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资格考试]雷电基础理论52.ppt
《[从业资格考试]雷电基础理论5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业资格考试]雷电基础理论52.ppt(1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雷电基础理论,杨世刚,山西省雷电防护监测中心2012年5月3日,山西省气象学会2012年防雷从业资格培训,自古以来,雷电就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东周时期庄子中记述“阴阳分争为电,阴阳交争为雷,阴阳错行、天地大骇,于是有雷、有霆”。后至宋、元、明、清的历代建筑物都采用“雷公柱”(长杆)等措施避雷。2000多年前对雷电作上述解释,并出现了防雷方法,这就是我国民族灿烂文化光辉的一页。18世纪中叶,富兰克林、罗蒙诺索夫和黎赫曼通过大量的试验建立了雷电学说。认为雷电是云层中大量阴电荷和阳电荷迅速中和而产生的现象。,大气中的雷电是如何产生的?雷电现象有那些表现形式?雷电流的特征是什么?它是怎样危害人的生命
2、和财产的?能否阻止雷电对人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害?雷电防护的方法有哪些?,在大气中发生的伴有巨大隆隆爆炸声的强烈闪光现象,即雷电现象。它是“国际十年减灾”统计的最严重的十大灾害之一。,第一章 雷电的形成和分类,第一节 雷电的形成 一、大气中存在着电场 人们都知道地球有磁场,人们生活在无处不在的地球磁场中,人的睡眠、电子设备受其影响,如彩电的“跑彩现象”等。但是,大家很少知道人还生活在无处不在的大气电场中,甚至连有些大学教课书都没有清楚地提到过,因此,在某些精密测量中会出现找不出的“怪现象”,使人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大气中存在着电场。,在直角坐标系中,也可表示为:,另外,可用几何
3、图形形象化地描述大气电场。即用电力线表示静电场。,等位面:测出电场中电位相同的点,把这些点用一个面连接起来,这样的一个几何曲面就称为等位面。,晴天大气电场的电力线,电场强度E等于电势梯度,所以用等势(位)面的间距就可以表征电场强度E的数值变化。导体表面恒为等势面,所以地面有起伏,空中有导体物时,平行的平面等势面就发生弯曲。,晴天大气电场的等势面,大气电场强度E值与高度的关系,二、雷电的形成,通过长期考察:大气中总是含有大量气体正、负离子,大气具有微弱导电性。这些带电粒子的生成、运 动和不同带电离子的分离、聚集使大气显电性、产生大气电场、电流,导致大中雷电的产生。,实际测量表明:各地地面大气电场
4、强度是因时因地而异。由此可知,大气电场不唯一决定于地球带电,还与空间电荷分布有关。,1、大气带电粒子的形成,大气带电粒子形成的电离源:大气中放射性物质辐射的射线 宇宙射线 波长小于 1000A(100nm)的紫外线 闪电、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尘暴和雪暴 火箭、飞机、工厂产生的离子,大气:由物理性能不同的暖层(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组成。雷电发生在10Km 以下 的对流层。低层大气带电离子的形成对雷电 发生有着重要作用。,大气电离率: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内大气分子 被电离为正、负离子对的数目,单位:离子对/cm3s。描述电离源使大气电离的能力。,各种电离源产生 的大气电离率随 高度的分布
