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学总论精选文档.ppt
《CT诊断学总论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诊断学总论精选文档.ppt(2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CT(COMPUTED TOMOGRAPGY)设备,设备组成:包括三部分扫描部分:X线管,探测器和机架 计算机系统 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CT种类,普通CT扫描方式有两种,CT种类,螺旋CT 滑环技术 床连续平移,CT种类,多排螺旋CT,CT种类,电子束CT 电子枪(发射电子束)替代X线管,CT成像基本原理及工作流程,X线束对人体受检部位一定厚度进行扫描,使该层面的体素转变为像素的过程。,CT工作流程,【目的要求】,1、了解:CT检查的临床应用。2、熟悉:CT检查技术。3、掌握:1)CT图像特点及其相关概念。2)正常组织、器官及病理组织的CT密度特点。3)CT图像的分析与诊断。,【CT检查技术】
2、,体位:仰卧或特殊位置。部位:扫描部位位于扫描孔中心。层厚及层距:510mm,或薄层12mm。扫描时患者状态:胸腹部扫描时患者应停 止呼吸或平静状态。,【CT检查技术】,平扫增强扫描造影扫描,【CT检查技术】,平扫:是指不用任何对比剂的普通扫描。,【CT检查技术】,增强扫描:经静脉或动脉内注入有机碘水溶液后再进行扫描。可显著改善对病变的检出率及准确度。造影剂种类:高渗离子型,如泛影葡胺;低渗非离子型,如优维显和欧乃派克。造影用量:一般60100 ml。,【CT检查技术】,造影剂反应:一般反应:恶心、呕吐和寻麻疹等。为一过性,无须处理。中度反应:寻麻疹、喷嚏、流泪、结膜充血、脸 面红肿。重度反应
3、:除上述表现外,可能出现喉头水肿、肺水肿、休克、抽搐、昏迷、呼吸心 跳停止。,动态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对感兴趣区进行快速、连续反复地扫描。,【CT检查技术】,造影扫描:先行器官或结构的造影,再行CT扫描。如脑池造影。,【CT检查技术】,【CT图像特点】,CT图像特点:真实的解剖层面图;由黑到白不同灰度表示代表人体组织对X线吸收程度(吸收系数或衰减系数),【CT图像特点及相关概念】,CT值:是CT图像上组织密度的量化单位。它是经过X线吸收系数换算而来的。其公式如下:CT值 d(1000)如水的CT值 1000,m W,w,1 1,1,【CT图像特点及相关概念】,几种人体组织CT值(参考值)组织
4、 CT值 组织 CT值 骨密质 1000 肝脏 4060 钙化 80 血液 16 凝血 4060 水 0 脑白质 25 脂肪-100 脑灰质 35 空气 1000 人体组织CT值范围1001000Hu。,【CT图像特点及相关概念】,窗宽和窗位(Window Width,level)应用不同的窗宽和窗位可以得到不同密度、对比度的CT图像,以利于观察不同密度的组织结构。如:纵隔窗观察纵隔 肺 窗观察肺脏 骨 窗观察骨,【正常及病理组织器官的密度改变】,高密度 中等密度 低密度密质骨组织 软组织 空气 钙化 实质脏器 液体 血肿 脑实质 脂肪 坏死 水肿,【CT图像分析与诊断】,CT图像分析的注意点
5、扫描方式:平扫或增强扫描;一般应先读平扫后读增强扫描。按扫描层次顺序观察,以免漏层。注意不同的窗宽、窗位: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和要求,阅读各种窗宽、窗位图片。伪影:如骨伪影和运动伪影。,【CT图像分析与诊断】,CT图像分析的注意点(续)5.器官的大小、形态、密度和周围的解剖关系。6.病变情况:部位:密度:以病变所处的背景为准分高、等、低密度,以及混杂密度,它是诊断病变的主要依据。大小范围形态及边缘数目强化7.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诊断,【CT检查的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广泛,但非常规检查。颅脑、脊髓、纵隔、肺、腹腔及盆腔脏器检查较好。肠道、心脏病变检查不适宜应或较差。,CT新技术,再现技术 获取三维
6、图像,CTA 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后行血管造影CT扫描重建,仿真内窥镜显示技术(Virtual Endoscopy),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一种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空间分辨率CT图象的扫描技术。包括:空间分辨率小于0.5mm;图象重建用骨算法;薄层(11.5mm)。,磁共振成像总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影像中心,MRI,1.磁共振成像 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MRI,简称MRI。,2.磁共振成像物理学基础 原子核电磁性 具有奇数质子或中子
