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报告(市创新教育总结发言稿件).doc
《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报告(市创新教育总结发言稿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报告(市创新教育总结发言稿件).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报告执笔:朱昌球创新教育,其基本内核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要加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素质的教育。长沙市天心一中书院校区(原长沙市九中),作为长沙市素质教育的窗口学校,前一轮教育科研课题全方位创造教育实验的实施,已初步形成了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创新教育模式;新一轮教育科研课题“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施,把原来的课外创造发明活动的教育规律、教学方法、教育途径,已经延伸、推广、渗透、深入到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全体教
2、师的教育创新能力,又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具体如下:一 具体做法(一)教师创造性的教,课堂教学做到活动式、探究化、创造性根据学科特点和创新教育的共同要求,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以“活动式”“探究化”“创造性”为准则,建立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程式:1、建立以语文教学为龙头的文科“书册阅读”读写活动教学流程。语文的“感悟创造式”。语文教学以阅读、写作活动为主,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中融入现实生活,以提高学生感悟生活、感悟文化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写作(或创作)的能力。语文阅读课以“书册导读”为主,遵循“读(看)、想(探)、议(说)、练(写)、改(补)、评”六步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即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式)
3、来开展阅读活动。这其中的“读(看)”,是读(看)原文、原著和有关注解、背景介绍等有关资料,用新课改的说法就是“感受”;“想(探)”是根据自己对原文和有关材料的感受中所发现的问题或产生的疑惑以及教师已经设置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用新课改的说法就是“领悟”;“议(说)”是同学们把自己的领悟进行交流,讨论,用新课改的说法就是“合作”;“练(写)”是在感悟、研讨、探究、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书面表达和语言创造,当然其答案应是丰富多彩的;改(补)是根据“参考资料”或“参考答案”进行修改和补充,修改次之,补充为主,以尊重思考的独立性和多样性;“评”可以是师生互动,自评、互评、生评、师评相结合。语文的写作课以
4、“书册短评”为主。近几年,我们开设了书册阅读这门课程,每周两课时,让学生进阅览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自由阅览。学生的阅读面广了,有的一学期下来读完了近十本书(平均7、8万字一本),沿着这个兴趣,利用寒假春节再读几本,那么,一年时间可读完815本书。同样,老师也多看了点书,因为要给学生写“书册导读”“名著导读”等。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往往很想并且会不由自主地向同学、向朋友、向老师、向家长介绍他所喜欢读的书,把自己喜欢的理由,读后的感受、感触和体会传递给他人,这样实际上就是在做“书册广告”,再把这些所想所说整理成文字就是在写作“书册广告”。(一个学期,我们要精选收编教师创作的“书册(名著)导读”24
5、篇,学生的“书册广告”或“书册序言”48篇,以供大家分享。)“书册导读”和“书册广告”是师生书册阅读中心灵沟通的桥梁。不论是“书册阅读”还是“书册导读”“书册序言”的写作,强调的是“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自然,新课改的作文教学也强调“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尤其是现在的高考中时兴的话题作文,即首先是学生“审题”看题、想题(含话题),然后说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联系现实生活,想其中的社会问题某话题),然后再去读现有的文章或类似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想法、体会写出来。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又归纳出“四步教学法”的流程:感悟(读“话题材料”)研讨(说“话题范围”)探索(想“话题意义”)创造(写“话题文章
6、)。我们把语文课的读写活动教学流程,在相关的文科教学中进行推广。如历史课的“自学启导式”,即学生自学和教师启导相结合。“自学”是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启导”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生活现实来开展自学。最为典型的是“提纲导学式”教师运用提纲激发引导学生“读、想、说、练(写)”。教师设计启导提纲,学生也可设计自学提纲,教学流程为“导读导思导说(讨论)导练(写)”四步骤。政治的“生活结合式”。“活动”是以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为主,“生活”是把无形的社会大课堂引入有形的教室小课堂,在社会调查和考察活动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揭示、概括能力。社会生活包容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许多现象和道理,教师上课通过“引入社
7、会现象发现社会问题分析因果道理模拟社会实践”这样的基本程式,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包含的哲学道理和掌握社会经济学常识。英语的“情境活动式”,包括“情境对话”“情境阅读”“情境写作”等多种形式。“设置情境”“感受情境”“开展活动”“创造情境”是其基本的教学程序。英语教学活动融入在“情境”之中,即这“情境”就是活动,就是生活,就是能力的培养。“情境”有歌舞、漫画、社交、工作模拟等生活情境、工作情境、政治情境、文化情境等;“设置情境”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感受情境”以学生共同参与为主,“开展活动”是师生的一种互动,在师生的互动中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情境。我们在文科教学中设置的“读想说写”等四步基本的教
