努力不仅
9、没有有效地控制这种传染病,反而有卷土重来之势。自20 世纪70 年代始,全球疟疾年死亡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概述 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疟原虫经血流侵入肝细胞内寄生、繁殖,成熟后又侵入红细胞内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特点是间歇性发作的寒战、高热,继而以大汗而缓解。,病原学 疟原虫有四种 1、间日疟原虫 2、卵形疟原虫 3、三日疟原虫 4、恶性疟原虫,疟原虫的生活史(一)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阶段:(无性生殖阶段)1、肝细胞内的发育阶段 2、红细胞内的发育阶段 3、配子体形成(二)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阶段:(有性生殖阶段),流行病学(一)传染原:病人和带虫者(二)传播途径:蚊虫叮
10、咬。(中华、微小、雷氏、大劣按蚊)(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一定免疫力,但产生慢、时间不长。(四)流行特点:热带及亚热带常见。,平原区间日疟:中华按蚊 山区:微小按蚊 丘陵地区:雷氏按蚊 海南山林地区:大劣按蚊,发病机理及病理解剖*红细胞破裂释放裂殖子、疟色素和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后,出现寒战、发热、大汗。*疟原虫在体内引起强烈的吞噬反应,全身单核-巨噬细胞显著增生,肝脾肿大,骨髓增生,周围血单核细胞,球蛋白增高。*肝脾脑细胞水肿、充血、变性、坏死,大量疟色素沉着。,临床表现,平均潜伏期:间日疟、卵形疟14天,三日疟30天,恶性疟12天 典型发作:慢性疟疾:再燃与复发:由迟发型子孢子所
11、引起 特殊类型疟疾:,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恶性疟,间日疟,多数起病急骤,尤其是复发患者。初发时可有低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初起发热大多不规则,数天后转为周期性和间歇性发作。典型发作可分为三期:,1,2,3,发冷期:骤然发冷、剧烈寒战、口唇青紫、皮肤苍白或微带青紫色,脉细速,血压升高初觉寒冷,体温通常38;到发冷期末,可以升达3940初发患者,此期持续约1015分钟,反复发作后,则此期可渐增长达3045分钟。,发热期:寒战停止 高热升达39.541颜面潮红,脉搏洪速,头痛如裂,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口干烦渴,甚至谵妄严重者,可发生抽搐及昏迷一般持续26小时。,出汗期:盛汗退热,衣
12、褥尽湿病人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此期约23小时,三日疟多无前驱症状发作周期多数是72小时(即3天一次)持续不变。发作时,发冷期、发热期和出汗期症状划分明显出汗期退热较速,故易引起虚脱。脾肿大及贫血轻,而蛋白尿则较常见。病程长且复发率高,病程一般不超过三年。某些地区,儿童反复感染三日疟,可能发生肾病综合征,称为疟疾肾病。,卵形疟前驱症状不明显常无恶寒、战栗,热度低,易自愈无明显贫血及脾大一般发作不到6次,就不再复发,恶性疟,前驱症状常见发作时可有畏寒,头痛、恶心、呕吐常见热型常不规则,一次发热可长达2036小时或更长贫血及脾大出现早而明显初发510天后,无免疫力患者易演变为。,凶险发作,脑型疟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寄生虫 感染性 疾病 精选 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