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功能食品的安全性、保健食品的原材料1文档资料.ppt
《最新:功能食品的安全性、保健食品的原材料1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功能食品的安全性、保健食品的原材料1文档资料.ppt(1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功能食品的发展趋势,天然有效安全,功能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一)食品的安全性及其控制1.食品安全性的概念2.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3.食品安全性的控制:GMP和HACCP(二)功能性食品安全性评价1.食品安全毒理评价的发展进程2.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三)食品安全性的风险评价,食品安全性的概念,1984年(wHO):把食品安全性和食品卫生的概念等同: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1996年(WHO)食品安全性: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
2、段必须采用的一切条件和措施。1999年(杨洁彬等食品安全性):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和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微生物的污染食品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食品包装材料以及各种食品添加剂等的污染 生物技术食品、辐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食品安全性的控制,GMPHACCP,GMP良好食品生产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1969年由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建立首先出现在药品行业,近几年才在食品行业加以应用。GMP的目的是为各种食品制造、加工、包装、储藏
3、等有关方面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指导原则。不同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于本企业的详细规则。,GMP的内容,1先决条件:包括加工环境、工厂建筑、道路、行程、地表排水系统、废物处理等。2设施:包括提供制作、储藏、冷藏、冷冻空间和排风、供水、排水、排污、照明等设施合适的人员组成等。3加工、储藏、分配操作:物质的购买和储藏;机器、机器配件、配料、包装材料、添加剂、加工辅助品的使用及合理性;成品外观、包装、标签和成品保存;成品仓储、运输和分配;成品的再加工;成品申请、抽检和试验,良好的实验室操作等。4卫生和食品安全:特殊的储藏条件热处理、冷藏、冷冻、脱水、化学保藏;清洗计划、清洗操作、污水管理、
4、害虫控制;个人卫生和操作;外来物控制、残留金属检测、碎玻璃检测以及化学物质检测等。5管理职责:包括提供资源、管理和监督、质量保证和技术人员;人员培训;提供卫生监督管理程序;满意程度;产品撤销等。,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由食品的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HA)和关键控制点(critical point,CCPs)两部分组成的一个系统的管理方式。HA:分析鉴定从原材料经过加工过程到分配直至消费者手中这一整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微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危害。CCPs:针对不同的危害采取不同的方法和
5、手段进行控制。20世纪60年代,美国宇航局为确保宇航员的食品安全,将HACCP用于人造空间计划的微生物安全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WH0和FAO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推广HACCP系统。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应用此系统对加工出口的海产品和水果的卫生质量进行控制并取得成效。,HACCP系统的组成,引出危害分析HA,评价其危害和危险(基础原则)决定关键控制点CCPs建立和确定每一个关键控制点的临界极限(critical limits),即确定判断标准(最重要的部分)确定监测过程来检测CCPs。建立从检测结果来判定加工过程的管理和维持控制管理的技术程序。当检测的CCPs偏离所建立的临界极限时,必
6、须采取准确的补救和校正措施。建立有效纪录系统为HACCP系统提供证据。建立验证过程系统以验证HAACCP系统的正确性。,功能性食品安全性评价,一、食品安全毒理评价的发展进程在人体试验和判断识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经历了从观察到科学分析的转变 剂量反应分析化学及其在食品上的应用靶物质预测试验(动物研究)微生物学的应用,三、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内容,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短期喂养试验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1)_目的,测定LD50,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为进一步进行毒性试验的剂量和毒性观察指
7、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并根据LD50 进行毒性分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凡属我国创新的物质,特别是其化学结构提示有慢性毒性、遗传毒性或致癌性可能的,或产量大、使用面广、摄入机会多的,必须进行全部四个阶段的毒性试验凡属于已知物质(指经过安全性评价并允许使用的化学结构基本相同的衍生物或类似物)者,则可进行前三阶段试验,并按试验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第四阶段试验;凡属已知的化学物质,世界卫生组织对其已公布每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同时申请单位又有资料证明我国产品的质量规格与国外产品一致,则可先进行第一、第二阶段试验。如果产品质量或试验结果与国外资料一致,一般不要求进行进一步的毒性试验,否则尚