8、学程序,其意图就是要把思维教育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教育放在关键位置,以求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其措施有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答案不是唯一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以便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发表意见、尽情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创造、创新的余地;结合研究性学习,以一些生活专题和现实话题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去撰写小论文或编写学习小报等。(见附件1学生作品)2、建立以物理、化学教学为龙头的理科“探究性实验”活动教学流程。人文学科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离不开“读”和“写”的实践活动,科学学科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离不开“实验”和“操作”等实践活动
9、。物理、化学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既便于学生对科学探索、科技发明过程的亲身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欲望和创新智慧的激发。物理的探究性实验活动采取的是“发散复合式”的流程。物理实验教学一般要以“现象发现”为导入手段,这实验中的“现象发现”是生活现象的再现;然后是“质疑发散”,即通过观察,提出疑惑、疑问,这疑惑、疑问是多方面的,有材料、结构、用途方面的质疑发散,有方式、方法、途径方面的质疑发散;然后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即“复合思维”,有原理、规律、规则方面的,也有定理、公理、公式方面的)去思疑、去探究、去实验;然后在实验中去修正、去补充、去归纳;最后,学生在完成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来解决问题
10、,掌握规律,弄懂原理,再去发现或创造新的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的具体的教学程序为“现象发现质疑发散思疑复合实验探究归纳创新”四步骤。发散是切入点,是基础,“复合”是关键;“发散”是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复合”是对物理原理、物理规律的揭示和总结。化学的探究性实验活动采取的是“激发探究式”流程。化学教学在传统的启发式的基础上,诱导学生进行相关的一系列的化学实验,在实验中激发、鼓励学生在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出一些化学规律和反应原理,或者鼓励学生根据一些化学规律和反应原理大胆设计一些新的化学实验,以弥补原有的化学实验某些方面的不足(诸如实验效果、操作的方便和安全性、材料
11、和场地的限制等);其具体教学程式体现出“探究再探究深入再深入”的全过程。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采用的是“研究探讨式”即“观察研究实验探讨”基本教学程式,这是以仿生学的原理为指导,建立“观察研究”“实验探讨”两阶段课堂教学程式;观察研究”是发挥个性优势,强调学习的独立性的教学阶段,“实验探讨”是发挥集体优势,切磋、商讨和博采众长的教学阶段。“模仿”和“创新”是“研究探讨式”生物课堂教学的两大特征。数学课的活动教学采取的是“数学建模探究深入式”。数学教学以设题活动为主,教师首先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理现象,以引起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加强数学计算的驱动力。即,数学老师抓住身
12、边生活、身边事物千变万化的“形”,遵循数形结合的基本原则,以“究形”“探理”“析关系”“求运用”为基本程式(“究形”为问题的切入,“探理” 为问题的深入,“析关系”数形关系、等量转换关系、函数方程关系等为问题的再深入,“求运用”就是以解决生活中、身边事物中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目的),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出与身边事物紧密相关的数学题,然后再自行解题。3、建立以科技教学为龙头的“专题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流程。实施新课程,基础文化课一般都安排在上午进行,科技、劳技、艺体、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一般都在下午进行。由于它们的综合性的特点,很适合我校原来的科技课的“专题活动”的教学形式“劳科实结合式”。以前,中
13、学里的科技、劳技、实验三课一般是单独的,分开的,各立门户的。科技课专讲“创造思维”“创造技法”和“创造发明”等;劳技课就专门进行一些锯、刨、拆、装等敲敲打打的活动;理化生实验课就只是进行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操作活动。我们开设的科技活动课是把科技、劳技、实验三课的内容相互穿插和渗透,有意识地模拟或还原一些生活物品、学习用品、实验器材和实验设计的发明的全过程,有意识地激发、引导学生改进或发明一些生活物品、学习用品、实验装置和实验设施,以提高科技活动课的思维教育的含量。其教学流程为:激趣激思激言激行。激趣,让学生观看(参观)一些创新、发明作品,引起发明、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并通过联系自身实际,去发现一些问
14、题,并选取一些感兴趣的题目(选题);激思,学习一些基本的创新思维的方法、要领,了解一些改进、创新的途径、方式,找准切入点(构思);激言,提出一些奇思异想,大家共同探讨、切磋,以修正、补充、完善方案(立案);激行,组织、帮助收集材料,开展竞争,把方案变成成品(制作)。现在,我校就连每周一次的班会活动,每月一次的自选活动,每期一次的郊游活动都是按照“专题活动”的思路、流程进行的,确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学生创造性的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课内外学习体现出研究式、综合化、实践性课堂内外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科学习突出一个“想”字,理科学习扣住一个“察”
15、字(观察和思考),这是研究式。语文的“想”,多用话题作文的形式,激发自己从阅读材料中和身边事物中找到或发现许多热门话题进行思索和体察;政治、历史的“想”,多用时事评论或历史论文的形式,激发自己从时事政治和历史事实中抓住一些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思考;物理、化学,多用还原事物的发明或发现过程的形式,激发自己对物体的结构或构造进行观察和思考;生物、地理多用调查报告和考察报告的形式,激发自己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生物和地理的环境等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文理综合,劳技、科技、实验三结合,这是综合化。学生制作发明一个事物,之前有方案设计,之后有使用说明,成功后有过程回顾和制作说明等,形诸文字就是“文”,
16、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就是“理”;为了使方案完善,必须综合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制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劳技、科技、实验三方面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单独从文科来说,一篇时事评论或历史论文,也必须是文、史、哲合一;单独从理科来说,一项制作发明,也必须是数、理、化兼顾。运用知识,付诸实施,强化动手能力的训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锻炼,这是实践性。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关心社会,时时处处做现实的有心人;模拟生活,模拟社会,时时处处做现实的参与人。利用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自发成立“课外阅读”“文学欣赏”“历史研究”“环境保护”“生态研究”“英语对话”“美术创作”“演编采访”“科技实验”“发明创造”“计算机学习”“社会
