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整理》单元教学分析.doc
《《分类与整理》单元教学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类与整理》单元教学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3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分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因此,历来的教科书都将分类、排序和比多少作为学生学习数和计
2、算的知识准备,安排在准备课中。由于标准(2011)将“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关系,并以第81页的例17体现了分类是如何作为整理数据的知识基础的,解开了在上一轮教材实验中教师对于教学“分类”这一单元内容的“目的”的困惑。上述两种做法其实都体现了分类的重要作用: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次教材修订基于标准(2011)编排了“分类与整理”单元,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这也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具体内容如下:其中,例1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例2则主要是
3、让学生学会自主分类,并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切统计的起点。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编排,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呈现分类的结果(收集到的数据),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2教材编排特点本部分内容的编排有以下特点。(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学生熟悉而又现实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由于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注重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体会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如,例1通过解决简单而又熟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类与整理 分类 整理 单元 教学 分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09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