8、应该进行第三阶段试验。,LD50,LD50:(median lethal dose)即半数致死量或称致死中量。它是指受试动物经口一次或在24h内多次染毒后,能使受试动物中有半数(50)死亡的剂量。LD50是衡量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的基本数据,急性毒性(LD50)剂量分级,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_结果判定,如LD50 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 倍,则放弃该受试物用于保健食品;如LD50 大于或等于100 倍者,则可考虑进入下一阶段毒理学试验。如动物未出现死亡的剂量大于或等于10g/kgBW(涵盖人体推荐量的100 倍),则可进入下一阶段毒理学试验。对人体推荐量较大和其它一些特殊原料的保健食品,
9、按最大耐受量法最大给予剂量动物未出现死亡,也可进入下一阶段毒理学试验。,1.遗传毒性试验目的:对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以及是否具有潜在致癌作用进行筛选。结果判定:(1)如三项试验(Ames 试验或V79/HGPRT 基因突变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或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及TK 基因突变试验或小鼠精子畸形分析(或睾丸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中的任一项)中,体外或体内有一项或以上试验阳性,一般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保健食品。(2)如三项试验均为阴性,则可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毒性试验。,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 30 天喂养试验 传统致畸试验(1),2.30 天喂养试验目的:对只需进行第一、二阶段毒性试验的受
10、试物,在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通过30 天喂养试验,进一步了解其毒性作用,观察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可初步估计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30 天喂养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结果判定:(1)对只要求进行第一、二阶段毒理学试验的受试物,若30 天喂养试验的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大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 倍,综合其它各项试验结果可初步做出安全性评价。(2)对于人的可能摄入量较大的保健食品,在最大灌胃剂量组或在饲料中的最大掺入量剂量组未发现有毒性作用,综合其它各项试验结果和受试物的配方、接触人群范围及功能等有关资料可初步做出安全性评价。(3)若最小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小于人
11、的可能摄入量的100 倍,或观察到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组其受试物在饲料中的比例小于或等于10,且剂量又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原则上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保健食品。但对某些特殊原料和功能的保健食品,在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 倍剂量组,如果个别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出现差异,要对其各项试验结果和受试物的配方、理化性质及功能和接触人群范围等因素综合分析以判断是否为毒性反应后,决定该受试物可否用于保健食品或进入下一阶段毒性试验。,3.传统致畸试验 目的:了解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结果判定:以LD50 或30 天喂养实验的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设计的受试物各剂量组,如果在任何一个剂量组观察到受试物
12、的致畸作用,则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保健食品,如果观察到有胚胎毒性作用,则应进行进一步的繁殖试验。,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30 天喂养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90 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1.90 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目的:观察受试物以不同剂量水平经较长期喂养后对动物的毒作用性质和靶器官,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及对子代的发育毒性,观察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初步确定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为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依据。,结果判定(1)国外少数国家或国内局部地区有食用历史的原料或成分如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 倍,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13、若最小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 倍,或最小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组其受试物在饲料中的比例小于或等于10,且剂量又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 倍,原则上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保健食品。