7、的原子都有自旋性,产生一个磁场。氢核是最具代表性。磁场的方向和强度称为磁矩。,3.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自由空间中的质子和处于外加磁场中的质子。,4.质子的进动进动频率可由 Larmor 公式算出 0r B0,5.纵向磁化,6.磁共振及横向磁化,7.驰豫及驰豫时间 纵向驰豫(T1),8.横向驰豫(T2),9.T1和T2时间,10.磁共振设备 磁体(永磁、常导、超导)梯度线圈 射频发射器及信号接收器 计算机 模拟转换器 磁盘和磁带,MR信号产生、探测器和编码,数据处理、图像重建、显示与存储,11.MR成像方法 脉冲序列,【目的要求】,1、了解:MR临床应用2、熟悉:MR成像技术及对比剂3、掌握:(
8、1)自旋回波成像技术(2)MR图像特点(3)MR图像分析与诊断,【自旋回波(SE)序列成像】,成像参数:TR和TE射频脉冲 信号 TE TR,900,1800,900,1800,【SE序列成像图】,主要反映组织T1(T2)值者称T1(T2)WI。,【SE多回波成像】,SE序列中使用同一TR,数个不同的TE成像。,【MR成像技术及对比剂】,MR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比剂:钆乙烯五胺乙酸(Gadolinium-DTPA)一种顺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能引起质子弛豫时间缩短的离子 或小分子。用量:0.1mmol/kg,【MR图像特点】,灰阶成像:信号强弱 强白色;弱黑色三维成像:MR信号强弱与组织中氢质子的
9、弛豫时间(T1,T2值)有关。短T1,长T2白色;长T1、短T2黑色,不同组织的T1,T2值及信号特点,【病理组织MR信号特点】,【出血的MR信号特点】,【T1WI信号改变】,【MR图像分析与诊断】,检查的部位扫描参数或技术条件结合不同的方位(如矢状,冠状及横切位)、加权(T1,T2)进行分析注意器官的大小、形态及位置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边缘和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关系病变的信号特点结合临床进行诊断,【MR检查的临床应用】,中枢神经系统最佳,也比较成熟胸部:适于纵隔和心脏大血管的检查腹部:各种脏器和器官(胃肠道除外)骨络系统:观察骨髓改变、软骨及软组织,【MR检查的临床应用】,特殊检查:功能成像
10、 水成像 MRA MRS(MR Spectroscopy),【MR检查的临床应用】,特殊检查:功能成像 水成像 MRA MRS(MR Spectroscopy),【MR检查的临床应用】,特殊检查:功能成像 水成像 MRA MRS(MR Spectroscopy),【MR检查的临床应用】,特殊检查:功能成像 水成像 MRA MRS(MR Spectroscopy),脑出血的CT和MR诊断,【目的要求】,1、了解:出血病因。2、熟悉:脑出血不同时期产生不同MR信 号特点的机理。3、掌握:(1)脑出血CT表现(2)脑出血MR表现,【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又称脑溢血或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的
11、原因】,损伤性非损伤性(原发或继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 颅脑肿瘤 出血性梗塞 维生素缺乏 大脑半球占80,【脑出血的CT表现】,急性期 一周密度:均匀高密度,CT值6080Hu。形态:肾形(高血压,底节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脑水肿:有占位效应:有增强扫描:无需,吸收期 2周2月密度:高密度血肿向心性缩小,边缘模糊,渐变为等密或稍低密度,密度下降:1.4Hu/日。脑水肿:逐渐减轻占位效应:逐渐减轻增强扫描:环形强化,【脑出血的CT表现】,【脑出血CT表现】,囊变期:2月小血肿:完全吸收后局部胶质增生,等或稍低 密度。大血肿:形成囊腔,呈脑积液样密度。水肿和占位效应均消失。,【
12、脑出血CT表现】,其它表现血液破入脑室或进入蛛网膜下腔,呈“铸型”或“沉积”现象。脑积水脑疝,【脑出血MR表现】,出血当即 4hr T1WI T2WI组成:9598 HBO2经过:若干秒钟后,血小板形成,Rbc凝集,继而形成一肿块,低或等 高由Rbc、Wbc、血小板 混杂组成。,【脑出血MR表现】,超急性期 4 6hr T1WI T2WIRbc容积约7090,血肿进一步凝缩,Rbc形态尚正常,仍含HBO2。出现水肿。6hr后:Rbc开始变形,低、等 高血肿中心蛋白浓缩,自由水减少。,【脑出血MR表现】,急性期 T1-WI T2-WI1248hrRbc进一步变形、混杂 高脱水,成所谓“棘状细胞”
