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课件PPT文档.ppt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课件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课件PPT文档.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 液,血 浆,水(90%92%),晶体物质(2%3%),血浆蛋白(5%8%),白蛋白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细胞(40%50%),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Plasma),红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量(blood volume):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6%-8%循环血量:在心血管中不断循环流动的血液。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脾、皮下静脉丛和皮肤等处的血液流动缓慢的血液量。血量恒定:维持动物血压恒定,维持全身器官血供失血10%:机体调节机制可进行代偿恢复 失
2、血20%:代偿不能维持动脉血压,可导致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失血30%:出现生命危险,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二、血液的主要机能营养功能血浆蛋白运输功能血浆蛋白、球蛋白维持内环境稳定缓冲对参与体液调节激素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与气味(二)血液的比重(哺乳动物)血液的比重为1.0501.060,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粘滞度血液的相对粘滞度约45,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相对粘滞度约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第一节 血液
3、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四)血浆渗透压血浆中的溶质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称血浆渗透压。正常值(哺乳动物):313mOsm/kg.H2O5330mmHg711kPa,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9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等张溶液:张力相等的溶液。1.9的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五)血浆的pH(酸碱度)1.正常值:pH为7.27.5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4、2)肺和肾的调节:通过肺和肾不断排出体内过多的酸和碱,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其功能形态:成熟的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形,中央部较薄,周边稍厚。直径约8m,厚约2m,表面积约145m。数量:男子为4.55.51012个/L(450550万个/mm)平均5.1012个/L(500万个/mm)女子为4.05.01012个/L(400500万个/mm)平均为4.51012个/L(450万个/mm)。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男子Hb的含量为:120160g/L(1216g%)女子Hb的含量为:110150g/L(1115g%),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
5、能,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其功能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O2和Hb结合成HbO2,100ml血液可运送20ml的O,在血液中由红细胞运输的O比溶解于血浆的多70倍。Hb 还可以和CO 结合,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HbNHCOOH)的形式运输CO。在红细胞参与下,血浆运输CO的能力比直接溶解于血浆中的多18倍。2.缓冲作用红细胞内的缓冲对可以缓冲血液的酸碱物质,维持血浆pH。主要的缓冲对:KHCO3/H2CO3;蛋白质钾盐/蛋白质,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和渗透脆性,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循环中,常要挤过直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
6、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然后恢复原形,称为可塑性变形。,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和渗透脆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渗透脆性。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中会保持其正常形态和大小,若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水分子将透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以至最后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而发生低渗性溶血。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5%的NaCI溶液中开始有部分破裂,在0.35%的NaCI溶液中几乎全部破裂。故临床上以0.35%0.45%NaCI溶液作为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的范围。,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三)红细胞的悬浮稳
7、定性,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循环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通常用血沉(ESR)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血沉的概念: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率,又称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值:男性第一小时不超过15mm(015mmh),女性第一小时不超过20mm(020mmh)。,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测定血沉的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此时易发生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叠连是多个红细胞发生以凹面相贴。叠连的原因是血浆中球蛋白
8、、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加。,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红骨髓。造血过程(图),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红细胞的生成过程,红细胞的生成经历以下阶段:,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造血原料初期阶段:细胞有丝分裂,核酸(DNA)合成,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参与。后期阶段:需要Fe2+合成Hb,每天需要20 30mg。Fe2+缺乏时患缺铁性贫血。Hb的分子结构Fe3+需还原成Fe2+才能用于合成Hb。,骨髓造血过程,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四)红细胞生成及
9、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造血原料叶酸:体内过程:食物中的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吸收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与DNA合成。临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27个月内导致严重的贫血)维生素B12:体内过程: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有促进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内因子维生素B12 形成复合物:.防止维生素B12被消化液中的蛋白酶水解;.内因子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吸收入血。临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4)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调节因素:促红细
10、胞生成素;爆式促进因子;雄激素,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2、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被破坏。红细胞血管外破坏:在脾、肝等处进行。红细胞衰老后,变形能力下降,不易通过直径比它小的血管。脾脏具有复杂的血管分布,变形能力差、受损和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容易滞留于脾内血窦,被脾内丰富的巨噬细胞所吞噬。肝脏内的巨噬细胞也能识别、吞噬损伤较重的红细胞。由于肝血流量远大于脾,所以肝对红细胞的破坏远大于脾。红细胞血管内破坏:是指红细胞在血流湍急处因机械碰撞而破坏。,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数量:4.0
11、10.0109/L(400010000/mm3),白细胞的生成部位:红骨髓,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功能渗出:白细胞通过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的过程。趋化性:白细胞具有朝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高度的化学趋向性、较强的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主要功能:将入侵细菌包围在一个局部吞噬掉,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可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参与坏死组织的清除。因此,在急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增多。,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功能 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溶酶体内颗粒增加,
12、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吞噬细胞内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以及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识别和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清除衰老与损伤的细胞和细胞碎片,如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等。巨噬细胞在吞噬血红蛋白后,还参与机体内铁的代谢以及胆色素的代谢。合成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白介素(IL1、IL3、IL6等)、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NF-、INF-)等。,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功能 3.嗜碱性粒细胞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引起临床荨麻疹、哮喘等速发性过敏反应。胞
13、内颗粒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而引起荨麻疹、哮喘等过敏反应。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 敏反应。,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功能4.嗜酸性粒细胞功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吞噬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颗粒。产生前列腺素E释放组胺酶参与对寄生虫(蠕虫)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将通过其膜上受体粘着于蠕虫,进而释放颗粒内所含的碱性蛋白和过氧化物酶等损伤蠕虫。,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功能5.淋巴细胞功能: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14、对“异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淋巴细胞主要在胸腺的作用下发育成熟,称为胸腺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血液中的淋巴细胞,80%90%属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主要在骨髓或肠道淋巴组织中发育成熟,称为骨髓源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停留在淋巴组织内,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特异性抗体。,二、白细胞生理(三)白细胞生成的调节,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三、血小板生理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形态:哺乳动物血小板无细胞核,为两面凸起的椭圆形小体,直径24m,
15、内有各种细胞器(颗粒、致密体等)。数量:100300109/L(1030万/mm3)。,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三、血小板生理(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血小板与胶原纤维等表面粘着的过程,称为血小板粘附。当血液流经受损血管时,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立即粘附在血管损伤处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粘附反应可能与vWF(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有关。,三、血小板生理(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2.聚集血小板发生粘附后,进一步互相聚合在一起,称为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血小板聚集可分为两个时相:第一时相发生迅速,但聚集后又可解聚,称为可逆性聚集,主要由受损组织释放的ADP或低浓度的外源性
16、ADP引起。第二时相发生较慢,聚集后不能解聚,称为不可逆聚集,主要由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引起。必须有Ca2+和纤维蛋白原的存在,而且要由ATP提供能量。,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三、血小板生理(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3.释放和吸附血小板在聚集的同时,向外释放生物活性物质:ADP、血小板因子(PF)、5-羟色胺、TXA2、vWF、纤维蛋白原等。血小板因子(PF3)可吸附多种凝血因子,使局部的凝血因子浓度升高,促进凝血过程。,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三、血小板生理(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4.收缩在Ca2+作用下,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回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牢固地封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 生理学 第三 血液 课件 PPT 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0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