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424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1070346文档资料.ppt
《实验诊断424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1070346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424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1070346文档资料.ppt(1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言:随着免疫学原理的深入和免疫技术的发展,临床免疫学检测在实验诊断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其具有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以及移植后免疫监测和治疗等。本章主要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肿瘤标志物、自身抗体、感染免疫和移植免疫检测等方面做一简述。,本章内容,体液免疫检测细胞免疫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自身抗体检测感染免疫检测移植免疫检测其他免疫检测,第一节 体液免疫检测,体液免疫主要包括抗体和补体系统。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在不同疾病及感染阶段,免疫球蛋白类型和含量各有不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由浆细
2、胞合成分泌的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部分细胞的膜上。免疫球蛋白因其功能和理化性质不同分为 IgG、IgA、IgM、IgD和IgE五大类。Ig的检测都是利用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的。血清中的IgG、IgM和IgA的含量较高,可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IgD、IgE的含量较低,常用ELISA、放射免疫(RIA)、荧光偏振 技术、化学法发光法进行检测。,免疫相关性疾病诊断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单向免疫扩散法免疫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ELISA)放射免疫(RIA
3、)荧光偏振技术化学发光法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WB)芯片法(gene-chip)等,倾注平板打孔加样 放置372448h观察沉淀环,单向扩散试验(平板法),原理误差主要原因评价 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示意图,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测定原理示意图,抗核抗体谱检测方法,蛋白芯片技术检测,样品处理 反应抗体检测 结果 扫描 自动结果判读,第一节 体液免疫检测一、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因其功能和理化性质不同分为IgG、IgA、IgM、IgD和IgE五大类。Ig的血清可采用免疫扩散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IgD、IgE含量较低,常用ELISA、放射免疫(RIA)、
4、荧光偏振技术、化学发光法进行测定。,(一)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为人体含量最多和最主要的Ig,占总免疫球蛋白的70%-80%,也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通过天然被动免疫使新生儿获得免疫性抗体。参考值IgG:7.0-16.6g/L。,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 胎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IgG,在孕期22-28周间,胎儿血IgG浓度与母体血IgG浓度相等,出生后母体血IgG逐渐减少,到第3-4个月胎儿血IgG降至最低,随后胎儿逐渐开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渐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2、病理性变化(1)IgG增高:是再次免疫应答的标志。常见于各种慢性
5、感染、慢性肝病、胶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etem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关节炎等;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等。(2)IgG降低: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还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肌营养不良。,(二)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分为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SIgA)两种。前者占血清总Ig的10%-15
6、%。参考值 成人血清IgA为0.7-3.5g/L;SIgA唾液平均为0.3g/L,泪液为30-80g/L,初乳平均为5.06g/L,粪便平均为1.3g/L。,临床意义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成人水平。病理性变化:(1)IgA增高:见于IgA型MM、SLE、类风湿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2)IgA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MM、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三)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7、M,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中的Ig,不论是在个体发育中还是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IgM都是最早出现的抗体。IgM是分子质量最大的Ig,约占血清总Ig的5%-10%。参考值 成人IgM:0.5-2.6g/L。,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 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可合成大量IgM,胎儿和新生儿IgM浓度是成人水平的10%,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8-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2、病理性变化(1)IgM增高:见于初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SLE等。由于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中的Ig,因此单纯IgM增加常提示为病原体引起的原发性感染。宫内感染可能引起IgM浓度急剧升高,若脐血中IgM0.2g/L时,表示
8、有宫内感染。此外,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IgM呈单克隆性明显增高。(2)IgM降低:见于IgG型重链病、IgA型MM、先天性免疫缺陷症、免疫抑制疗法后、淋巴系统肿瘤、肾病综合征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四)免疫球蛋白E 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为血清中最少的一种Ig,约占血清总lg的0.002%,是介导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抗体。参考值 成人血清IgE:0.l0.9m/L。,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婴儿脐血IgE水平很低,出生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12岁时达到成人水平。2、病理性变化(1)IgE增高:见于IgE型MM、重链病、肝脏病