5、,高度,2、大气电流的产生,实际上,除电离源产生的正负离子对外,有云、雾、降水,树枝、花草、尖端放电产生的电荷,火山爆发、沙暴、雪暴、输电线路电晕放电、工厂排烟释放的带电离子等等。受电场、重力、对流等因素的非对称作用,大气中各处,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使任何局部空间都不是中性,显示有净的体电荷分布。,大气分子被射线电离大气电离子。大气电离子随时间、地点、大气离子移动而变化,使大气离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若同一浓度分布区:正、负离子均匀分布,混合在一起,宏观大气不显电性。,大气电荷密度的表示:若体积为V的大气中携带总的正电荷为Q+,负电荷为Q-,则大气体电荷密度为,晴天,大气正、负离子 电场力作用
6、、随气流流动、大气湍流扩散影响 运动 形成晴天大气电流。若用J表示晴天大气电流密度,则:,当大气电场强度发生变化时,还考虑大气位移电流。,3、云雾和雷雨云的起电学说,云内起电机制(云如何带电)是弄清楚雷电如何产生的重要科学课题,得到了众多大气物理学家的关注,先后提出几十种云内起电机制的理论,但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完善地解释所有云荷电的实际观测结果。但是把这些理论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两类:一是云雾粒子起电,二是雷雨云起电。,云雾粒子起电机制,对于云雾粒子,云内的上升气流很弱,云内起电主要是云雾大气内的离子扩散引起和云滴选择性吸附大气离子引起的。,(1)基本假定 云雾大气中存有大量大气正、负离子,其中大
7、气正、负轻离子的尺度小、重量轻,具有较高的离子迁移率,成为大气离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的主体。,积雨云的起电机制 雷击是指一部分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之间迅猛的放电。这种迅猛的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巨大的声音。雷电与带电的云层存在分不开,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实际上与闪电有关的云有多种,例如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等,但最重要的是积雨云,人们通常提到的总是指积雨云。,(1)评判标准 起电过程发生在积雨云初生和成熟阶段。雷暴单体中出现的闪电和降水过程平均寿命约为半小时。一次闪电的电荷平均为2040C。闪电电矩为100CKm。闪电发生频率
8、可达几次/分,两次之间有几十秒的间隔。第一次闪电一般出现于雷达测到积雨云中出现降水粒 子之后约10-20分钟内,云中大范围内大气电场强度大 于3103V cm-1。云中主要负电荷区一般位于5-20 C层处,正电荷 区位于其上方几公里,但并非绝对如此。有时在云底附 近发现有一个次级正电荷区。,(2)理论考虑,起电机制:从微观开始宏观机制(符合力学、电学基本原理):大气电荷受重力、电场力作用分离、积累导致闪电。云中聚集的体电荷总量Q与云中大气电场E之间有:E=4Q/s 这里E是垂直方向的大气电场,Q近似地分布在一个水面的平面上,平面的面积为s。电场E与垂直的大气电流密度j之间有:dE/dt=4j
9、j=j1+j2,这里j包括:j1是受电场力作用而形成尖端放电电流密度和传导电流密度之总和,导致大气电场衰减,反对积雨云中体电荷聚集。j2 是重力作用下带电粒子(主要是云中水滴、冰粒)下沉(较重)、上升(较轻)运动(积雨云较其它云含水丰富,垂直运动强烈)的对流电流密度,导致云中宏观体电荷的分离和积聚。,设两种电荷分离的相对速度为V,电荷体密度为,则有对流电流密度:j2=V由此可知积雨云中垂直大气电场的增长率为:dE/dt=4j1 4V,在大气电场中有积雨云形成时,云中含降水粒子在初始大气电场作用下感生电荷。由于降水粒子远大于云粒子,降水粒子向下运动,云粒子向上运动。这种极化的水滴在下沉过程中与大
