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戊型病毒性肝炎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高志良文档资料.ppt
《最新:戊型病毒性肝炎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高志良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戊型病毒性肝炎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高志良文档资料.ppt(1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型肝炎,其他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肝炎的种类,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乙、丙、丁型肝炎常表现为慢性经过,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病 原 学,戊型肝炎病毒(HEV),过去称为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89年东京国际肝炎会议正式命名为HEV。,本病毒曾归类于萼状病毒(Cali
2、civirus)科。,最近有人建议把它归入风疹病毒组病毒亚组或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的新成员。最新的国际病毒分类系统将HEV的分类地位确定为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idae)中的戊型肝炎病毒属(hepatitis E-like viruses)。,图 HEV电镜图,球状无包膜,呈晶格状排列,HEV,HEV病毒颗粒呈球状,无包膜,表面不规则,直径2734nm,在胞浆中装配,呈晶格状排列,可形成包涵体。,HEV基因组,单股正链RNA:全长7.5kb结构区非结构区,有3个部分重叠的ORFORF-1编码非结构蛋白ORF-2编码核壳蛋白ORF-3编码部分核壳蛋白,图 HEV三个部分
3、重叠的开放读码框,流行病学,戊型肝炎,传染源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动物(家猪、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经胃肠道以外的传播途径以输血或注射的方式传播的可能性较少尚未有经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之间垂直传播的病例报告,易感人群未受过HEV感染者普遍易感青壮年及孕妇发病率较高,儿童发病率较低 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见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有散发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散发于雨季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9881989年新疆戊肝大流行主要与水源污染有关。,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反复输血的受血者、血透患者、静脉药瘾者和性乱人群流行特征:
4、呈全球型分布,发病机制,戊型肝炎,HEV在体内的定位以及感染过程尚未完全弄清HEV经口胃肠道血流(病毒血症)肝脏复制排入血液和胆汁经粪便排出细胞免疫反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NK细胞,病理解剖,急性肝炎,全小叶性病变肝细胞肿胀、水样变性及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凋亡小体形成散在的点、灶状坏死窦库普弗细胞增生,窦内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增多汇管区呈轻至中度炎症反应,图1 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向肝实质溢出。无界面炎症。图2 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均匀分布。血窦细胞反应活跃。肝细胞、库普弗细胞胆色素沉积,毛细胆管淤胆。图3 腺泡带显著炎症坏死,腺泡内炎症活跃。图4 终末肝小静脉周围炎症坏死,网状纤维支架塌
5、陷。,急 性 肝 炎,慢性肝炎,炎症坏死 点、灶状坏死,融合坏死碎屑坏死(PN):分为轻、中、重度 桥接坏死(BN):分3类汇管区-汇管区(P-P)BN汇管区-小叶中央区(P-C)BN中央-中央(C-C)BN纤维化分为14期(S14),汇管区静脉分支,图 慢性肝炎(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胆管,肝纤维化,图 无肝硬化时的纤维间隔,图 汇管区纤维化(胶原纤维从汇管区向外周肝细胞扩展并包绕。),表 慢性肝炎病变的分级、分期,根据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分别分为14级(Grade,G)和14期(Stage,S),慢性肝炎的程度划分,轻度慢性肝炎:G12,S02中度慢性肝炎:
6、G3,S13重度慢性肝炎:G4,S24,重型肝炎(肝衰竭),急性重型肝炎一次性坏死,或亚大块性坏死,或桥接坏死存活肝细胞的重度变性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呈亚大块坏死,坏死面积小于1/2。肝小叶周边可见肝细胞再生,形成再生结节,周围被增生胶原纤维包绕。小胆管增生和淤胆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基础上出现亚大块或大块坏死,部分病例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图 急性重型肝炎1.坏死带扩大,形成VP间的桥联坏死。2.终末肝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坏死后,残存网状纤维支架塌陷。汇管区有少量固有的纤维组织,1,2,图 亚急性重症肝炎(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腺胞小区域的融合性坏死和活跃的腺胞内炎症),图 慢性重
7、型肝炎(坏死区有许多红细胞及炎症细胞,小胆管增生,淤胆。存活的肝细胞萎缩、嗜酸性变,形成凋亡小体),重型肝炎,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Th细胞体液免疫早期产生大量HBsAb,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Arthus”反应,肝细胞凋亡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炎性细胞 因子,肝硬化,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伴明显炎症纤维间隔内炎症假小叶周围碎屑坏死再生结节内炎症病变静止性肝硬化假小叶周围边界清楚间隔内炎症细胞少结节内炎症轻,图 肝硬化(大体照片),图 肝硬化(大体照片 小视野),图 肝硬化(染色后低倍镜照片),病理生理,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肿胀的肝细胞压迫胆小管,胆小管内胆栓形
8、成、炎症细胞压迫肝内小胆管等均可导致淤胆。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障碍都可引起黄疸。,肝性脑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血氨及其它毒性物质的潴积 氨基酸比例失调假性神经递质假说-氨基丁酸(GABA)常见诱因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便秘和使用镇静剂等。,出血,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骨髓造血系统受到抑制DIC及继发性纤溶胃黏膜广泛的糜烂和溃疡门脉高压引起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衰肾血管痉挛肾内血液分流诱因有消化管出血、过量利尿、大量放腹水、严重感染、DIC、休克及应用损害肾脏的药物等,肝肺综合