9、、结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皮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间质性肺炎、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疱疹样皮炎、寄生虫感染、支气管肺曲霉菌等疾病。(2)IgE降低: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恶性肿瘤、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五)M蛋白M蛋白(M protein)或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单克隆B细胞增殖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分子片段。参考值 阴性(蛋白电泳法、免疫电泳法或免疫 比浊法)。,临床意义血清中检测到M蛋白,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见于:(1)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最为多见,占M蛋白血症的3
10、5%65%,其中IgG型占60%左右;IgA型占20%左右;轻链(或,)型占15%左右;IgD和IgE型罕见。(2)巨球蛋白血症(macroglobulinemia):占M蛋白血症的9%14%,血、液中存在大量的单克隆19S、24S、27S的IgM,80%的M蛋白为轻链,20%的M蛋白为轻链。本病与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和慢性淋 巴细胞白血病有些相似,由于最先由Waldenstrom所描述,因此又名Waldenstrom病。少数患高,7S单体 IgM异常增多,又称7S IgM病。(3)重链病(heavy chain diseases,HCD):其M蛋白的实质为免疫球蛋白重链合成异常增多。现已发现
11、有重链病、y重链病和重链病等。,(4)轻链病 出现单克隆游离轻链。(5)半分子病(half-molecule immunoglobulin disease):由免疫球蛋白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构成的半个Ig分子的单克隆蛋白片段异常增生而导致的疾病,现已发现有IgA类和IgG类半分子病。(6)恶性淋巴瘤:其血液中可发现有M蛋白。(7)良性M蛋白血症:是指血清或尿中存在单一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原因不明,长期观察也未见发展 为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老年人中发现良性M蛋白血症者较多,应注意与多发性骨髓瘤相鉴别。,二、补体系统 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人和脊髓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
12、活性的糖蛋白,加上其调节因子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一个补体系统。,(一)总补体溶血活性检测总补体清血活性(complementhemolysis 50%,CH50)所反映的主要是补体9种成分(ClC9)的综合水平。参考值试管法:50 100k U/L。,临床意义(1)CH50活性增高:常见于急性炎症、组织损伤、某些恶性肿瘤及妊娠等。(2)CH50活性降低: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温关节炎活动 期)、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肝病、肝硬化、Graves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艾滋病、严重烧伤、冷球蛋白血症、重度营养不良和遗传性补体成分缺乏症等。,(二)补体C1
13、q补体C1q(complement 1q,C1q)是构成补体C1的重要组分。C1是由一个C1q分子、2个C1r分子和2个C1s分子构成的钙离子以耐性复合物。目前C1q为常规检测项目。参考值0.18-0.19g/L(ELISA法);0.025-0.05g/L。临床意义1、C1q增高 见于骨髓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过敏性紫癜等。2、C1q降低 见于SLE、混合型结缔组织病、重度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等。,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ELISA),(三)血清补体C3检测 血清补体C3(complement3,C3)
14、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2球蛋白,由和两条多肽链组成。C3在补体系统各成分中含量最多,是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关键物质。它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参考值成人:0.81.5g/L,临床意义(1)血清C3含量增高:常见于一些急性时相反应,如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急性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和移植物排斥反应时增高。(2)血清C3含量降低见于:补体合成能力降低,如慢性肝病、肝硬化、肝坏死。补体合成原料不足,如营养不良(多见于儿童)。补体消耗或丢失太多,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基底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疟疾、冷球蛋白血症、白血病化疗后、血液进行体外循环后、大失血
15、和大面积烧伤等。先天性补体缺乏,如遗传性C3缺乏症。,(四)血清补体C4检测 血清补体C4(complcment4,C4)是一种多功能1球蛋白。由巨噬细胞和肝细胞合成,相对分子质量为210000,C4作为C 1酯酶的底物,在补体经典途径活化中,在Mg2+的参与下,C4裂解为C4a与C4b两个片段,它们在补体活化、促进吞噬、防止免疫复合物沉着和病毒等方面发挥作用。参考值成人:0.200.60 g/L,,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胎儿出生后随年龄的增长,其血清C4水平逐渐增加,到12岁左右达成人水平。2、病理性变化(1)增高:见于各种传染病、急性炎症(如急性风湿热、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关节炎
16、)和组织损伤等。(2)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狼疮性肾炎、SLE、I型糖尿病、胰腺癌、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IgA肾病、遗传性IgA缺乏症。在SLE,C4的降低常早于其他补体成分,且缓解时较其他成分回升迟。,(五)补体旁路B因子 B因子(factor B,BF)是一种不耐热的球蛋白,5030分钟即可失活。补体旁路活化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它可被D因子裂解为Ba、Bb两个片段,Bb与C3b结合形成C3bBb,即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B因子是补体旁路活化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又称C3激活剂前体。参考值0.100.40g/L。,临床意义同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检测。1、增高 见于某些自身免疫性
17、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肿瘤。2、减低 见于肝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你溶血性贫血。,(六)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作为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早在1906年Was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抗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第二节 细胞免疫检测 人体的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还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亚群。各有其特异的表面