13、。2472hr血肿更浓缩,Rbc尚完整。血肿内含浓缩的 等、低 高 DHB(血肿中心)脑水肿加重。,【脑出血MR表现】,亚急性期 T1WI T2WI47天血肿内极度缺氧,DHB 环形高变为MHB,自血肿周边 信号 周高中低开始。,【脑出血MR表现】,亚急性期 14周 红细胞溶解,释放出 MHB。水肿减轻。血肿壁出现吞噬细胞。,T1WI T2WI 高 高 环形增强,【脑出血MR表现】,慢性期 血管侵入血肿并增生;血肿腔渐变小;脑水肿消失;血肿壁含铁血黄素沉积。,T1WI T2WI 高 高 周边有低信号环,颅脑外伤,【目的要求】,1、了解:颅脑外伤的种类。2、熟悉:各种类型颅脑外伤的病理及临床表
14、现。3、掌握:颅脑外伤的CT和MR表现。,【颅脑外伤种类】,颅骨骨折原发性脑损伤脑挫裂伤和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内血肿脑内血肿;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脑外伤后遗症脑萎缩;脑穿通畸形及脑积水,【颅骨骨折】,线性骨折:颅骨结构连续性中断。凹陷性骨折:一般为全层颅骨内陷。颅底骨折:骨折线一般显示不清。间接征象:颅内积气;含气空腔内积液;脑 积液鼻漏、耳漏可提示。,【脑挫裂伤】,病理早期:数日内脑组织以水肿、出血及坏死为 主。中期:数周内。修复性改变。晚期:数月或数年。疤痕修复或形成囊腔。,【脑挫伤的CT表现】,低密度水肿区散在点片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占位效应合并其它:颅骨骨折、脑内血肿、颅内积气等修复后改变:
15、脑软化及囊腔;脑萎缩。,【脑挫伤的MR表现】,脑水肿:长T1、T2信号出血:和脑出血相似。占位效应其它,【颅内血肿】,不规则高密肿块,CT值5090Hu。脑水肿及占位效应合并: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室内积血等。血肿吸收改变:密度减低。,【颅内血肿MR表现】,与其它原因颅内出血表现一致。,【硬膜外血肿CT表现】,一般概念:占颅脑损伤中3。出血来源于血管破裂(包括脑膜动、静脉、静脉窦及导血管)部位:多见于额、颞顶或颞顶部,【硬膜外血肿CT表现】,血肿:急性: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区,边缘锐利,不超过颅缝,密度均匀。非均匀者与血清溢出、混合脑积液或气体有关。亚急性及慢性:血肿密度渐减轻。其它表现:占位性
16、。,【硬膜外血肿MR表现】,急性期:血肿形态与CT所见相同。信号:长T1、T2;如DHB出现则长T1短T2改 变。亚急性及慢性期:短T1、长T2。,【硬膜下血肿】,一般概念占颅脑损伤的36。出血来源于脑皮层动、静脉。常伴有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CT表现】,急性期:3周):高、等、低或混杂密度。血块沉积时可见液面。慢性期血肿可呈双凸形。,【硬膜下血肿MR表现】,其信号改变与硬膜外者相似。但形态呈新月形。,【脑外伤后遗症】,脑萎缩局限性脑萎缩一侧脑萎缩弥漫性脑萎缩 CT和MR见局限、一侧或双侧脑沟、脑裂加宽,脑室扩大。,【脑外伤后遗症】,脑穿通畸形囊肿 由于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后脑组织坏死、吸收而
17、形成,常与侧脑室相通。CT和MR表现 境界清楚的低密度(或脑积液样信号)区,相应区脑室扩大,并与病变相通。,【脑外伤后遗症】,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全部脑室扩大;脑沟正常或消失。阻塞性脑积水:阻塞部以上脑室扩大。,脑 梗 塞,【目的要求】,1、了解:脑梗塞病因。2、熟悉:脑梗塞病理。3、掌握:(1)脑梗塞的CT和MR表现(2)出血性脑梗塞的CT和MR表现(3)腔隙性脑梗塞的CT和MR表现,【脑梗塞病因】,脑梗塞:急性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缺血而造成脑组织坏死。病因:脑血管阻塞 1.血栓性:动脉硬化 2.栓塞性:气体、脂肪栓、赘生物等血液循环障碍低血压;凝血状态。,【脑梗塞病理】,坏死期:2天46hr
18、,功能损害,组织学改变不著。624hr,出现血管源性水肿,进而神经细 胞坏死。软化期:23 天病区软化,神经细胞及纤维消失。恢复期: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病灶为星形细胞及纤 维化代替或形成囊腔。,【脑梗塞CT表现】,低密度区正常 模糊低密区 清楚低密区 24 hr等密度区(模糊效应)低密区 23 W 低密区形态:典型呈扇形。占位效应出现于大范围脑梗塞者。,【脑梗塞CT表现(增强)】,出现强化时间:56 天;23周高峰,可延续一月以上。形态:斑点片状,条状、环状或脑回状强化。机理:血脑屏障破坏;新生血管及局部血流量增加。,【脑梗塞的MR表现】,信号改变 发病2小时即有改变,病区呈长T1、T2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T 诊断 总论 精选 文档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0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