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doc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doc(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书名: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李子勋心理热线丛书 作者:李子勋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 类别:教育导语: CCTV特邀心理专家李子勋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成长烦恼,讲述沟通技巧,为父母提供陪孩子长大的实用方法。本书精选成长个案,帮父母解读亲子问题的深层意义,浓缩36讲精华,拓展家庭的快乐生活之旅。概要介绍:读书最容易引发的一种心理情景是催眠,尤其读我们所欣赏的人的书,我们会无条件地接纳,失去通常的判别力。当某些信息激发我们内心的异议时,意识会帮助我们将这些信息合理化,感觉一定是自己错了。所以,就一个个案引出话题时,要时刻敏感地觉察到,每个个案发
2、生的情景是不一样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也是不一样的,更不必说还有好多心理医生自身的风格特点。所以,心理学家在某个个案中使用的方法,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推而广之。本书也是按照个案方式写成,为了不误导读者,我尽可能采用解释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选择怎么来应对相似的情景,而不把所谓的治疗方式直白地写出来。同时,我们有些个案后面加上了一些观点,来补偿解释的不足。作者简介: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专职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英视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特邀心理专家之一,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3、。目录序:教育方式决定孩子未来第一章 温暖的港湾1、亲情浓于血2、靠爱心包容3、关注闪光点4、改译他的行为5、快乐疗法6、无条件的爱7、批评也是亲密 第二章 空间无价8、重视他的需要9、男女有别10、放开手来爱11、引导孩子的欲望12、教导社会原则13、保持适当距离14、鼓励孩子交朋友15、孤独是金16、学会说爱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17、重视孩子的需要18、创造独立空间19、无条件的接纳20、帮孩子建构乐园21、欣赏重于一切22、成长始于崇拜23、关爱的力量24、换一种视角看“早恋”25、吵架也是因为爱第四章 长大成人26、担忧也需要委婉27、奖励的力量28、拓宽成功之路29、逆境中成长30、培
4、养孩子的金钱观31、给孩子成长的机会32、成长也需要创伤33、给孩子时间34、说话也要学35、成长需要经验36、责任也是权利结语:陪孩子长大序:教育方式决定孩子未来 阅读一个心理学治疗的故事,要觉察心理医生会无意识地选择成功的个案,而忽视那些可能更多的不那么有效的个案,让我们以为对类似的问题这样处理就很好。我们的视觉可能因此受到局限,看不到类似问题中更丰富的信息,看不到个案与个案间显著的差别。如果我们盲目地去模仿,结果很可能会画虎类犬,使问题更糟。 读书最容易引发的一种心理情景是催眠,尤其读我们所欣赏的人的书,我们会无条件地接纳,失去通常的判别力。当某些信息激发我们内心的异议时,意识会帮助我们
5、将这些信息合理化,感觉一定是自己错了。所以,就一个个案引出话题时,要时刻敏感地觉察到,每个个案发生的情景是不一样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也是不一样的,更不必说还有好多心理医生自身的风格特点。所以,心理学家在某个个案中使用的方法,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推而广之。 本书也是按照个案方式写成,为了不误导读者,我尽可能采用解释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选择怎么来应对相似的情景,而不把所谓的治疗方式直白地写出来。同时,我们有些个案后面加上了一些观点,来补偿解释的不足。 心理学有许多流派,每种流派都有每种流派的观点,也会有各自的局限与问题。不能说心理学都是对的,健康的心理学知识在百分之九十的人群里是非常有用的,知
6、道这些知识,人们可以消除或减轻心理困扰带来的痛苦。也许还有百分之十的人,普通的健康心理学对他们不能奏效,需要专门的心理专家与心理技术介入,这些变通的治疗理论是针对某类情景的,看起来不那么符合普遍的“真理”。 大多数心理学理论看起来很美,实际用处并不大,尤其是对喜欢非主流文化或非主流生活方式的人来说,有些理论简直是有害的。如果你去深入地了解心理学,立即会发现有许多心理学派的理论是有差异的,有些观点甚至恰巧相反。但这些纷繁的理论及其派生的技术,仿佛同样对来访者起着正面的促进效果,不管你走进哪个理论引导下的心理诊所,医生最终都会让你获益与更新。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心理咨询和治疗有它独到的共同