10、气离子相遇,将俘获与下部电荷异号的离子,显然这些下沉的水滴将带负电荷,大气正离子则受其斥力而上升,于是在云中下部形成负电荷区,其上部为正荷区。,(3)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积雨云起电学说,降水粒子选择捕获云雾离子的起电机制,碰撞感应起电学说,云粒子,这一学说的定性解释另人满意,但估算出电场强度的时间变化dE/dt的数值,作定量解说时,遇到了困难。例如推算出电场增大500Vcm-1需要时间超过12分钟,还未达到产生闪电的程度。所以这一学说只可以说明积雨云的起始阶段。,修改后的感应起电学说:下沉的降水粒子不一定是液态,可以是冰晶、雹粒等大粒子,下沉时极化带电,上升气流携带的中性粒子与它相碰撞,当接触时
11、间大于电荷传递所需驰豫时间(约10-1-10-2s)时,弹离的粒子将带走极化粒子下部的部分正电荷。,云粒子与降水粒子碰撞弹离的起电机制,修改后的感应起电学说讨论,若把这些颗粒简化而看成球,大小粒子的半径各为R及r,下沉极化粒子相对云粒子的速度为V(VR-Vr),a为弹离系数,n为云粒子的数密度,则可推得电荷产生率为 dq/dt=3R2v2nar2(E/2cos+q/6R2)式中q代表下沉的降水粒子携带的电荷。把各种粒子碰撞都计及之后,可推算出大气电场的增长率dE/dt的理论公式,把各种估计参数代入,可估算出当大气电场达3103v cm-1时,云中荷电区水平范围为2Km时,电荷总电量应为33C。
12、修改后的感应起电学说被认为是积雨云起电机制之一。,积雨云的温差起电学说,冰的热电效应 在冰块中总是存在H+和OH两种离子,离子的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冰的不同部分温度有差异时,温度高的部分离子浓度大,这就必然出现扩散作用。,夏季经常可观测到在积雨云顶部的卷云处有电晕现象这与该处的冰晶和温度有关联。在强对流天气系统中,一方面冰晶、雹粒和过冷水滴在对流气流的携带下相互碰撞、相互摩擦增温,另一方面水滴冻结时有潜热释放,在云中产生温差,因此可推想它们肯定与云内起电有 关。经验与理论研究,确知冰有热电效应。,电场 方向,如下图,左端的冰温度高,则正氢离子H+和负氢氧根离子OH均向右方扩散,扩散速度与
13、离子的大小有关,正 H+氢离子扩散速度大,所以先期到达右端,这就导致冰块右端带正电。随着也就出现内部的静电场,它的方向指向左,这一电场的作用阻止氢离子的继续扩散,最后达到动平衡。在宏观上显示出冰块为一电偶极化带电,它与两边的温度差成正比,这种现象就是冰的热电效应。,积雨云的起电与冰的热电效应相关,、过冷液滴与雹接触,过冷液体一旦有了固态的凝结核,就会发生相变,由液态变为固态,即冰,它将包在作为凝结核的雹粒上,同时放出潜热,过冷液滴内部因潜热而膨胀,造成已凝结的外层冰壳的破裂而产生冰屑,由于热电效应,这些冰屑是带正电的,它们较小而轻,易被上升气流携至云的上部,所以积雨云的上部积聚起大量的正电荷,
14、温度也低,当然这里并不排除同时还会有感应起电的物理机制。,积雨云与冰的热电效应相关联,通过两种方式使积雨云带电:,、冰粒、雹粒相互间碰撞摩擦时接触,由于温度差别而产生热电效应,有离子迁移,当分离时,各带上异号电荷,在重力和气流的双重作用下,互相分离,使积雨云中出现正、负电的复杂分布。,理论推算,根据温差起电理论,推算大气电场从初始的晴天大气电场值增长到3103vcm-1值所需时间t0=500s,即在降水出现后10分钟。这与实际观测的平均值相近,被公认为是可信的起电机制之一。,破碎起电学说,水滴破碎起电过程 大雨滴 大雨滴 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a)(c)大雨滴 小雨滴 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b)(
15、d)雨滴破碎起电机制的剖面图,观测表明,雷暴云底处集中相当数量大雨滴,当大雨滴出现在上升气流很强的地方,且当水滴的半径超过毫米时,一个下落的大水滴在下落中受到上升气流的作用变得扁平,下表面被气流吹得凹进去,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以液体圆环为外边界的环状大口袋或水泡,当口袋破裂时产生许多小水滴,如果外电场E指向是自上而下,则大雨滴上部破碎成荷负电的小水滴,下半部破碎成荷正电的较大水滴。于是在云中正、负电荷的重力分离过程中,带负电的小水滴随上升气流到达云的上部,而带正电的较大水滴因重力沉降而聚集于0c层以下的云底附近,使云底荷正电。,破碎起电情况比较复杂,它与水滴的化学成分、气流、水滴温度、电场强度及
