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年级历史课教案.doc
《初中年级历史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年级历史课教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一历史课程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2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观察想象能力。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和分封制难点:分封制三、精讲点拨:1、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繁荣和衰亡个时期,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
2、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2、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紧扣教材讲清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讲述商朝经济生产时,突出青铜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师可适当补充些材料,讲清奴隶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及青铜器工艺之高超、产品之多,使学生感受奴隶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重点讲述司母戊鼎,教师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充激情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文物的教育。四、知识梳理:
3、 西周分封制的等级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朝代建立时间国都立国之君亡国之君重大事件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殷汤纣盘庚迁殷西周公元前1046年镐京周武王周厉王牧野之战 各个朝代的归纳四、 夏朝和商朝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奴隶制)。禹的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个夏王是桀(暴君)。2、商: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在鸣条打败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商东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长江流域,北达辽河。
4、最后一个王商纣(暴君)。五、 西周的兴亡1、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都于镐京(西安)。2、分封制: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统治者叫国君,或诸侯),叫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的统治。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财物,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3、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夏、商、西周的兴亡重点和难点 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 2070 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糜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
5、。最后,叙述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 本课的重点有二。其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二者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分封制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绍宗法制的情况下,要使学生明了分封制的内容,难度更大。三、思想教育目标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
6、夏桀的暴虐无道是夏朝衰亡的根本原因。2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后,商朝进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3周武王顺应民心,讨伐商纣,经牧野之战取得了胜利,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4西周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利于奴隶制国家的巩固。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武王伐纣、“国人暴动”、西周灭亡;分封制、井田制。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又是怎样起到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本节基本线索。1从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起,我国进
7、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2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者实行的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周王朝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和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3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国人暴动”是平民反抗奴隶主的一次武装斗争。此后西周逐渐衰亡,至公元前770年,为东周所代替。讲授新课:一、夏朝的建立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夏朝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奴隶制国家机器,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2
8、夏桀的暴政及商汤灭夏。二、商朝的兴衰1商汤建国。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亳。2盘庚迁殷。迁都的原因:汤建国后一百多年间,王位纷争,政治动乱,灾害频繁,国势受到影响。为摆脱动乱和自然灾害,商王曾五次迁都。迁都殷的时间:约公元前1300年。迁都殷的作用。使商朝的政局由动荡到稳定,国势中兴,进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3商朝的统治区域。指导学生阅读商朝统治区域及周围属国图,明确疆域四至,说明商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4商纣王的暴政。主要通过教材所引史记史料,讲述“炮烙之刑”残害人民,引起人民纷纷反抗。5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重点讲述商朝奴隶主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人民,如“人祭”和“人殉”等
9、,进一步理解奴隶的悲惨处境。三、武王伐封和周朝的强盛教师应注意讲清:1武王伐纣。商纣王的暴政。由于纣王的暴虐无道,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自己的军队阵前倒戈。周国的强盛。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内容。重点应放在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农业生产,重用人才,壮大兵力,作好了灭商的准备,为后来武王伐纣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武王伐纣。文王死后,周武王继承文王遗志,继续积极准备灭商。最后利用商纣统治分崩离析的机会,联合众多部落举兵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亡商朝。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以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西周的建立。指出公
10、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史称西周。3西周的强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部分内容,说明周成王及其子康王在位时,周朝进入兴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西周是在当时世界东方具有重要地位。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周厉王的暴政: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然后点明这正是国人暴动的原因。国人暴动:先解释“国人”即西周的平民,属于被统治阶级。他们的身份比奴隶自由,有自己的一些耕地,但要受奴隶主贵族的剥削,还要被迫去当兵,替奴隶主打仗。然后要求学生掌握:A爆发的时间:公元前841年。B爆发原因: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C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
11、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行政。5西周灭亡。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常不来朝贡。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东迁洛邑东周开始。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西周为什么会衰亡?”培养学生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井田制、分封制教师应注意说明:1井田制。井田制的含义: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B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用政治学常识有关生产关系的概念去分析: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
12、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点明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一旦瓦解,奴隶制度也随之消亡。2分封制。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征战,征服了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已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办法: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人。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
13、作战。分封的作用:周朝巩固了统治,而且发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初二第8课 辛亥革命一、 学习目标:基 础知 识了 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 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观察想象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探究思考提取信息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联系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情感态度价
14、值 观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进取意识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和形势图等,提示或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
15、好的学习方法。可从名称、时间、地点、创建人、纲领(誓言)、性质几方面归纳。四、知识链接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准备在广州起义,事泄未成。1897年在日本奔走革命时化名中山樵,此后即以孙中山见称于世。1900年派人至惠州发动起义。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誓就职。2月
16、13日,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屡经失败。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遗体安葬于南京中山陵。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兴起: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创建同盟会 发展 三民主义的提出:_ 开展武装起义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_年_月_日) 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_年_月_日,在_) 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积极:_ 作用 消极:_六、问题探究纠错矫正1. 结合课本,完成下列表格。名称时间地点创建人性
17、质兴中会中国同盟会2. 如何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3.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有何关系?4. 为什么武昌起义又称为“辛亥革命”?5.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七、目标检测1、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2、同盟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里“鞑虏”指的是( )A西方列强 B满清贵族 C满族人民 D少数民族3、辛亥革命中首次取得胜利的起义是(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秋收起义4、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是(
18、 ) A黎元洪 B孙中山 C黄兴 D宋教仁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推翻了清朝的统治C.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6、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孙中山与中山陵请问:2005年4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他的第一站就是中山陵。你知道为什么连战把第一站选在这里吗?孙中山为什么会受到世人的敬仰?请你简单的概括一下孙中山的重大革命活动。相信你一定行!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八、作业布置1.记忆和理解第8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2.预习第9课新文化运动,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第8课 辛
19、亥革命 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后有建立统一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成立在日本 中国同盟会又成立机关刊物民报以三民主义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1.10.10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胜利后,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三第2课 探险者的梦想(教学设计)设计者:元辉备课时间:2009年7月3日教材内容:本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九
20、年级上册第2课)共有3个子目,分别是“欧洲以外的诱惑”、“哥伦布的发现”和“首次环球航行”。第一子目介绍了从15世纪开始欧洲航海家的探险动机和条件。第二子目介绍了哥伦布的探险活动。第三子目介绍了迪亚士、达伽马的探险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第三子目最后用两段课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后果。一、课标要求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二、教学目标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及技术条件。了解哥伦布的探险经过,知道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知道迪亚士、达伽马的航行以及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探险的经历。归纳并阐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逐步培养正
21、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编演小品,体验航海探险的艰难。巧设历史情境,以现场采访的形式深入感受探险的艰难,分析探险家们共同具备的心理素质。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探险家的远航,分析二者的异同。通过对欧洲航海家在航海历程中体现的勇气、决心及团结合作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学习哥伦布敢于打破常规向西航行的创新精神。三、教学过程(一)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中“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可以通过课堂表演由学生自主来学习。教师再把具体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放在课堂表演后由学生来讨论回答,达成学习目标。本课难点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这一点可以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年级 历史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10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