(2)国内外均无食用历史的原料或成分,根据这两项试验中的最敏感指标所得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进行评价的原则是: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 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保健食品。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大于100 倍而小于300 倍者,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大于或等于300 倍者则不必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可进行安全性评价。,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90 天
14、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2.代谢试验目的: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速度以及蓄积性,寻找可能的靶器官;为选择慢性毒性试验的合适动物种、系提供依据;了解代谢产物的形成情况。结果判定:根据主要代谢物的结构及性质,推断受试物在体内的可能代谢途径以及有无毒性代谢物的生成情况。,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目的:了解经长期接触受试物后出现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最后确定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和致癌的可能性,为受试物能否应用于保健食品的最终评价提供依据。,实 例,食品安全性的风险评价,一、安全摄入量的确定 二、膳食暴露评价 三、风险鉴定,功能食品原材料,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功能因
15、子药食两用材料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一、功能性食品添加剂(1),生物合成品,如谷氨酸钠,柠檬酸,维生素C,酵母等,超过200万吨,占80。这些产品大都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具有营养功能。有的其化学结构和天然存在的相同,亦可称为视同天然物。天然提取物,包括天然色素,天然香料,天然甜味剂(甘草甜、甜菊苷等),增稠剂(琼脂、卡拉胶、瓜尔胶、果胶、变性淀粉等),占10。这些产品部分具有生理活性。用石油化工原料纯化学合成的产品,如苯甲酸钠、糖精、甜蜜素、合成色素等。,一、功能性食品添加剂(2),天然色素甜味剂增稠剂乳化剂防腐剂功能食品的配料,(一)天然色素,主要从植物中提取,很多具有生理活性。红曲米:含有调
16、节血脂的功能因子洛伐他汀 叶黄素:减少发生老年性视网膜黄斑性病变和自内障的危险,1.红曲米(1),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红曲可做为中医药材,认为红曲营养丰富、无毒无害、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淤的特殊功效。历来被视为安全性高的食品补充剂。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日本学者远藤章教授等人从红曲中分离出一种能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的有效物质,并且命名为Monacolin-k,从此给功能性红曲有调节血脂作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985年,美国科学家Goldstein和 Brown进一步找出了 monacolin-k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作用机理,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1.红曲米(2),主要功能成份及其作用机理莫纳可林K(Mo
17、nacolin-K,或称洛伐他汀(Lovastatin)能抑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降低TC、LDLC、TG,同时升高HDLC。麦角固醇(维生素D前体)转化为维生素D,促进机体对钙、磷等元素的吸收。有利于骨骼生成、预防骨质疏松。-氨基丁酸(-GABA)降血压,降舒张压。天然植物激素(Isoflavone)类雌激素活性物质能预防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症。,2.叶黄素(1),在甘蓝、羽衣甘蓝、菠菜等深绿色叶菜以及金盏花、万寿菊等花卉中含量最高。而人类的眼睛含有高量,2.叶黄素(2),抗氧化性能对眼睛的特殊作用(1)视网膜及黄斑区(2)晶状体,(二)甜味剂,分为非营养性高倍甜味剂和
18、营养性甜味剂高倍甜味剂:天然(甘草甜)合成营养性甜味剂:糖醇(木糖醇),1.甘草甜,从甘草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之一有一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具有保护肝细胞膜、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各种急慢性肝病(临床常用药物有美能、强力宁、甘利欣、甘平等)。抑制艾滋病毒抑制SARS病毒,2.糖 醇,防龋齿不升血糖双歧杆菌增殖功能护肝功能(木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醇、乳糖醇,(三)增 稠 剂,高甲氧基果胶:清除胆固醇、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降解的瓜尔豆胶:调节血脂黄原胶:抗氧化和增强免疫功能低分子化的海藻酸钾:显著的降压作用胡萝巴胶:作为糖尿病人和高胆固醇患者的食品配料
19、。胡卢巴籽提取物,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四)乳化剂辛葵酸甘油酯,一种乳化性能优良的用于乳化香精的食品添加剂,可应用于饮料、冰淇淋、糖果、巧克力、氢化植物油中。安全:在肠道内极易水解、吸收,吸收速度比一般油脂快4倍,并在肝脏和身体内不积累。多功能:黏度低、耐氧化性、低凝固点以及和各种溶剂、油脂、维生素的相溶性好,在食品中尚有抑制微生物繁殖的防腐功效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作为脂肪代用品(在体内吸收代谢速度快,不会引起肥胖),可用于调节脂肪代谢紊乱症,且能降低胆固醇,又可作为预防和治疗高血脂和脂肪肝的功能成分。对癌细胞还有杀伤作用,可应用于辅助药物治疗肝癌,又不影响正常肝细胞。兼具抑菌作用。,(
