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肺复苏课件课件PPT文档.ppt
《最新心肺复苏课件课件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心肺复苏课件课件PPT文档.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提纲,一、心搏骤停:定义-重点;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重点。二、心肺脑复苏:心肺脑复苏的发展历史;心肺脑复苏的主要临床指南;心肺脑复苏的操作-重点:1.基础生命支持;2.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3.关于新生儿、婴儿和儿童的复苏特点;4.心肺脑复苏的终止和伦理学问题;5.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操作演示。,1.猝死:猝死(sudden death,SD)是指平时身体健康或似乎健康的人在出乎意料的较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诊断的三个重要前提: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患者已经发生生物学死亡;(2)患者必须属于自然死亡;(3)发生时间存在不可预料性:关于“突然死亡”:观点不一,一般认为在24小时之
2、内。猝死在西方国家约占心血管病死亡率的20%,是高发病率疾病。主要发生在院外,约占72-80%。,心搏骤停-基本概念,2.心搏骤停:心搏骤停(cardic arrest,CA)指患者的心脏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突然停止搏动,在瞬间丧失了有效的泵血功能,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1).由心脏本身原因导致的,缺少别的诊断证据的心搏骤停称为原发性心搏骤停;(2).非心脏本身原因直接导致的心搏骤停称为继发性心搏骤停。(3).由原发性心搏骤停所导致的猝死称为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c death,SCD),患者既往可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个小时之内。猝死的患者
3、中,心脏性猝死占绝大多数。,心搏骤停-基本概念,1.心搏骤停的病因:(1)心血管突发事件:是心搏骤停和猝死的主要原因,而致命性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因素。冠状动脉病变:急性冠脉综合症;心肌病变:各种心肌炎;心肌电活动紊乱:预激综合征、病窦综合征;主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瓣膜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呼吸系统相关心血管病:肺心病、肺栓塞;其他情况: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桥。,心搏骤停-病因和发病机制,1.心搏骤停的病因:(2)非心血管突发事件:急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其他非心脏疾病:羊水栓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毒:一氧化碳、有机磷、安眠药等;医源性意外事件:麻醉、手术;意
4、外事件:严重创伤、物理损伤。2.心搏骤停的发病机制:心脏的缺血、缺氧损害。,心搏骤停-病因和发病机制,1.先兆临床表现和先兆心电图表现:已发生心搏骤停者应向家属询问有无此类心搏骤停先兆表现以提供诊断的临床资料,而有此类先兆表现的患者应注意与家属沟通,有发生心搏骤停的风险,密切观察。2.心搏骤停发病时的临床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对各种刺激无反应,叹气样呼吸或无呼吸,颜面、口唇、粘膜青紫,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消失,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四肢抽动,二便失禁。,心搏骤停-临床表现,3.心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和分类:(1)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QR
5、S波群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及频率完全不规则的粗大或细小颤动波,频率为150-500次/分,振幅小于0.5mv为细颤,振幅大于等于0.5mv为粗颤。,心搏骤停-临床表现,3.心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和分类:(2)无脉搏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是指无脉搏,血压心音测不到,伴有除室颤/无脉搏室速以外的电活动。PEA不同于电机械分离。PEA包括:心电机械分离、假性心电机械分离、室性自主心律、室性逸搏、除颤后室性自主心律、缓慢收缩心律等。,心搏骤停-临床表现,3.心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和分类:(2)无脉搏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6、activity,PEA):宽而缓慢的QRS波心律:心肌与传导系统障碍,如急性心肌梗塞濒死期、严重高钾、酸中毒等,预后不良。窄而快速的QRS波心律:如严重低血容量、感染、肺栓塞、心包填塞。低血容量是测不到血压而有电活动的最常见原因,对治疗有反应。,心搏骤停-临床表现,3.心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和分类:(3)心室停搏(asystole)或心脏静止(cardiac standstill,CS):心脏无任何明显电活动,呈静止状态,心电图表现为一条直线,有时偶可见到P波和细小的心室蠕动波。,心搏骤停-临床表现,我国古代关于心肺脑复苏的记载:东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救自缢死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
7、数动之”。“安被卧之”是指平卧位。“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是指连续胸外按压。-世界上最早有关心肺复苏的详细描述。晋 葛洪肘后方:“塞两鼻孔,以芦管内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人工呼吸。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对复苏术在方法与细节上改进。,心肺脑复苏-发展历史,西方近现代心肺脑复苏发展历史: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建立了现代心肺复苏理论和技术体系:1956年Zoll提出体内电击除颤法,应用电除颤成功抢救了一例心室颤动的患者;1958年美国Peter Safar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并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优于“压胸抬臂通气法”;1960年Kouwenhoven等人发表有关胸外心脏
8、按压的文章,报告了 14 例经胸外按压而存活的病例,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此三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心肺脑复苏-发展历史,西方近现代心肺脑复苏发展历史:1961年Safar更进一步将 CPR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后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20世纪70年代扩展心肺复苏到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简称CPCR)。心肺复苏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脑保护和脑复苏,
9、以强调保持完善的脑功能的重要性。心肺脑复苏是现代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肺脑复苏-发展历史,西方近现代心肺脑复苏发展历史:1966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发表了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并于1980、1986、1992 年等多次修订再版。AHA作为ILCOR成员,承担着将国际科学共识定期修订的内容更新到新版的CPR-ECC指南中去的任务。2000年以来AHA和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先后三次主持召开了心肺复苏指南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研讨会。指南成为目前心肺复苏技术的最重要指导。,心肺脑复苏-发展历史,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0