7、原则,包括职业的治疗关系,对当事人的无条件接纳,治疗师的关怀与人格魅力,平等而有意义的交谈与共情方式等,只要遵循这些原则,来访者就可以产生对自己、对世界的新感觉。这仿佛是种隐秘的和谐。其实,心理理论只是改变了心理医生的内心逻辑,让他有了一个方向,对当事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希望读者在读这本书时,能够更多地去关注医生的内心逻辑,学习医生看待问题与观察问题的方法,而不要太关注伴随的理论与技巧。 心理医生有一个理念上的困境,即当我们在宣传一个观念时,就制造了这个观念的新问题。假设我们认为这样是健康的,我们就把很多和我们观点不一样的东西暗示为不那么好或者不那么健康。这就可能让一个看起来正确的观念隐含着
8、对某些人、某些文化的伤害,这是我们需要警觉的。社会是多元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是多元的,亲子关系中也有多种可能性。所以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十分警惕用一个理论或技术取代了我的中立,从而可能破坏了多样性和文化并存主义的原则。在本书中,我会涉及多种可能性,来减轻我无意中强化的东西对读者的影响。 古代流传一句话,一些医生虽然不是好医生,却是让人感觉安全的医生,因为他们不会把病治坏。其实,不把病治坏的医生就应该算是好医生了,因为大多数疾病本身可以自然康复。多数心理疾患是人的精神、意志、心理、情绪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是个体无意识选择的结果。 不少健康的心理理论和不高明的心理医生是好心办坏事,帮倒忙!把本身是随着
9、环境与现实的变化而自然改变的心境固化下来,用一致性取代多样性,用普遍性替代个别性。其实,人们的心理冲突绝大多数来源于双重或多重文化与价值观念间的冲突,包括在文化传承与更新间的冲突,当然,也有些是社会群体与个体在行为与情绪上的自发差异性所引起的。这样的冲突是 心理社会化或心理个别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有意义的。心理医生首先应该对这些心理现象(症状)保持高度的敬畏,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高度发达的人类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精神痛苦,这种痛苦是不是人类科学、文明发展的必然伴随品?这些痛苦是否也在在一种自然选择,即有心理痛苦的人能更好地生存? 在不了解实际情况时,心理医生不要盲目加以干预或改变,我们首先要解
10、读出症状的意义。我对家庭做心理治疗时,基本准则是只做些微扰动和促进,扮演一个“捣乱”的人,等待家庭自发的变化,让家庭在变化中释放焦虑、寻找和谐。我的基本技术是将问题淡化,让人们感觉问题不是全部,也并没有真正地妨碍家庭的情感交流和家庭的正常生活。在问题伴随下,家庭仍可以保持高度和谐的关系。我会努力寻找问题下面的平衡点,为问题增加新意义,并通过改变问题的意义,来让家庭觉得问题的存在其实只是问题观念的存在,家庭自己会面对新的选择。每个心理学派都是不一样的。我比较注重关系疗法,比较尊重人的权利及个人在生长之中的自由。我从不把“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标本来宣传,少去说孩子怎么样就是对,怎么样就是错,我认为这
11、种强化本身的危险系数很大。 事实上,具体到个人,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健康的标准,如果硬套某些标准,会发现没有人真正属于健康的范围。同样,很难说有一个家庭是完全健康和谐的,这种家庭只存在于概念中或治疗师的浪漫幻想中。每个家庭既存在欢乐、幸福,又存在愤怒、争吵,存在情感背离,存在分裂,存在不平衡 我个人感觉心理健康只是一种美丽的梦想,如果真有心理健康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既平庸又无趣。人需要很多冲突的观念、变化的情绪、复杂的行为,需要索取也需要奉献,需要犯错也需要成功。因为人是活的,生命是流动与变化着的。 这里的故事大部分改写自中央广播电台星星夜谈亲子关系栏目中的来信,少数是父母必读杂志社提供的。由此我要
12、感谢青音、段冬梅两位女士的帮助,还要谢谢责编刘君对电台采访播音资料的整理。同时,也要感谢朋友王小屋、毛征对本书的修改和指正。第一章 温暖的港湾培养亲密依恋幼儿期心理发展任务依恋是由儿童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引发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在刚生下来的头两个月,处在原型自恋状态,类似一种自闭,对外部世界浑然不知。这个时候的婴儿相当于生活在伊甸园,享受着欲求与满足。是母亲的爱抚、温暖、怀抱和哺乳,让孩子从自体依恋转向客体依恋,开始感知外部世界,感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知身体的边界。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情绪不好,对孩子管理疏忽(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别处,甚