20、五)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nisin),亦称乳链菌肽,可用食用蛋白质原料经发酵法生成。由34个氨基酸组成的肽,人体能消化代谢,无毒性。1969年就被WHO/FAO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推荐为安全的食品防腐剂。1988年从欧洲引入我国1994年通过国家鉴定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对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微球菌等有害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乳制品和肉制品: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可降低杀菌温度,从而改善熟肉制品的口感)防龋齿功能(在口腔中能抑制糖类发酵)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六)功能食品的配料,低聚糖 海藻糖 赤藓醇谷氨酰胺 谷胱甘肽 酪蛋白磷酸肽CCP,和调节血压的肽大豆肽 多不饱和脂肪酸 花生四烯
21、酸(AA),二、功能因子,功能性低聚糖 功能性多糖 腺苷受体阻断剂 功能性油脂(functional fat)L-肉碱(Lcarnitine)褪黑素(melatonin)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皂苷(saponins)氨 基 酸 肽与蛋白质 抗氧化剂(antioxidant),三、药食两用材料 四、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自学),功效成分:能通过激活酶的活性或其他途径,调节人体机能的物质。又称为功能因子、活性成分、有效成分。,功效成分与营养素的相互关系 1 2 3营养素和功效成分的交叉关系 1、仅作营养素(如:淀粉、蔗糖、脂肪等)。2、既是营养素又是功效成分(如:维生素、矿物元素等)
22、。3、仅作功效成分(如:L-肉碱,皂甙,二十八醇,生物碱,褪黑素,益生菌等),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低聚糖是由210个相同或不相同的单糖以糖苷键结合而成。它不被人类胃肠道消化,故属于一类不消化性糖类。,功能性低聚糖的种类,低聚糖产品中有的以原料冠其首命名,如大豆低聚糖,其中主要含的是水苏糖,少量棉籽糖,还有蔗糖;有的则以单糖或二糖基命名,如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乳酮糖-也称乳果糖或异构乳糖、低聚龙胆糖)、低聚木糖、帕拉金糖学名为异麦芽酮糖、海藻糖等,已知的功能性低聚糖有1000多种,自然界中只有少数食品中含有天然的功能性低聚糖,例如:洋葱、大蒜、天门冬、菊苣根和伊斯兰洋蓟
23、块茎等含有低聚果糖,大豆中含有大豆低聚糖。,低聚糖的生理功能,很难或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用于低热量或减肥食品的功能性基料,或供糖尿病人食用。具有润肠通便和改善肠道菌群作用(作为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预防牙齿龋变。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调节血脂的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功能性低聚糖纯品日摄入有效剂量是低聚果糖3.0g,低聚半乳糖2.02.5g,大豆低聚糖 2.0g,低聚木糖0.7g。Hata等报道大豆低聚糖最大的不引起腹泻剂量为男人0.64gkg、女人0.96g/kg。Spiesel等报道低聚果糖引起腹泻的最小剂量男44g、女49g。低聚半乳糖急性中毒的LD5015gkg(对兔)。,功能性低聚糖的
24、摄入剂量和副作用,功能性低聚糖的加工方法,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化学合成法酶学方法(1)转移糖苷合成法(2)可逆水解合成法(3)酶水解法,功能性多糖,膳食纤维真菌多糖壳聚糖植物多糖,多糖,多糖是由糖甙键连接起来的醛糖或酮糖组成的天然大分子。是所有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并与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多种功能有关,大量存在于藻类、真菌、高等陆生植物中。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多糖又被称为“生物应答效应物”(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BRM)或活性多糖(active polysaccharides)。很多多糖都具有抗肿瘤、免疫、抗补体、降血脂、降血糖、通便等活性。,膳食纤维,(一)膳食纤维
25、的定义1.膳食纤维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即食物中不被消化吸收的植物成分。1976年又扩展为“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碳水合物和木质素”。主要是指那些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碳水化合物与木质素,以及植物体内含量较少的成分如糖蛋白、角质、蜡等。,膳食纤维定义:“凡是不能被人体内源酶消化吸收的可食用植物细胞、多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物质的总和”。这一定义包括了食品中的大量组成成分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胶质、改性纤维素、粘质、寡糖、果胶以及少量组成成分如蜡质、角质、软木质。,膳食纤维与粗纤维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粗纤维是指植物经特定浓度的酸、碱、醇或醚等溶剂作用后的剩余残渣。强烈的溶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功能 食品 安全性 保健食品 原材料 文档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09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