9、征,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肺水肿、间质性肺炎、盘状肺不张、胸腔积液和低氧血症等病理和功能改变,统称为肝肺综合征。原因:肺内毛细管扩张,影响气体交换功能。,腹水,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钠潴留利钠激素的减少导致钠潴留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肝硬化结节压迫血窦,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继发感染,机体免疫力减退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血清补体、纤维连接蛋白、调理素等低下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增加肠道微生态失调,临床表现,各型肝炎潜伏期,潜伏期,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甲、戊型多见,总病程14个月黄疸前期(平均57d):发热、疲乏、食欲下降、恶心、厌油、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升高黄疸期(26周):皮肤巩
10、膜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浓茶样尿,转氨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 恢复期(12月):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较缓,无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则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各型特点,甲、戊型常有发热,戊型易淤胆,孕妇病死 率高乙型部分有血清病样症状,大部分完全恢复丙型病情轻,但易转慢性丁型表现为Co-infection、Superinfection,慢性肝炎,常见于乙、丙、丁型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 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指
11、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中度慢性肝炎: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重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重型肝炎(肝衰竭),占0.2%0.5%,病死率高。病因及诱因复杂:重叠感染、妊娠、HBV前C区突变、过度疲劳、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等。表现一系列肝衰竭症候群: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每天TB上升 17.1mol/L;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
12、缩小;胆酶分离,血氨升高。,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特征:发病多有诱因。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肝衰竭可分为四类:,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15d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脑病型:首先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者。腹水型:首先出现腹水及相关症候者。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肝肾综
13、合征。白细胞升高,Hb下降,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分期: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极度乏力,明显厌食、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TB171m
14、ol/L或每日上升17.1mol/L);有出血倾向,30PTA40;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中期: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出现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且20PTA30。,晚期: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 出血、严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等;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PTA20。,淤胆型肝炎,亦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症状轻。慢性淤胆型肝炎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有梗阻性黄疸
15、临床表现:巩膜、皮肤黄染,消化道症状较轻,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GT或GGT,ALP或AKP,TBA,CHO等升高。ALT,AST升高不明显,PT无明显延长,PTA60。应与肝外梗阻性黄疸鉴别。,肝炎肝硬化,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两型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常有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两型,代偿性肝硬化早期肝硬化,属Child-Pugh A级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失代偿性肝硬化中晚期肝硬化,属Child-Pugh
16、 B、C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胆红素35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有腹水、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特殊人群的肝炎,小儿病毒性肝炎多为隐性感染感染HBV后易成为HBsAg携带者小儿慢性肝炎以乙型和丙型多见,病情大多较轻。,老年病毒性肝炎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以戊型肝炎较多见。黄疸发生率高,黄疸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淤胆型较多见,合并症较多。重型肝炎比例高,病死率较高。,妊娠合并肝炎病情较重,尤其以妊娠后期为严重。消化道症状较明显,产后大出血多见。较易发展为肝衰竭,病死率较高,对胎儿有影响(早产、死胎、畸形)。,图 瘀斑(手),图 瘀点(腹部)
17、,图 脐疝,图 腹壁静脉曲张,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血清酶测定 ALT: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AST:存在于线粒体中,意义与ALT相同。ALP:肝外梗阻性黄疸、淤胆型肝炎患者及儿童可明显升高。-GT:肝炎活动期时可升高,肝癌患者或胆管阻塞、药物性肝炎等患者中可显著升高。CHE:提示肝脏储备能力,肝功能有明显损害时可下降。,胆红素测定黄疸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常超过171mol/L血清胆红素升高常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关血清蛋白测定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血清球蛋白浓度上升白蛋白/球蛋白(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PT测定:PTA4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病毒性肝炎 大学 附属 第三 医院 传染病 科高志良 文档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