18、标志和功能。临床上各种免疫疾病均可出现不同群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对它们进行检测可用以判断细胞免疫功能。,一、T细胞亚群的检测 T细胞由一群功能不同的异质性淋巴细胞组成,由于它在胸腺(thymus)内分化成熟故称为T细胞。在T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T细胞在静止期和活动期,其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的种类和数量均不相同。这些分子为抗原性不同的糖蛋白,它们与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细胞的活化、信息的传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T细胞的功能相关。由于这些分子在T细胞表面相当稳定,故可视为T细胞的表面标志,可以用于分离、鉴定不同功能的T细胞。这些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对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19、。,(一)T细胞花结形成试验T淋巴细胞表面的有特异性的绵羊红细胞(E)受体和T细胞抗原识别抗体(TCR),其中E受体曾广泛被用作鉴定和计数T细胞的标志。T细胞表面受体的E受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像玫瑰花一样的花环,称为E玫瑰花形成试验,(erythrocyte rosette formation test,E-RFT)。显微镜下计数花结形成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以每个淋巴细胞黏附3个或3个以上绵羊红细胞着为花结形成细胞。参考值 ERFT:(64.4+6.7)%,1,1,临床意义1、降低 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某些病毒感染、大面积烧伤、多发性神经炎、淋巴增殖
20、性疾病。2、升高 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慢性活动性肝炎、SLE活动期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二)T细胞转化试验体外培养时,T淋巴细胞被植物血凝素(PHA)或刀豆蛋白A(ConA)刺激,代谢活跃,增加蛋白质、RNA和DNA的合成,从而转化为母细胞,部分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用显微镜计数淋巴细胞及转化的母细胞数,求出转化的百分率;也可以用3H-TdR掺入法及液体闪烁仪测定淋巴细胞的脉冲数/分(cpm)值,从而反映T细胞的免疫功能。参考值1、形态学法 转化率为(60.1+7.6)%。2、3H-TdR掺入法 刺激指数(SI)2。,形态学方法,淋巴母细胞主要表现有体积明显增大,是成熟
21、淋巴细胞的3-4倍;染色质疏松,核仁清晰可见;胞浆丰富并形成空泡。根据细胞的大小,核与胞浆的比例,胞浆的染色性和核结构以及有无核仁等特征,分别计数淋巴母细胞、过渡型母细胞和核丝分裂相细胞以及成熟的小淋巴细胞,以前三者为转化细胞,每份标本计数200个细胞,按下式计算转化率:,返回,3H-TdR掺入法,返回,临床意义 同T淋巴细胞花结形成试验。但Down(先天愚型)综合征时明显增高。本试验主要用于体外检测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也用以估计疾病的疗效和预后。,(三)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 T细胞膜表面有多种特异性抗原,WHO(1986年)统称其为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dif
22、ferentiation,CD)应用单克隆抗体与T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再与荧光标记二抗(兔或羊抗鼠IgG)反应,在荧光显微镜下或流式细胞仪中计数CD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参考值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结果见表4-8-1。,基本过程,表4-8-1 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结果,临床意义1、CD3+降低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等。2、CD3+/CD4+降低 见于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应用免疫抑制剂者。3、CD3+/CD8+降低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4、CD4+/CD8+增高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感染、变态反应等。5、CD4+/CD8+降低 见于艾滋病(常0.
23、5)、恶性肿瘤进行期和复发时。6、监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CD4+/CD8+增高预示可能发生排斥反应。7、CD3+、CD4+、CD8+较高且有CD1+、CD2+、CD5+、CD7+增高则可能为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二、B细胞分化抗原检测 应用CDl9、CD20、CD21、CD22等单克隆抗体,分别与B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B-lymphocyte cluster differdntation)结合,通过免疫荧光法或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分别检测出CD19、CD20、CD21、CD22等阳性细胞百分率和B淋巴细胞数。参考值 流式细胞术:CD19+细胞(11.74+3.37)%。临床意义 1、
24、升高 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且有SmIg、HLA-D表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Burkitt淋巴瘤。2、降低 见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后。,三、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检测(一)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 目前多采用检测NK细胞活性来研究不同疾病状态下NK细胞的杀伤功能。检测NK细胞活性的方法多种多样,方法的简繁有很大差异,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亦异,从简单的活细胞计数至最先进的流式细胞仪分析,一般可根据实验要求和具体条件选用。参考值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结果见表4-8-2。,表4-8-2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结果,临床意义NK细胞活性可作为判断机体抗肿瘤和抗病毒感染的指标之一。在
25、血液系统肿瘤、实体瘤、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和某些病毒感染者,NK细胞活性降低;宿主抗移植物反应者,NK细胞活性升高。,(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测定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特异性由抗体决定。这类细胞表面有抗体Fc受体,当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抗体被激活,ADCC细胞得以与抗体的Fc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的杀伤与破坏。参考值51 Cr释放法:51 Cr释放率10%为阴性,10%20%为可疑阳性,20%为阳性;溶血空斑法5.6%为阴性。,51 Cr释放法,临床意义 1、增高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验诊断424第八章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1070346文档资料 实验 诊断 424 第八 临床 常用 免疫学 检测 1070346 文档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2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