13、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延续甚至出现自闭倾向。有很多不能形成依恋的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很重要,母亲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孩子与母亲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样的依恋关系能让孩子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很多母亲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因为自己初产没有经验,工作繁忙,住房条件不理想,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其实心理学低估了婴幼儿的心理能力,我们忘记了存在本能这个东西,绝大多数婴幼儿都有主动与环境适应的能力。在没有语言的时候,他努力用笑、眼睛的追随、手舞足蹈、哭来表达内心趋向,
14、讨好并控制母亲或照料他的人。母亲或养育他的人不要挫败孩子这样的努力,给予必要的回应可以鼓励并激发孩子努力发展与人的交流和建立亲密关系。如果孩子在两岁前,母亲由于种种原因,如外出、产后抑郁、让保姆或奶奶全权喂养,没有与孩子形成好的依恋该怎么办呢?孩子在前两年已经出现一些心理发展问题又该怎么办呢?不要担心,只要孩子五岁前回到父母身边,一切就都来得及。儿童的发展其实并不像精神分析说的那样是一种时间性、顺序性很强的线形发展,我觉得儿童的心理发展很多是齐头并进、并存不悖的。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可以看成一种心理欲求,这种欲求的满足可以因为环境而延迟或阶段性潜抑,只要母亲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欣赏,并适当地增加
15、与孩子的躯体接触、温暖地拥抱、轻柔地抚慰、细心地照料,孩子仍旧可以重新获得与母亲的依恋。唯一不同的是,这种依恋可能会维持得比普通孩子更长一些。与父母形成深层依恋的孩子有以下特征:人际关系中,开朗活泼,有自信和自尊,懂得爱别人,能与人“共情”,没有暴力倾向,善良,宽容,知道自我的边界,不对别人过度要求。能正确解读父母教育自己的信息,打得也骂得,孩子不会忌恨父母,一般也不会让父母太伤心。依恋不够的孩子打不得也骂不得,因为父母这样做会激发孩子内心深处对父母的不信任。当孩子回家,回到母亲身旁需要和母亲重建依恋的时候,母亲最好不要做的事:对孩子身上的某些行为、特征、习惯不满意,忙着纠正孩子,让孩子感觉很
16、糟糕,没有安全感。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要批评孩子,如果什么事非说不可,也要这样说:“孩子你这样做很不错啊,不过,妈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不想试试?”急于向孩子或让孩子表达亲密感,结果遭到孩子拒绝,引发大人的挫败和孩子的焦虑害怕。拒绝原来曾与孩子形成依恋的人(如老人、阿姨),嫉妒孩子对那个人太好,让孩子在客体关系发展中产生混乱的感觉。扔掉孩子随身携带的旧手帕、毛绒玩具、漫画书,给他买更好的。其实,这些东西对孩子内心平静很重要,是一种对父母依恋的替代品,要暂时保留,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失去兴趣。父母要用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心去引导孩子,孩子会慢慢地完全投入父母的怀抱,完成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任务依恋。1.
17、亲情浓于血单身母亲的烦恼我的宝宝现在一岁零八个月,在她十个月时,我和她父亲分居了。虽然这是一场让我痛苦的婚姻,但我的女儿却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她还不到两岁已经显得特别懂事、聪明,一个人抚养女儿,辛苦自不用说,但我最担心的是单亲生活给她的性格或心理的发育带来阴影。前几天,我们一起看婴儿画报,里面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三口之家,我问她哪个是宝宝,她一次就指对了,又问她哪个是妈妈,她也是一次就指对了,问到哪个是爸爸,她就是不指图中的爸爸,这让我别提有多心疼了。还有,前些日子,她见我叫我的爸爸,她也叫“爸爸”,我纠正她:“你应该叫姥爷”。我原来的想法是等宝宝长到十八岁以后再慢慢告诉她亲生父亲是什么样,我想这
18、样做也许能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可是现在我有了疑惑。我的问题是:1.是现在就慢慢告诉她,还是等她问我“为什么我没有爸爸”时再对她讲?2.是对她讲真话,还是编一个美丽的谎言?我是个单身妈妈,我女儿现在一岁九个月,她见到小朋友的爸爸就发愣,她也会用疑问句说出“爸爸?”这个词。虽然她说不清,但我明白她的意思,她想问为什么她少了个爸爸。而我看到动画片或儿歌里讲爸爸的地方也发愣(连婴儿画报上都有爸爸的内容!)。因为我还没想好怎么同女儿说,她爸爸又不愿意回来看她。在街上也会有人对她说:“哎呀!多可爱的宝宝!你爸爸呢?”我急需帮助,因为我越来越焦虑,我不希望女儿受到太大伤害,当然我明白她肯定会受到伤害。但
