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影在线CNS疾病影像图库PPT文档.ppt
《最新医影在线CNS疾病影像图库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医影在线CNS疾病影像图库PPT文档.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男,17岁。以反复发作性意识丧失、四肢抽搐10年就诊。,T1WI,T2WI,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FLAIR,DWI,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T1WI+C,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术中所见:病变呈灰白色,质软,血运不丰富,大小约2.02.5cm。免疫组化:gfap(),cd68部分细胞(),ki-671%()。病理诊断: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dnet)。讨论dnet为好发于儿童幕上皮层的良性肿瘤,临床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影像上肿瘤形态上
2、以楔形征(肿瘤基底朝向灰质,尖端指向白质,为特异征象)和瘤内分隔(假囊肿征)为形态特征。瘤周无水肿,无占位征象,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强化,典型表现flair病灶周围可见高信号。病理学上,dnet主要由少突胶质样细胞、星形细胞和神经元三种细胞成分混合而成,以及特异性胶质神经元成分(sgne)。本病手术切除,预后较好。除范围需根据皮质脑电图的显示,一般比dnt肿瘤范围略大。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癫痫发作终止,或减少90的癫痫发作。切除后不需进行放疗及化疗,因此正确认识dnt非常重要,可以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放疗及化疗。,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是一种混合性神经元
3、-神经胶质肿瘤,主要累及灰质及灰白质交界区。1988年由daumas-du-port等首次提出。dnt最好发于颞叶(62)、额叶(31),多好发于幕上,小脑及脑干发病也有报道。男女均可发病,男略多于女。肿瘤多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随着对肿瘤的认识,发病年龄段有所增宽。2000年版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dnt归入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起源肿瘤,属who分级的i级。临床上多表现为顽固的癫痫发作(复杂部分型)。dnt在ct上表现为皮质及皮质下边界较清晰的低密度病灶,多数无强化,少数可有局灶性强化,可合并钙化及囊变,部分肿瘤可见局部颅骨受压变形。,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mri显示
4、为边界清楚的低t1、高t2病灶,病变多位于脑表面,可呈脑回状,可见单个或多个囊状改变或分隔区,若合并钙化则呈混杂性低信号。灶周一般无水肿或有轻度水肿,有时可见邻近发育不良的皮质。少数病灶可有周边局限性强化。功能影像学对dnt诊断及治疗意义更大,扩散加权成像(dwi)可见dnt病灶呈低信号改变,这对鉴别炎症和梗死有帮助。dnt单纯依靠影像学诊断困难,需结合患者临床、影像以及病理表现,对于幕上dnt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发病年龄20岁(90)。长期有癫痫发作史或其他相应受累部位的症状,且药物控制癫痫不理想。影像学检查发现边界清晰的病变位于脑叶皮质内,部分侵及皮质下,少见水肿及钙化,有的病灶内有囊
5、变。增强扫描无强化或少数周边性强化。病理活检符合dnt组织学特点。,wernicke脑病,患者男,13岁,双侧眼球活动受限伴视物重影1个月余。患者目光呆滞、表情淡漠、行走不稳;新斯的明试验阴性;患者无遗传性病史;入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头颅mrl示:mri提示wernicke脑病。试验性vit b1 100 mg肌注bid,1周后眼部症状明显改善,持续用药14d后改为口服vit b1 10mg、qd,持续服用2周。患者基本康复。临床诊断为wernicke脑病。,wernicke脑病,中脑导水管周围(图1、2)、第3脑室周围(图3)、第4脑室周围可见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欠清晰,信号欠均
6、匀,周围未见明显水肿,弥散呈高信号(图4),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强化信号。两侧侧脑室旁可见多发斑点状等t1、长t2,flair呈稍高信号,余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wernicke脑病,讨论wernicke脑病又称韦尼克脑病(维生素b1缺乏脑病),常见于慢性胰腺炎、妊娠或化疗后剧烈呕吐、严重营养不良、神经性厌食、慢性酒精中毒等疾病。临床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精神意识障碍、共济失调三联症,少数同时伴有周围神经损害者称为四联症。其发病机制多认为系vit b1缺乏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微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小出血灶,神经细胞、轴索髓鞘脱失,星形细胞和多形性小胶
7、质细胞增生和巨噬细胞反应。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病史以及特征性的“三联症”或“四联症”。,wernicke脑病,讨论mri对wernicke脑病具有重要诊断意义,早期mr显示在第3、4脑室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穹窿柱、视交叉及小脑上蚓部出现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在急性发病过程中,病灶还可以强化,提示血脑屏障的破坏;晚期脑mrl可显示乳头、中脑被盖的萎缩和第3脑室扩大。t2冠状面成像见第3脑室周围高信号区呈对称性分布,呈“双翼状”。vit b1试验性治疗有效者临床可诊断为wernicke脑病。wernicke脑病需与肝豆状核变性、leigh病、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o中毒、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及其他
8、中毒类病变相鉴别。,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男,66岁,行走不稳五个月,双足发软,并出现精神症状,脾气大,计算不能,记忆力差,嗜睡。查体尚能合作,上肢肌力,下肢肌力,双侧babinski(+),指鼻试验欠稳,血压110/90mmhg。实验室检查,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概述】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labactlte corn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故又称
9、维生素b12缺乏症;通常与恶性贫血一起伴发,又因其临床表现以脊髓后索和侧索损害出现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瘫痪为主,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故又称为亚急性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由于脊髓后侧索的症状可由许多疾病引起,所以只有由维生素b12缺乏者称之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但有学者认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命名并不恰当,因为本病的损害不仅限于脊髓,周围神经、视神经及大脑白质乃至几乎所有白质均可受损,是由神经系统障碍并非由贫血引起。,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诊断】病史及症状 缓慢起病,进行性发展,早期常有苍白、倦怠、贫血表现和消化不良等。病史初期手足末端感觉异常,渐累及两下肢,进而软弱无力行走不稳
10、,动作笨拙,并有胸腹部束带感。体检发现 脊髓后侧索损害为主者,两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感觉障碍:病变平面以下关节位置觉和音叉震动觉减退或消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后期可出现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辅助检查 1.周围血及骨髓检查巨细胞高色素性贫血;2.血浆维生素12水平通常低于100ug/ml。3.胃液分析可发现有抗组织胺性的胃酸缺乏。4.腰穿脑脊液检查多正常。5.脊髓检查可发现变性节段脊髓的异常信号。,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治疗措施】纠正贫血,维生素b12 200-500ug肌注1次/d,连续二周,以后二个月内每周给200-500ug,叶酸0.1 3次/d口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医 在线 CNS 疾病 影像 图库 PPT 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05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