10、00:2000指南作为第一部国际CPR-ECC指南,循证评价方法得以明确;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证据评价进一步得到认同;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2010指南修订会议前用3年时间,来自29个国家,356名复苏专家,采取文献回顾分析、会议辩论、电话会议和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对277个CPR-ECC主题的411个科学证据逐一审查。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在2010年10月18日同时在循环和复苏杂志上发表。,心肺脑复苏-主要临床指南,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简称CPCR),或心肺复苏(cardiop
11、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的两个阶段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与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ACLS)。前者主要用徒手急救,后者用器械、药物等进行急救。,心肺脑复苏的操作,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1.立即识别心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早识别 早呼救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早CPR 3.快速除颤 早除颤 4.有效的高级心脏生命支持 早ACLS 5.综合的心搏骤停后治疗,心肺脑复苏的操作,基础生命支持包括突然心搏骤停、心脏病发作、脑卒中、气道
12、异物阻塞的识别;心肺复苏;使用自动除颤器除颤。使用其他类型除颤器属于高级生命支持。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场地的选择,无绝对必要不应搬动患者,但应确认现场安全以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心肺脑复苏的操作-BLS,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D:除颤,心肺脑复苏的操作-BLS,基础生命支持操作流程:2010年指南:ABC 变为 CABABC变为CAB的理由:绝大多数心搏骤停发生在成人身上,而初始心律多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而在各年龄段的患者中,发现心搏骤停存活率最高的案例均为有目击者的心搏骤停。因此在这些患者中,进行基础生命支持操作的关键是尽快而有效的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在“ABC”程序中,在施救
13、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或装配通气设备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被推迟。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因目击者不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从而放弃了包括胸外按压在内的整个复苏操作。更改为“CAB”程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同时能尽可能缩短通气延误时间。,心肺脑复苏的操作-BLS,基础生命支持操作基本流程:识别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去除“看、听和感觉呼吸”)启动急救系统并找到AED(或由其他人员寻找)检查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如果10秒内没有明确触摸到脉搏启动心肺复苏开始胸外按压按压30次约18秒后检查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人工通气2次按照按压与通气比例30:2操作5个循环
14、检查复苏效果如需电击及时予以除颤除颤后立即复苏,按照30:2操作5个循环如此循环直至复苏成功或终止。,心肺脑复苏的操作-BLS,对溺水等原因导致窒息性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流程:对于此类患者,应首先进行胸外按压并进行人工呼吸,在5个周期(大约2分钟)后再呼叫急救系统。对于医务人员,强调团队形式的心肺复苏操作。,心肺脑复苏的操作-BLS,按压位置:强调把心搏骤停患者放在坚硬表面上,不再强调用解 剖标志选择按压部位,而是在双乳头连线以下,胸骨 下半部即可。按压手法:双肘伸直,两肩在胸骨正上方,以髋关节为轴心,用 上半身的重力下压;下压与抬举时间比例为1:1;抬 举时彻底放松,但手掌跟不能离开胸壁,用主
15、力手掌 跟接触胸骨,另一只手放在主力手上面效果更好。按压速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不再是每分钟“大约”100次)。按压幅度: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 少为胸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约4cm,儿童约5cm。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 断。,心肺脑复苏的操作-BLS-胸外按压(C),胸外按压总数受胸外按压速率以及中断的影响,如同汽车的驾驶里程。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心肺脑复苏的操作-BLS-胸外按压(C),开放气道的方法:仰头举颏法:推举下颌法:怀疑有颈椎损伤时使用。应注意清理呼
16、吸道。,心肺脑复苏的操作-BLS-开放气道(A),关于呼吸道异物阻塞:1.病因:呼吸道异物阻塞通常发生在上呼吸道,并与意识和吞咽功能有关。昏迷患者气道阻塞可分为内源性(舌后坠)和外源性(异物所致)。2.分类:呼吸道异物阻塞分为部分阻塞和完全阻塞。3.急救方法:手指抠挖法、背部拍击法、胸部推击法、腹部推击法等。,心肺脑复苏的操作-BLS-开放气道(A),对所有通气方式均历时1秒/次,潮气量以使胸廓抬举为度,约6-7ml/Kg,避免过度通气。过度通气会使胸内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降低心排出量。按压与通气的比例:成人(一名或两名施救者):30:2婴儿、儿童(一名施救者):30:2婴儿、儿童(两名医务
17、人员施救者):15:2新生儿:3:1应用机械通气时:按压与通气按照各自的速率进行,心肺脑复苏的操作-BLS-人工呼吸(B),关于只做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Hands-Only CPR):如果目击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进行只做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即仅为突然倒下的成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并强调在胸部中央用力快速按压,直到AED到达且可供使用,或由急救人员等接管患者。原因: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与同时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的存活率相近。,心肺脑复苏的操作-BLS,心脏电复律术(cardioversion)亦称电击除颤术(electric defibrillation
18、),全称经胸壁直流电电击复律术,是利用电能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方法。该方法的问世是给快速心律失常治疗带来了里程碑式的飞跃。1.除颤器的种类:(1)普通除颤器(2)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efibrillatator,AED)。2.除颤器的复律原理:除颤器实质上是一种高压直流电放电器,通过充电然后放电,释放强大直流电脉冲使患者大部分心肌在瞬间同时除极,将患者心脏的所有电活动一概消除。除极后患者心脏整个心肌瞬间处于电静止状态,然后由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重新控制心脏搏动。,心肺脑复苏的操作-除颤(D),3.除颤器的波形:(1)单相波(MDS);(2)双相波(BTE):电流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复苏 课件 PPT 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0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