17、服务”等各种兴趣活动小组,都是综合实践课的学习。创造性的学,各科基本的活动形式是:语文的“话题作文”和社会采访,数学的“设题竞赛”和经济模拟,物理、化学的实验设计和发明模拟,政治、历史的社会调查和“史论”“史评”,生物、地理的实地考察和标本制作等。(三)课后创造性的练,教学效果检测模糊式、宽松化、整体性创新教育的教学效果的检测,应该是模糊式、宽松化、整体性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学校或教师用学生调查考评表中的“最喜欢”“较喜欢”“不太喜欢”等一些基本项让学生进行印象评价,这是教学效果检测的“模糊式”,以体现出创新教育检测教学效果“兴趣第一”的原则。对学生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的
18、考核考查,用学生综合成绩考评表中的“自做”“选做”“免做”三个不同项进行分层要求,这体现出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的“宽松化”。对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单元和教学阶段学习的检测,用学科综合业绩、综合素质考核评价表来对学科课堂学习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这是“整体性”。另外,利用每周一个下午的竞赛活动时间,进行“班级兴趣组初赛”“学科兴趣组复赛”“专项特长全校决赛”等综合素质、专项特长竞赛展示活动;这就是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激励性的检测和评价。二 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自学和检测创新的实施,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智能、创新人格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并且学校整体
19、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一)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效果明显表1 实验研究前后学生的创新作品(小组)班级对比统计兴趣小组研究论文考察报告制作发明创新设计科幻故事人 均研究前每期2个4篇(无)3件21个 16篇1/人研究后每期15个56篇41篇44件107个103篇8/人研究前每年5个7篇2篇16件31个 64篇0.93/人研究后每年36个134篇75篇102件209个495篇8.2/人以上是近两年来某实验班级创新小组个数和创新作品件数的对比统计,从中可以看出,创新素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在意识、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创新素质的发展是有作用的。(二)教师的科研素质又上一个新的台阶表2 每学年教
20、师发表的研究论文与课题实验前后分类对照学科知识学科教法能力培养心理教育教育管理整体综合合计实验前论文23篇15篇11篇3篇3篇4篇49篇实验后论文16篇18篇38篇26篇17篇8篇121篇实验前课题21个5个0个1个1个27个实验后课题23个22个3个7个6个61个实验前三年(19982001)与实验后三年(20012004)论文课题分类比较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科研兴趣、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等综合科研素质有所增强,关注的问题也趋向于综合化,由知识教学教法研究为主变为能力、心理教育科研并重。还有,教师的发明与教具创新,在省和国家级竞赛中获奖,实验后人数也有所增加。(三)整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大幅度
21、提升表3 创新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管理的影响处室时段调查报告分析报告班级管理评价方案评比制度奖励条例教育处01043632416教务处010444112412教科室01045348911办公室01042123714从表中可以看出,不论是教育教学,还是科研和人事,也不论是调查研究,还是各项制度的制订,实验研究后有了许多零的突破,这说明“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究”的开展,促使管理层面兴起了调查研究之风,形成了综合评价、科学检测、依法管理、重理轻管的良好氛围。三、体会 “学校之所以可以对社会加以净化,是由于给学生提供了讨论、辨别的场所和条件。”(美.杜威) 杜威的这句名言指出了学校教育的净化职能和“讨论”
22、“辨别”两条教育的途径。对照这句话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最大的缺陷就是“过分地注重接受性知识学习和被动性模仿实践”。由此,教育出来的学生主动性差,主体意识不强,接受性大于探索性。这样,很不利于我们当前提倡的“创新教育”,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力求在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三个方面的关系上有新的突破: (一)注重传授创新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思维教育为主线、学习教育为主业、创新教育为主导的。其中思维教育又以创造性思维开发为核心,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教育只是作为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求异、直觉等思维
23、能力是我们课堂开展教学创的主要任务。我们在文科教学中设置的“读想说写”等四步基本的教学程序,其意图就是要把思维教育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教育放在关键位置,以求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答案不是唯一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以便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发表意见、尽情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创造、创新的余地。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注重“启迪学生求异思维,练好审题立意基本功”。我们知道,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是三个基本:即审题立意基本功、谋篇布局基本功、语言表达基本功。审题立意,既属文体知识范畴,更属思维能力范畴。因而,要训练学生作文审题立意基本功,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 教育 课堂教学 研究 报告 总结 发言 稿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0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