16、水滴破裂形式有关,其起电量很不稳定。实验表明,雨滴破碎强烈时,所形成的电量较多,反之形成的电量较少。,若考虑到云中雨滴下沉时已存在晴天大气电场,水滴在大气电场中极化,水滴内沿电场方向的上半部带正电,下半部带负电,在破碎后大小水滴所获得的电量就大多了,而且积雨云中的大气电场又会随着体电荷的生成而逐渐增大,使雨滴感应带电的电量也同步增大。根据这一理论补充而推算出来的积雨云的总带电量与实际测值的平均比较接近。,例如,一个半径为4mm的纯水滴在强烈破裂时,生成的电荷为1.810-12C/g,这说明这样的过程,雨滴能达到的带电量并不多,大约比实际观测量至少小2个数量级。,对流起电学说,在热带地区的暖性雷
17、雨中,没有冰晶化过程,以上几种起电过程无法解释雷雨云中的强电场结构。Grenet和Vonnegut分别于1947、1955年提出暖云对流起电机制。,电离层,地面,对流云起电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云的对流运动反抗着电场施加的力,输送把云底以下低层大气净正离子电荷带到云内直至云的上部,并在那里集聚形成正电荷中心。在正的中心电场的作用下,形成向上的传导电流,云顶以上还有电离层的负离子向下移动到云顶,因此云顶以上荷负电离子,它们随着对流云体周围下沉气流沿着云体侧面下降到云体下部,在云的下部形成负电荷中心,使地面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大量正离子,这些又随对流上升气流到达云体上部,进一步加强了云上部的正电荷中心
18、,同时又吸引上方电离层的负离子。,对此过程所需的正、负电荷,都取自云外。约为1安培的传导电流(已知其由云上的洁净高层大气流入)将小的负离子携带到云的上表面,在那里它们附着到云粒子上。于是,对流环流造成了云表面上浅薄的负空间电荷密集层,它好象一个盛放云中电荷的口袋。在云下方的地面上,通过尖端放电约以1安培速率释放的正离子被上升气流带入云中,在那里它们附着在云粒子上,集聚而成为云中上部的带电区。这个具有正反馈的过程是自加强的。因而,在云发展的初期,使这种过程能够开始,则需要有以电场或空间电荷的形式存在起电。这种初始起电有几种可能来源,诸如晴天电、起电的海水溅沫、吹尘、带电的降水以及附近已经起电的云
19、等。,4、积雨云的电结构 根据科学工作者的大量观测结果统计,典型雷雨云中的电荷分布。,典型雷雨云中的电荷分布,5、雷击过程 当天空中有雷雨云的时候,因雷雨云带有大量的电荷,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雷雨云下方的地面和地面上的物体都带上了与雷雨云相反的电荷,当雷雨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压高到一定的时候,雷雨云与地面上突出的物体之间就会出现放电。,梯式先导,箭式先导,回击示意图,闪电的初始击穿:在有积雨云存在的大气中,积雨云的下部有一负电荷中心与其底部的正电荷电荷中心附近局部地区的大气电场达到104v/cm左右时,则负、正电荷之间的云雾大气会被击穿,负电荷向下中和掉正电和,这时从云层下部到云底部全部为负电荷区
20、。,先导注流:随大气电场的进一步加强,进入起始击穿的后期,电子与空气的分子发生碰撞,形成天空中带电的雷雨云的云粒(或水成物)向地面延伸,在雷雨云下形成从云层向下的流光,表现为一条暗淡的光柱,即先导注流。也叫注流先导,如右图。,梯(级)式先导:先导注流开始产生时,是 不连续的,表现为一个一个的脉冲相继向前 发展,其平均速度也约 为105-106m/s,各脉冲间 隔约为3090s,先导 注流继续向地面发展,呈现为一条暗淡的光柱 像梯级一样逐级伸向地 面,称之为梯(级)式 先导。,梯(级)式先导的特征:在每梯级的顶端发出较亮的光。在梯式先导中,放电是沿着空气电离最强最容易导电的路径发展的,但由于电荷