19、我确实应付不来,我甚至希望女儿不再长大,希望老师能提供一些帮助。单亲家庭并不一定会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影响,事实上,某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发展得比普通双亲家庭的还要好。当然,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发展好需要一些条件。一是带孩子的母亲必须是成熟的人,个性独立、开朗、快乐,并且乐于关照自己的孩子。二是母亲要有良好的社会身份与不错的经济收入,住房要宽一些,这样容易形成孩子与母亲各自的空间。三是孩子生长的环境,如社区、幼儿园、小学等不歧视单亲家庭的孩子。四是离婚的父母彼此宽容、认同,没有相互的怨恨、冷漠与隔绝,双方在孩子面前要维持一种亲情。五是有一个彼此和睦的、扩大的亲友系统,如孩子喜欢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20、、舅舅、姨、叔叔等,他们都共同来关注孩子的成长。六是离家的父亲要保持与孩子的接触,并承担抚养与教育的责任,让孩子知道自己有父亲。如果上面的六点都具备,孩子的心理发展就不会出现问题,如果缺少其中的一两项,基本上是可以缓冲的,出问题也不会出大问题。如果缺少两项以上,未来就很难预测。其实,单亲也有单亲的优势。首先在教育上更具有一致性,母亲容易轻松地贯彻自己的养育思想,没有旁人来干扰。不用考虑丈夫,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会更多,可以促使孩子更容易地形成与人的依恋关系,孩子爱与被爱的能力得到发展,自我认同得到发展,会觉得自己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稍大一些的孩子有机会反过来关心母亲,甚至照料母亲,替代父亲的功能。
21、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独立,提升社会能力与助人能力。还有,孩子与母亲容易形成清晰的信息交流,不必摇摆在父母之间。单亲的不利因素主要在孩子五岁的时候,不容易与母亲完成依恋分离,性格发展可能滞后。原因往往是母亲对孩子的依恋太多,无意识地阻碍了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这可以用扩大的亲友系统来缓冲,让孩子与爷爷、姥姥、舅舅、阿姨等建立亲情关系,防止母亲的情感占据孩子的全部身心。如果男孩没有父亲的引导,在性别发展上可能会不够男性化,或者,孩子用过度补偿来弥补家庭的男性角色,显得过于男子气。其实,社会、学校对男性角色的认同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性别意识的健康成长。当孩子与母亲发生情绪冲突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难以避免)
22、,缺乏家庭内部的缓冲人,母亲可以凭借良好的个性帮助母子渡过难关。当然,还有社会歧视的问题。许多公众信息过于强化单亲子女的教育困境,不恰当地夸大单亲的危害,使孩子内心留下阴影,结果造成更多的单亲孩子陷入混乱,因此改变公众信息导向可以让单亲孩子的成长更为顺利。上面案例里的女孩很小就离开了父亲,没有与父亲的亲密感,在孩子心中父亲只是个象征,也许更像是个玩具。和蔼地、自然地告诉孩子父母离婚的事,不会给孩子形成太大的心理伤害,当然孩子可能有些缺失感,每个孩子都希望拥有更多的东西。在告知孩子离婚事实的同时,要给孩子适当的保证,说自己非常地爱她,不会离开她,一定会照料好她等等。讲故事、做游戏,通过隐喻的方式
23、来让孩子易于接受父母分离是心理学常用的方法。孩子五岁以后才离婚的家庭,是否告诉孩子要复杂一些,因为孩子的内心已经有父亲的存在。这时候不要着急,让孩子慢慢接受父亲不再回家的事实,给孩子内心的缓冲时间。开始的时候可以给予一些模糊信息,不要一下切断孩子内心的期待。用孩子不能理解的话直白地告知,常常会带有母亲的情绪,可能孩子并没有明白发生了什么,却因母亲的情绪感觉害怕,从此不敢提到父亲。这个时候孩子需要对父亲的幻想,鼓励孩子维持正面的、良好的父亲形象很重要,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父亲的形象。尤其不要让孩子觉得父亲是被母亲赶出家门的,否则可能给孩子埋下母亲怨恨父亲的种子。由于父亲的缺席,孩子很可
24、能表现得更依恋母亲,行为会更乖一些,更听话和懂事一些,这是假象,不要沾沾自喜。孩子害怕再失去母亲,不得不过多的讨好母亲,放弃了自己年龄应该有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很多母亲希望对孩子更好来补偿孩子,却使孩子更多地失去自我空间,结果更糟。离婚的父亲要保持与五岁至九岁孩子的密切接触,让孩子感觉他实际上并没有失去什么,只是父母不再生活在一起而已。十岁以上的孩子想隐瞒是隐瞒不了的,孩子比谁都精。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婚会有自己的成见,会偏向一边而把愤怒投向另一边,主动地卷入父母的离婚之中。父母最好彼此补台,不要让孩子觉得是因为他才离婚的,不要让孩子产生抑郁、自卑、敌意、逆反等情绪。心理医生不太认同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陪孩子长大 孩子 长大 李子 亲子关系 36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09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