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细胞的基本功能文档资料.ppt
《第3章细胞的基本功能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细胞的基本功能文档资料.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被动转运(一)单纯扩散特点:1.不需要载体;2.顺浓度差,由高到低;3.不耗能。(二)易化扩散特点:1.需要载体;2.顺浓度差,由高到低;3.不耗能。,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二、主动转运特点:1.需要载体;2.逆浓度差,由低到高;3.耗能。三、入胞和出胞大分子物质、固体和液体团块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兴奋性一、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一)两个重要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 膜两侧的电位差。内负外正 神经细胞:-70mV 骨骼肌:-90mV 平滑肌:-55mV,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 位基础上发生的 一次迅速而短暂 的可
2、扩布性电位。,膜电位状态,极 化 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 静息电位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反极化 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超射)超射值 膜内电位由零到反极化顶点的数值。复极化 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程。超极化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去 极 相,上 升 支,下降支,动作电位的图形,刺激,局部电位,阈电位,去极化,零电位,反极化(超射),复极化,后电位(负、正),复极相,锋电位、后电位,(二)细胞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1.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离子分布,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细胞膜外:Na+、Cl-细胞膜内:K+、A-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
3、同:通透性:K+Cl-Na+A-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2.静息电位与K+的平衡电位,促使K+外流的动力:膜两侧K+的浓度差,阻止K+外流的阻力:膜两侧的电位差 当动力(浓度差)阻力(电位差)K+的跨膜净通量零,此时的电位差值称为K+的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的K+外流 静息电位(RP)=K+的平衡电位,3.动作电位与Na+的平衡电位,1)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膜内外存在Na+的浓度差膜受到刺激时,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加,促使Na+内流的动力:Na+浓度差、电场引力阻止Na+内流的阻力:电位差,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Na+的净扩散通量为零,此时的电位差值称为Na+
4、的平衡电位。,膜电位达顶点时接近的Na+平衡电位,单一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性:1.“全或无”定律2.可传播性3.不衰减传导,阈值:在一定时间内,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低刺激强度。阈电位:能引起Na+通道大量开发而爆发AP的临界膜电位水平。,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局部电位,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超射),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透性增加,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Na+i、K+O激活Na+K+泵,Na+泵出、K
5、+泵回,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后电位,(2)AP的产生机制,关键:去极相:Na快速内流形成(正反馈)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TTX)复极相:Na内流停止、K外流形成(正反馈)K通道阻断剂:四乙胺(TEA)复极后:NaK泵交换,3.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 电位)。,不具有“全或无”现象。进行衰减传播。具有总和效应。,局部反应的特点:,时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三)动作电位的传导1.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1)传导机制:局部电流,无髓鞘神经纤维:依次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流),有髓鞘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2)影响传导的因素1)细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胞 基本功能 文档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98821.html