21、是随机分布的,梯式先导在大气中常呈现出蜿蜒曲折地行进行通道,并产生许多向下发展的分枝。梯式先导的平均传播速度也约为3.0105 m/s,其变化范围1.0 105m/s2.6106m/s左右,梯式先导由若干个单级先导组成,而单个梯级的传播速度则快得多,一般为5107m/s左右,单个梯级的 长度平均为50m左右,其变化范围为30-120m 左右,梯式先导通道的直径较大,变化范围 为1-10m。,闪电通道:注流先导不断地向地面发展过程是一电离过程,在电离过程中生成成对的正、负离子,其正离子被云中向下输送的负电荷不断中和。从而形成多枝状的充满负电荷(对负地闪)的通道,其中有一枝是充满负电荷(对负地闪)
22、的主通道,称为电离通道或闪电通道,简称为通道。,闪电通道的特征:在雷击放电通道中,雷雨云与大地之间凝聚着大量的电荷,通过在放电先导所开辟的狭小电离通道(雷击放电通道)中发生猛烈的电荷中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以至在雷击放电通道中产生万度的高温并发出强烈的闪光和震耳欲聋的雷鸣,在雷击中,雷击点有巨大的雷电流流过。,连接先导:当具有负电位的梯式先导到达地面附近,离地约5-50m时,可形成很强的地面大气电场,使地面的正电荷向上运动,并产生从地面向上发展的正流光,这就是连接先导。连接先导大多发生与地面凸起物处。,回击:当梯级先导与连接先导会合,形成一股明亮的光柱,沿着梯式先导所形成的电离通道由地面高速冲
23、向云中,这称为回击。,回击通道的直径平均为几厘米,其变化范围为0.1-23 cm;,回击的特征,回击具有较强的的放电电流,峰值电流可达104A量级,因而发出耀眼的光芒,因而回击比先导亮得多;,回击的传播速度也比梯式先导的速度快得多,平均为 5 107 m/s 左右,变化范围为2.0 107 m/s到2.0 108 m/s左右;,负地闪中绝大部分负电荷已在先导放电时储存在先导 主通道及其分枝中,当回击传播过程中便不断中和掉 储存在先导主通道和分枝中的负电荷。,连接点:从地面向上发展起来的反向放电,不仅具 有电晕放电,还具有强的正流光,它与向下先导 会合,其会合点称连接点,有时称之连接先导的 向上
24、流光,若向上流光是在向下先导到达放电距 离的同一瞬间开始发展,则连接先导高度约为放 电距离一半。,第一闪电:由梯式先导到回击这一完整的放电过程 称为第一闪电。,箭式先导:紧接着第一闪击之后,约经过几十毫秒的时 间间隔,形成第二闪击,这时又有一条平均长度为50m的 暗淡光柱,沿着第一闪击的路径由云中直冲地面设备,这 种流光称为箭式先导。,箭式先导是沿着预先电离了的路径通过的,它没有梯式先导的梯级结构,箭式先导的传播速度大于梯式先导的平均传播速度,平均值为2.0 106m/s,变化范围为1.0 106m/s-2.107m/s左右,箭式先导通道直径变化范围亦为1-10m左右。当箭式先导到达地面附近时
25、,地面又产生向上发展的流光与其会合,即产生向上的回击以一股明亮的光柱沿着箭式先导的路径由地面高速驰向云中。由箭式先导道回击这一完整的放电过程称为第二闪击,第二闪击的基本特征与第一闪击是相同的,而以后各次闪击的情况与第二闪击的情况基本相同。,单次闪击和多次闪击:由一次闪击构成的地闪称为单闪击地闪,由多次闪击构成的地闪称为多闪击地闪。下图给出照相摄取的多闪击照片,一次闪电过程由12次闪击构成。第一闪击后的各闪击称为随后闪击。通常一次地闪过程多由2-4次闪击构成,个别地闪过程的闪击数可达26次之多。多闪击地闪各闪击间隙时间,在无连续电流的情况下平均为50 ms左右,变化范围为3-380ms。一次地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业资格考试 从业 资格考试 雷电 基础理论 52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04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